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56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421.
本文通过对西昆仑西段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花岗质岩浆活动期次、岩石成因,结合区域资料,探讨构造-岩浆演化特征和碰撞造山过程。将该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分为7个阶段:(1)388~324 Ma(特提斯Ⅰ、Ⅱ支洋向北俯冲消减阶段),具富钠贫钾特征的低温TTG岩石组合,形成于陆缘弧环境;(2)339~291 Ma(奥依塔格弧后盆地演化阶段),由于南部特提斯Ⅰ支洋持续往北俯冲,导致西昆仑北缘发生弧后扩展而形成弧后盆地,形成拉斑质具强烈富钠贫钾特征的低温大洋花岗岩;(3)258~241 Ma(特提斯Ⅰ支洋闭合、碰撞造山阶段),岩石中发育石榴子石和白云母,普遍具片麻状构造,属于S型花岗岩,陆壳部分熔融的产物;(4)234~210 Ma(特提斯Ⅰ后碰撞伸展阶段):岩体规模较大,为I型→A型花岗岩,伴随着地幔岩浆底侵和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5)198~150 Ma(特提斯Ⅱ支洋向南俯冲消减阶段):类似TTG的岩石组合,形成于与洋壳俯冲有关的岩浆弧环境;(6)148~118 Ma(特提斯Ⅱ支洋闭合、碰撞造山阶段):弱片麻状二云二长花岗岩,属C型埃达克岩,为陆-陆碰撞过程中陆壳加厚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7)111~75 Ma(特提斯Ⅱ后碰撞伸展阶段):发育规模较大,钾玄质系列,是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根据各阶段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初步提出了西昆仑西段晚古生代—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图。  相似文献   
422.
423.
424.
1979年6月东亚和南亚上空的水汽通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79年随着印度季风的建立,亚洲季风区上空的水汽输送场经历了非常显著的变化。一条强水汽输送带从阿拉伯海经印度南部、孟加拉湾和南海,然后向北进入华南和日本。由于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Q_2)的强烈辐合而形成明显的降水。6月16~20日.孟加拉湾和南海Q_2辐合突然加强。同时,在上述两地区和菲律宾,向外长波辐射(OLR)急剧下降,对流指数(I_c)迅速上升。这些变化表明,季风在印度、孟加拉湾、南海和菲律宾几乎是同时建立的。在东亚,6月5日左右,受西太平洋副高控制的强水汽输送带在日本南部建立。同时.Q_2辐合加强,OLR下降,I_c上升。这些变化表明,日本雨李早在印度季风建立以前约两个星期就开始了。季风前后两个时期Q_2的较差也指出有两条水汽通道。一条与南亚季风相联系;另一条则与东亚季风相联系。对Q_2、OLR和I_c的分析表明,1979年东亚与南亚季风是相对独立的系统。  相似文献   
425.
利用模型技术研究地震属性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乐友喜 《物探与化探》2001,25(3):191-197
介绍了地震属性的提取及其物理意义,通过正演模型技术研究了地震波传播速度、密度及深度与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分析地震属性的地质意义,为在实际应用中对地震属性的分析、选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26.
通过对宁蒗-盐源地区各类地震序列在3天和7天内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前震序列的地震在垂直分量上P波初动一致,且P、S波最大振幅比值稳定,呈过原点的直线,其振幅比值较低,而早期前震序列振幅比值较高。  相似文献   
427.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陇县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及特征,认为滑坡,泥石流、地震是该区危害性最大的地质灾害,分析了产生地质灾害的内在和外在因素,预测了地质灾害的危险区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28.
本文主要从强化亲贝蓄养,加强洗卵和分池孵化工作入手,提高其孵化率,及时选幼;幼虫培养及时筛选不同规格幼虫,投附着基后严格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其变态率,达到稳产、高产,取得单位水体出苗量平均为38万多个/m3的好效果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29.
频谱分析法在挠力河流域年降水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卢文喜  王福林 《水文》2007,27(4):25-27,30
本文介绍了用频谱分析法进行降水量分析和预报的基本方法。首先对实测序列进行趋势项分析;其次用自相关函数进行谐波模式检验;然后根据函数的傅立叶级数展开理论,分析谱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傅氏系数;最后采用F分布检验法对周期进行显著性检验。确定主要周期,从而建立预报模型。并应用该方法对挠力河流域菜咀子站的年降水量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该区年降水量存在两个主要周期(3年和9年左右),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实例证明,频谱分析法预测效果很好.预报结果可为挠力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30.
扶余油田开发过程中地下水水质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余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了污染,通过现状评价与分析对污染距离和程度进行了预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预测了油田正常生产状态下和事故状态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田正常生产状态下,即当石油类污染物浓度≤0.05mg/1、地下水达到Ⅲ类标准时,钻井废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在第四系潜水中从污染源向外运移时间为5.7a,运移距离为724.5m;在第四系承压水中从污染源向外运移时间为9.7a,运移距离为1413.5m。油田事故状态下通过数值模拟分别预测了1年、3年、5年、10年中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即第四系潜水中污染物分别运移160.2m、439.5m、711.8m和1381.4m;第四系承压水中污染物分别运移208.6m、544.3m、869.6m和1656.7m。并针对污染状况提出了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