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5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关于流域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讨论了与流域概念有关的若干问题。认为现行的流域定义仅指河流的集水区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实际应用状况并不完全相符,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认为流域的概念应当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人们实际所应刚的流域概念多数情况下属于界定并不是很严格的、广义的流域。广义流域是指所有包含某水系(或水系的一部分)并由分水界或其它人为、非人为界线(如灌区界、地貌界等)将其圈闭起来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区域。而(广义)流域的实质是地球陆地水及其所携物质在自然状态下、在重力作用的驱使下发生汇集、运移和沉积(或消耗)过程并凶此形成一系列相互密切联系、具有特定范围的区域的集合。同时,还探讨了勾画流域界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貌及其过程对公路交通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疆地域辽阔,有“三山两盆”,地形复杂,类型多样。山地、平原、沙漠、湖泊面积所占比重依次为39.11%、40.05%、20.48%和0.36%。山地与盆地海拔高差达8765m;以海拔500~1500m面积居多。坡度0°~3°的面积占67.77%;地形起伏0~50m/km2的面积占63.83%。受地貌条件的限制,公路不得不翻山越岭、在山麓平原连续跨沟和穿越沙漠。不同地貌类型特点各异,其对公路建设的影响不同。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山、盆高差大,现代地貌过程自盆地中心往周边高山依次是风蚀风积→流水堆积→干燥剥蚀→流水侵蚀→冰缘冰川寒冻作用,其中风力、流水、冻融及重力作用对公路的影响较大,主要是引起风沙、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7种公路病害。针对地貌过程加剧引起公路病害发生特点,提出了6条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疆典型区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土地对农业生产的适宜程度,考虑到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技术在耕地资源调查中的实际可操作性,划分耕地资源类型^〔1 ̄3〕,并运用卫星遥感分析方法,对新疆典型地区耕地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搞清新疆典型地区耕地资源类型特征、分布规律,进而探索该区耕地资源区域开发与中低产田分区治理的方法理论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与动因分析   总被引:40,自引:13,他引:27  
通过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获取了新疆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并对其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近10年来新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新疆地区近10年来耕地总面积增加明显;草地总面积减少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扩张显著;林地、水域面积有所增加:未利用土地各种类型面积有增有减,其中沙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大84.5km^2,其扩展速率比20世纪50至70年代下降了一半,新疆局部荒漠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新疆地区耕地面积的普遍开垦扩大与撂荒弃耕现象并存,使得新疆绝大部分地区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区划中“西北农田开垦与撂荒交错区的重要部分,农田的开垦与撂荒成为新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显著时空特征。政策、经济及气候变化是导致新疆地区十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新疆公路自然灾害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发相  岳健  韩志强 《山地学报》2006,24(4):424-430
新疆地域辽阔,有“三山两盆”,自然环境复杂。公路分布具有翻山越岭,穿越沙漠,在山麓平原连续跨沟,绿洲区公路密度大等主要特点。公路自然灾害是伴随公路工程行为而产生的,因此,其具有沿公路呈带状分布的规律。由以环境退化为主引起的自然灾害发生地点多且较频繁,对公路交通影响大。区内公路自然灾害类型多,成因复杂。影响公路交通安全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及其二级类共16种,其形成与地貌条件复杂,干旱、寒冷、缺水、风沙活跃、土壤盐渍化重、暴雨时有发生等自然因素和公路工程行为有关。纵观公路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与有关因素变化趋势,预测其有3种发展趋势,宜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绿洲的成因类型及演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绿洲是伴随干旱区荒漠环境的形成而形成的。天然绿洲形成与水、土条件关系密切,人工绿洲形成则与水土及矿产资源开发有关。荒漠区绿洲受水、土条件的限制,具有沿河流冲积平原呈带状,在河流出山口呈扇状或点状分布的特点。绿洲分布模式主要有沿河道线状分布、沿河谷阶地层状分布、沿山麓平原片状分布、沿断层或洼地泉水出露地点零星点状分布等4种。基于绿洲形成与水、土关系密切,而地貌及其过程对水、土条件有制约作用的事实,考虑绿洲成因类型及其演变过程,以绿洲“状态成因”为分类原则,选取(1)绿洲的地名;(2)绿洲形成的地貌形态成因类型;(3)天然植被类型与人工绿洲形成结果等为指标,进行绿洲成因类型的划分。各绿洲成因类型的特点不同。在人为与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绿洲类型常发生由天然绿洲→人工绿洲、绿洲→荒漠或荒漠→人工绿洲演变,其演变模式主要有6种。  相似文献   
17.
新疆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水、热地带性差异明显,公路建设遇到的问题较多。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基础上,利用GIS技术进行公路自然区划。通过区域自然环境和公路分布特点,与公路一、二级自然区划问题分析,提出异同性、地方性和实用性等区划原则,采用自上而下细分、自下而上合并和GIS制图的方法,进行公路三级区域划分,结果是将新疆公路自然区域划分为20区及7个副区。各区公路建设的自然条件不同。鉴于自然条件复杂性及公路建设问题多样性,建议利用三级区划结果进一步划分公路建设工程的自然条件类型,使区划成果应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新疆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数据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乔木  徐曼  岳健 《干旱区地理》2002,25(4):309-314
依据卫星遥感调查结果。分析新疆耕地资源类型(包括现耕地和后备宜耕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组合特点以及中低产田产生的原因及其后备宜耕荒地的限制因素,提出新疆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中低产田治理的总体构思与设想。  相似文献   
19.
在玛纳斯县、奇台县和石河子市等地的农用土地评价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一种在农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中确定参评因子权重的方法——调试法。该方法是用控制样本对参试权重进行多次的检验、调整和比较,逐步选取出能够较好表达各参评因子区分土地适宜性差异能力的权重(组),并将其作为最终的确权结果。  相似文献   
20.
新疆黄土地貌的遥感判读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的黄土地貌及其遥感判读具有不同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一些特点。根据参与“中国1∶1 000 000数字地貌制图(新疆片)”项目工作的实践和体会,从黄土地貌区的位置、色调与色彩、大小、形状、阴影、水系和纹理、植被和土壤、相关体、相关资料和野外经验等方面总结了7项关于新疆黄土地貌的遥感判读依据,并归纳了新疆黄土地貌与风沙、干燥、流水、冰缘、雅丹等地貌类型之间以及与部分特殊情况之间的一些鉴别特征。结果可为新疆未来的地貌制图及相关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