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21.
本文报道了平坝白云岩风化剖面风化前缘稀土元素超常规富集(总量达3%以上)现象及其特征,并通过主元素、稀土元素的测定,结合白云岩中“酸不溶物”的提取和代表性样品的化学淋溶实验研究,讨论了白云岩风化壳剖面稀土元素的分异特征,认为风化前缘稀土元素的富集是由3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1)对白云岩风化残积的继承;2)剖面上部一部分轻稀土淋滤聚积;3)碳酸盐岩中非均匀分布的原生含磷矿物风化产生的稀土磷酸盐矿物的聚集,后者是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2.
From the first finding in 1970s, the findings of foraminiferal fossil assemblages in inland basins have been reported from time to time,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debates on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foraminiferal fossils have become the hot spot of researches again in China.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f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electron scanning microscope of shells of Quaternary foraminiferal fossils from the Xiaodukou section in the inland Nihewan basin, the original 87Sr/86Sr and other geochemical information of shells were believed to be preserved well and could be used to rebuild the geochemistry of contemporary waters where foraminifera deposited, although there existed some effects of burial diagenesis on the geochemistry of shell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87Sr/86Sr ratios of well-preserved Xiaodukou foraminiferal shells were measured, giving a range of 0.711190±25–0.712018±14, apparently higher than the value of contemporary seawater (0.709087–0.709147) and similar to that of the Sanggan River, proving that it represented the value of the ancient lacustrine water. The hyperbolic mixing models of 87Sr/86Sr-palaeosalinity and 87Sr/86Sr-Sr/Ca indicated that the contemporary waters where Xiaodukou foraminifera inhabited was an inland lake and there was no seawater input to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3.
贵州岩溶区红色风化壳是中国南方红色负化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部分红色风化壳剖面野外特征、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土壤物理学等的研究结果,对其物源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各剖面,尤其邻近剖面显著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差异排除了远程风成沉积物、火山灰、上覆或者高处碎屑岩层作为统一且重要物源的可能。极低的石英含量表明贵州常见的长石石英砂岩不是其主要物源,具有中稀土(MREE)富集的特征也排除了粘土岩、页岩作为主要物源的可能。风化壳剖面间的差异性均可从基岩酸不溶物的差异性得到很好解释,表明它们是下伏碳酸盐岩风化、酸不溶物(准)原地堆积的结果。部分剖面甚至显示了典型风化壳剖面的一些特征,具有正常风化序列的剖面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4.
碳酸盐岩的REE含量极低,但最近在贵州一些碳酸盐岩风化表土层底部首次发现了REE的超常富集层,REE总量最高可达近31000μg/g;Ce强烈亏损,δCe值最低达0.007。这种低背景、高富集、强分异的REE富集现象在贵州碳酸盐岩风化壳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选取发育在下三叠统花溪灰岩和平坝白云岩之上的两个较具代表性的碳酸盐岩风化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富集现象与碳酸盐岩风化成土的两阶段性密切相关。(1)在残积土形成阶段(风化早期),碳酸盐的快速溶解导致风化前缘形成一个垂直方向相对狭窄、突变的碱性障(pH值为8左右)。此障既能有效地将碳酸盐岩分解释放的REE以及下渗水携带的REE分解沉淀和以吸附于粘土矿物上的方式富集,也容易使Ce^3 氧化成Ce^4 ,与HCO3^-形成稳定的可溶性络合物随下渗雨水流走,从而使Ce进一步亏损。(2)残积土演化阶段,轻、重稀土发生明显分异,Ce^3 氧化成Ce^4 并发生水解沉淀,致使下渗水富重稀土而贫Ce,最终使REE在剖面上显示出一般风化壳共有的分异特征。另外,根据对碳酸盐岩中的酸不溶物、可溶性稀土的提取以及质量平衡计算,碳酸盐岩能够提供足够的REE物源;以可溶态为主的赋存状态有利于REE的淋滤(活化)。  相似文献   
25.
选取了贵州高原喀斯特地区的典型硅酸盐风化剖面(毕节邓家湾剖面)和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安顺平坝剖面)作为研究对象,以贵州地区的铝土矿剖面和中国黄土作为对比,对其元素分布特征及化学风化作用和强度与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iO2、Fe2O3、Al2O3均为两个剖面含量最高的组分,但由于成土母质的化学组分不同,元素分布差异比较明显;同时由于经历的化学风化阶段并不相同,两个剖面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值相差较大,邓家湾剖面经历了中等强度的风化作用,而平坝剖面的风化强度则十分强烈,CIA反映了土壤剖面的化学组成的差别,以及成土母质、风化成土过程和程度上的差异;虽然两个剖面稀土元素总量都较高,但配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剖面的形成基本上是由于各自基岩的风化作用形成的,受中国黄土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6.
