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兴仁县地处贵州省西南地区,海拔高度490~2 000m,属于典型高原山区多雷暴区域.文章就兴仁县雷暴活动时间分布及防雷减灾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夏季崂山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永强  左涛  袁伟  王俊 《海洋与湖沼》2017,48(5):990-997
根据2014年8月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在崂山湾海域调查获取的样品,结合同步环境调查资料,研究了崂山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共鉴定浮游动物40种(类),其中浮游幼虫16类,占种类数的40.0%,桡足类14种,占种类数的35.0%,水螅水母类4种,枝角类、毛颚类各2种,原生动物和被囊类各1种。夜光虫丰度在各站位均很高,去除夜光虫丰度后,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异体住囊虫、强额孔雀水蚤和洪氏纺锤水蚤。根据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利用聚类分析可将19个调查站位的浮游动物群落划分到四个群组中。群组Ⅰ所在站位平均水深最浅,指示种最多,其中夜光虫、半球美螅水母、小拟哲水蚤和背针胸刺水蚤为其特有指示种,短尾类溞状幼虫的平均丰度在该群组最高;群组Ⅳ所在站位平均水深最深,靠近外海,指示种最少,圆唇角水蚤为其指示种,桡足类无节幼虫的平均丰度在该群组最高,群组Ⅳ与群组Ⅰ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最大,无共有指示种;群组Ⅱ和群组Ⅲ为过渡群组,其部分指示种与其他群组共享。水深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We analyze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atent heat flux in the Pacific Ocean, using NCEP wind field and OAFlux heat flux datasets.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intensity had an obvious interdecadal variation with a decreasing trend. Variability of the monso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atent heat flux in the Kuroshio area and tropical Pacific Ocean. Variability of latent heat flux in the Kuroshio area had an interdecadal increasing trend, while that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had an interdecadal decreasing trend. Latent heat flux variability in these two sea areas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latent heat flux index, which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variabili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When the latent heat flux was 18 months ahead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ximized at 0.58 (N=612), with a 99.9% significance level of 0.15. Thus, it is suggested that latent heat flux variability in the two areas contributes greatly to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斑点杂交方法对不同种类的海参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采用CTAB沉淀法提取海参的DNA,PCR扩增线粒体COⅠ基因并测序,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并筛选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北大西洋瓜参(Cucumaria frondosa)、加州红参(Parastichopus californicus)及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4种海参的特异性探针,设计并进行斑点杂交实验。实验结果显示:4条探针均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灵敏度可达100pg,能够实现对仿刺参、北大西洋瓜参、加州红参和梅花参的准确鉴定。本文建立的斑点杂交方法,为海参品种的快速、准确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管理体系中科学观察覆盖的主要要素,以及在过去的6年中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执行科学观察计划的主要成果,旨在帮助中国磷虾渔船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的政策、规定。国际科学观察制度是CCAMLR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监管组成部分。它是由观察员指派、职责和方法标准、执行效果评估等组成的相对独立管理机制。科学观察员覆盖率是其实施策略的核心评价指标,它在渔船、网次以及具体观察任务3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管理规定。南极磷虾渔业必须接受CCAMLR严格监管并实施科学观察。2009—2015年6个渔季,中国渔船在贯穿所有渔业活动中,按照CCAMLR要求执行最大可能全面、系统的观察覆盖。已有的23船次中,19船次执行科学观察,聘用科学观察员近30人。各渔季的观察天数覆盖率介于81%—100%(平均覆盖率为94%);渔船覆盖率介于66%—100%,6个渔季平均覆盖率为82%,超过CCAMLR的50%的要求。为应对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管理可能的调整,建议我国建立开放的科学观察培训机制,积极储备极地渔业国家科学观察员人力资源,开拓灵活简便的多重委派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4—2015年渤海埕北A平台逐小时风场特征对7级以上且持续6 h以上的大风个例进行统计,共出现36次大风过程。利用欧洲中心集合预报51个预报成员分别比较最优成员和最优百分位预报产品在预报海上大风风速预报的效果,结果表明:EC集合预报对于7级以上大风有低估的效果,从优选成员来看,集合预报最优成员并不唯一确定;6种(最大值、95、90、85、80、75百分位)集合预报百分位预报的10 m风速,多数预报与实况相比是偏小的,利用历史偏差对EC集合预报的误差进行校准,反算校准后误差缩小。总之,集合灾害性大风风速的预报有低估的效果,反算后预报水平有明显提高,可利用EC集合预报最优百分位订正后的10 m风场产品应用于渤海灾害性大风的预报。  相似文献   
17.
