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由贵州省科委组织、成都工学院水利系水声电子仪器科研组、贵州省水利局、地质局、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岩溶组参加的碳酸盐岩地区地下河水声法联通试验小组,在独山县麻尾附近的然戌洞和尧棒公社附近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碳酸盐岩地区,  相似文献   
32.
土壤CO_2浓度昼夜变化及其对土壤CO_2排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石林地区两个研究点土下20、40和60cm土壤CO2浓度和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夜变化进行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土壤CO2排放量除受环境因子影响之外,还受土壤CO2浓度所控制。土壤CO2浓度和土壤CO2排放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来解释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温度对土壤CO2排放量的影响,即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和温度升高是通过影响土壤空气中CO2的形成速率,导致土壤CO2浓度升高,从而促进土壤CO2的排放。  相似文献   
33.
发育于中寒武统厚层状鲕状灰岩和薄层泥质灰岩中的河北临城崆山白云洞是一个上下三层 ,总长 50 0m、面积 4 2 0 0m2 的小型旅游洞穴。洞内碳酸钙景观极其丰富 ,尤其是石幔、卷曲石、石葡萄。白云洞老洞积石已发生了强烈的风化 ,洞积石已变得疏松 ,易折断和掉块。在老洞积石强烈风化处或在风化洞积石上 ,发育了新的洞积石。在白云洞所在的崆山山脊上保留了三十万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笋基群和洞穴石葡萄、石瘤和钙板等。根据洞穴中的裂隙网和迷宫洞道、洞穴太湖石、地下湖及地下水补排特征 ,作者认为白云洞是喀斯特地下水对石灰岩泡蚀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4.
河北临城白云洞洞积石形成与风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育于中寒武纺厚层状鲕状灰岩和薄层泥质灰岩中的河北临城崆山白云洞是一个上下三层,总长500m、面积4200m^2的小型旅游洞穴。洞内碳酸钙景观极其丰富,其是石幔、卷曲石、石葡萄。白云洞老洞积石发生了强烈的风化,洞积石已变得疏松,易折断和掉块。在老洞积石强烈风化处或在风化洞积石上,发育了新的洞积石。在白云洞所在的崆山山脊上保留了三十万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笋基群和洞穴石葡萄、石瘤和钙板等。根据洞穴中的裂隙  相似文献   
35.
石林地区土壤性质与喀斯特洼地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福源  宋林华  唐涛 《地理研究》2004,23(3):321-328
对石林地区洼地边坡和底部红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土壤的化学成分、水分含量和粒度组成都和所处的地貌部位有关。洼地底部的土壤细粘粒含量、水分含量、Al2 O3和Fe2 O3含量低于洼地边坡 ,而粗粉粒含量、SiO2 含量则高于洼地边坡。土壤SiO2 含量随粒径变细而减少 ,Al2 O3和Fe2 O3则随粒径变细而增加 ,土壤中水分含量与细粘粒含量正相关 ,与粗粉粒含量负相关。因此 ,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的粒度组成差异决定了洼地底部和边坡的水分含量及化学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36.
云南石林碳酸盐岩表面气生藻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论述了云南石林碳酸盐岩表面气生藻类群落的类型和特征。这些类型包括墨水带、粉末、壳状、膜状等,而每一种藻类群落又是由更细小的次级藻类群落类型组成,它们包括: 小型球状藻体群落、大型球状藻体群落、丝状藻体群落、小型球状藻体大型球状藻体群落、小型球状藻体丝状藻体群落等。文中对各类群落和次级群落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揭示了宏观肉眼下气生藻类群落与微观显微镜下藻类群落物种的直接联系以及藻类群落的内部结构和生态关系。该研究对解释石林表面微小形态特征,乃至整个石林景观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气生藻类生态学上也属于新领域。   相似文献   
37.
河北临城白云洞洞穴旅游对洞穴CO2 浓度及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5,他引:10  
河北临城白云洞碳酸钙景观极其丰富但风化严重。2000年“五一”黄金周对白云洞的客流量、温度、洞穴空气中的CO2 浓度进行了系统的观测研究,并在8月、10月旅游淡季进行了对比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洞穴旅游活动对洞穴的温度和CO2 浓度的变化有主控作用。白云洞在“五一”长假游开始前最低CO2 浓度为600ppm, “五一”这一天当游客量达到5800人时,大洞厅中的CO2 达到4400ppm,温度提高了1. 1℃ ,而狭小洞厅中CO2 浓度可达到5800ppm,温度提高了2. 3℃。当洞穴旅游高峰连续维持多日时,洞穴中的CO2 还会累积增加。如5月2日的游客达到4000多人时,狭小洞厅CO2 达到7000ppm。旅游高峰期,洞穴CO2 往往经过一个晚上的扩散和流动后,也回不到本底值。但洞穴温度的累积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38.
滇东南石灰岩地区生态环境与圆叶乌桕的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帆  宋林华 《中国岩溶》1993,12(1):85-90
本文以云南省西畴石灰岩峰丛地区为例探讨了滇东南喀斯特生态环境的特点;同时应用气相色谱对石灰岩地区较为常见的乡土树种圆叶乌桕进行了种子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成分分析。认为圆叶乌桕在石灰岩地区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生长迅速,其种子含油量高、材质好、并兼有其它用途,在生态环境严酷、资源贫乏的石灰岩地区是理想的开发利用树种。   相似文献   
39.
土下溶蚀和雨水淋溶作用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石林景观形成的两种主要过程。石林地区雨水、地表水、溶窝水和溶沟水的水化学成分分析表明, 溶沟和溶窝中的土壤、藻类、苔藓和地衣对石灰岩的溶蚀过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碳酸盐岩岩面水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以土壤和低等生物为媒介的间接溶蚀强度要大于雨水的直接淋溶作用。不同类型的水岩作用机理的差异和不同的溶蚀强度在石林景观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在溶沟下部采集的水样的电导率、TDS 、HCO-3 和Ca2 ++Mg2 +含量都大于在上部采集的样品,水在沿石壁向下运移的过程中溶蚀作用加强是因为水岩作用时间变长的缘故。   相似文献   
40.
“路南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在云南路南石林召开1995年7月10日-16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喀斯特与洞穴专业组、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地学部、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路南县人民政府和路南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共同组织的“路南石林”申报世界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