潮白河上游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及来源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流是连接陆地和海洋两大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通道,河流中的颗粒有机质不仅反映了流域植被类型和土壤侵蚀状况的变化,而且记录了人文活动对其自然状态的改变.天然存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对于研究河流体系中颗粒有机质的来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测定和分析潮白河上游表层沉积物、植物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对沉积有机质的来源进行了示踪,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不同物源的贡献.实验结果表明:该流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变化范围分别是27.75‰~21.58‰和1.32‰~6.74‰.有机质来源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水生维管束植物和河流浮游生物是该流域沉积有机质主要的三种来源,其中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最大;密云水库物源分析表明潮河和白河携带的有机物是该水库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而水库本身有机质的贡献则较少,个别站位有少量的C4植物来源;和河北境内相比,潮河、白河北京境内沉积有机质中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明显减少,水生维管束植物和河流浮游生物的贡献明显增加,反应出流域土壤侵蚀状况与河流有机质来源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7.
黔北白云岩红色风化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锐  高杰  张莉  李今今  季宏兵 《中国岩溶》2014,33(4):396-404
选取贵州高原喀斯特地区典型白云岩风化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红土剖面元素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认识红色风化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红土剖面中土壤样品(XPS-4~XPS-25)Fe、K、Mn常量元素及Co、Pb、Zn微量元素的分布曲线相对于其他元素靠近 UCC,元素Mg、Ca、Na、Ti和 Li、Cr、Ba、V 的数据点则显著偏离了上部陆壳的平均组成。(2)元素对协变分析得出Ti与Fe、Ba和V的积累特征一致,呈增加趋势;Ti与Mg呈反向变化特征。(3)以Ti为参比元素的剖面迁移特征表明,绝大部分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表现为迁移淋失,仅 Fe 、Cr和V 富集。K、Ba总体上呈迁出趋势,个别层段有轻微富集;Na和Co在风化原岩处有一个富集端点。元素在风化过程中的迁移聚集与土壤剖面的pH值和剖面结构变化、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等的吸附有关。   相似文献   
28.
风化壳剖面的定年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风化壳时间序列的建立是提取有关信息的根本前提。然而,风化壳的定年一直被认为是一道国际难题。近年来,风化作用及风化壳剖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关风化壳定年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对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9.
稀土元素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现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对稀土元素在农用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土壤、水体和植物中的分布、迁移与归宿特征作一系统总结,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说明。随着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中稀土元素的增加,进而产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存在形态是生态环境效应和生物利用性的的重要参量。目前的实验结果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剖面中稀土元素的存在形态不尽相同,推测主要与其母质的组成及所处气候等环境条件相关。最近国际上已对稀土元素的水化学过程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水体中稀土分布受水体的化学参量(如pH, 有机质等)和水化学过程影响,含量高低与人为活动有直接关系。植物中稀土元素的分布通常与土壤中稀土的含量多少相一致,在外施稀土的条件下,在施用后短期内稀土在各器官分布与施用部位密切相关,目前对植物体内稀土元素存在位置和赋存状态的实验结果差别明显,对植物中稀土元素的超富集机理不清等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30.
黔中小流域水体C、S同位素特征及主要风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贵州省红枫湖流域四条支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体中C、S元素浓度及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典型碳酸盐小流域的主要风化过程对流域C、S循环的贡献。红枫湖流域河水中的C同位素组成在-7.47‰--11.68‰之间,硫酸根浓度为295.5~1315.6μmol/L,除受当地煤矿影响较大的区域外,其余部分水体中离子的δ^34S值在-3‰--7‰之内,反映了这些河段中硫化物矿物的氧化的影响。通过质量守恒的方法,得到硫化物的氧化、蒸发岩溶解以及大气输入对河水硫酸根离子的贡献率分别为63.8%、30.8%和5.4%。来自硫酸对碳酸盐岩、碳酸对碳酸盐岩以及碳酸对硅酸盐岩风化的DIC比例为1:3.58:1.37,三种不同的风化过程对区域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为7.97×10^9mo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