小型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32  
王荣  张鸿雁  王克  左涛 《海洋与湖沼》2002,33(5):453-460
依据渤海周年的中型浮游动物网样品 ,研究了小型桡足类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强额拟哲水蚤 (Paracalanuscrassirostris)和双刺纺锤水蚤 (Acartiabifilosa)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分布和年产量 ,并与渤海大型桡足类的优势种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三种小型桡足类成体的年产量分别为 2 4 .89、1 0 .83和 1 9.5 4mgC/(m3·a) ,中华哲水蚤的年产量为 1 8.30mgC/(m3·a)。小型桡足类主要分布在近岸 ,特别是渤海湾和莱州湾 ,这里正好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 ;而中华哲水蚤主要分布在中央水域。小型桡足类的高峰季节持续时间长 ,从 4月到 1 0月 ,覆盖了几乎所有仔稚鱼大量出现的月份 ;而中华哲水蚤高峰季节持续时间短 ,仅 6月和 7月。另外 ,在粒度上 ,小型桡足类的卵、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都比中华哲水蚤等大型桡足类小了一个数量级 (按体积计 ) ,特别适合作为仔稚鱼的饵料。因此认为 ,在近海生态系统中 ,小型桡足类较之大型桡足类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华哲水蚤是中国近海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关键种之一。它是莱州湾内唯一成体大于2mm的桡足类优势种,是仔鱼向幼鱼转换过程中重要的饵料来源。本研究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除12月和翌年1—2月为冰期外)逐月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进行了莱州湾中华哲水蚤种群中桡足幼体和成体的生态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调查月份中,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CI—CV和成体都出现了。桡足期个体的总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呈单峰型,高峰期出现在5—6月。月均生物量为2.91mg C/m~3,丰度为7ind/m~3;日生产力和年生产力估算值分别为0.74mg C/(m~3·d)和266mg C/(m~3·a)。各调查月份中,CIV和CV对总丰度的贡献比例最高;4月和10月以早期桡足幼体CI—CIII居多,8—9月和11月以成体占绝对优势;其他月以后期桡足幼体(CIV和CV)丰度值相对较高。成体中,雌体较多;雌/雄性比值介于0.86—6.46,在11月最高,10月最低。各发育期的前体长月均值在8—9月最低,4月最高;其季节变化与水温呈负相关。丰度分布由莱州湾湾口东侧向湾内逐渐减少;丰度高值区(100ind/m~3)集中出现于5—6月的表层水温介于15—25°C、盐度高于31—32的站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测莺歌海盆地莺歌海组二段泥岩盖层的排替压力,建立了盖层排替压力与声波时差的线性关系,进而提出了利用声波时差及地震速度资料求取排替压力的方法。接着,利用测井声波时差和地震速度资料,按等效深度法确定莺歌海组二段下部泥岩盖层的超压分布。综合考虑盖层累计厚度、排替压力、剩余压力、气藏内部压力、断裂对盖层破坏程度和天然气本身性质(比如流动黏度),提出了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指数,并据此对莺歌海组二段泥岩盖层综合封闭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莺歌海组二段泥岩盖层封闭能力强的地区分布在乐东区大部、临高区南部及东方区东部到一号断裂之间的地区,一号断裂南段、东方区东部和北部地区则为盖层封闭能力较强的地区,研究区边部由于地层上倾出露地表,盖层封闭能力逐渐减弱。莺歌海组二段泥岩盖层封闭能力中等及以上地区可作为天然气的有效盖层;由现有气藏分布可知,莺歌海组二段泥岩盖层封盖能力良好,中深层的天然气保存条件优越。  相似文献   
20.
2015-04-28渤海海雾形成过程中的海气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FY和MTSAT卫星资料、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黄渤海浮标站资料、黄渤海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对发生在2015年4月28—29日的渤海海雾成因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海雾形成过程中的海气相互作用。结果发现,近海面处大气低层逆温层抬升,大于90%的大湿度区向上、向西扩展,对海雾形成非常有利;海雾生成前、生成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东到东南风,有利于黄海水汽向渤海输送,海面上空有水汽通量大值区由渤海海峡向渤海中部移动,使得渤海上空水汽输送加强,提供了海雾形成所需的水汽;在海雾形成过程中渤海上空气温高于海温,风切变造成的海气界面湍流热交换为大气输送向海洋,使得冷海面上空暖湿空气降温冷却达到饱和形成海雾,是平流冷却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