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5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对称性与部分重大自然灾害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延军平  白晶  苏坤慧  王娟  王新华 《地理研究》2011,30(7):1159-1168
鉴于重大自然灾害为非孤立存在,且同一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为有联系的灾害事件群,在掌握灾害基本信息后分析其时空对称性规律,为今后部分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趋势研究提供了参考。在时间对称性方面,主要采用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和“蝴蝶结构图”法对部分重大自然灾害进行趋势预测,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2011年发生Ms≥5.6级...  相似文献   
52.
1970—2018年秦岭南北冷季降雪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72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对1970/1971—2018/2019年秦岭南北冷季(11月~次年5月)降水类型(降雪、降雨和雨夹雪)进行识别;重点关注降雪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降雪与气温、湿球温度的响应关系;依据“夏季-秋季-冬季”Niño 3.4区海温异常状态,细化4种不同发展过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分析降雪异常与不同ENSO事件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相比气候平均态(1970—2000年),1990—2018年,秦岭南坡(山地暖温带)降雪量下降了3.1 mm,基本与关中平原降雪量(17.1 mm)持平;② 空间趋势上,低海拔河谷地带降雪量以年代波动为主,山地高海拔地区为降雪下降区;③ 秦岭高山地区气温或湿球温度每升高1.0℃,降雪量分别下降23.1 mm和24.3 mm;从地带性角度分析,由北向南气温或湿球温度每升高1.0℃,秦岭南北降雪量分别下降3.0 mm和2.8 mm;④ 当厄尔尼诺/拉尼娜持续型发生时,关中平原降雪异常偏多;当拉尼娜发展型发生时,秦岭山地和大巴山区降雪异常偏少。当厄尔尼诺发展型发生时,秦岭南北降雪异常呈现“东西分异”,秦岭山地东部和关中平原为降雪异常偏少区。  相似文献   
53.
基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误差模型,测度成渝地区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水平并探索其空间格局变动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成渝地区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4倍、2.14倍,整体处于较大压力状态,并呈上升趋势,县域人口年龄结构升级态势明显,区域内部由隆升结构向隆升—塌缩并存转变。2)成渝地区县域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呈“一带两圈”分布格局,成都、重庆都市圈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较小,中间地带压力较大,并呈连片分布、逐渐扩散态势。3)县域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具有较强空间集聚性,形成“3+2”压力集聚区,渝东北、川东北、川南地区为三大压力高值集聚区,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圈为压力低值集聚区;压力增长呈“西快东慢、北快南慢”格局,成—德—绵经济带的边缘县域压力增长较快。4)决定县域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集聚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服务化、老龄化,工业化、服务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程度,净迁入率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集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4.
中国降水非均匀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经过对比各种降水非均匀性研究方法后,选择降水集中度作为降水非均匀性研究方法,结合正态分布函数、累积频率和百分位法,确定降水非均匀性等级评价指标,分析了1960-2013年中国降水非均匀性等级时空变化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结合正态分布函数、累积频率和百分位法,确定降水非均匀性等级评价指标,划分为7个等级:高度集中、中度集中、轻度集中、正常、轻度分散、中度分散和高度分散。2近54年来,中国降水年内分配趋于正常或分散的区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5.
秦岭南北年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立伟  宋春英  延军平 《地理科学》2011,31(8):1007-1011
依据1960~2009年秦岭南北地区60个气象站数据,主要应用M-K突变检验、kriging插值法对秦岭南北地区近50a来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年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关系为陕南<关中<全国、关中<全国<陕南、陕南≈关中<全国。②秦岭南北地区年均气温突变年份均为1997年,晚于全国;年极端最高温度突变都不显著,年极端最低气温的突变年份都为1978年。③年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为南高北低,沿纬向分布;极端最高气温为东高西低,呈经向分布。  相似文献   
56.
王腾  延军平 《内陆地震》2012,26(3):226-232
利用中国大陆MS≥8.0地震基本信息,研究其时空对称性,并对未来可能发生MS≥8.0地震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趋势判断,目的是探索对称性在地震灾害预测中的应用价值。采用时间对称性的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方法和蝴蝶结构图法,对1500年以来中国大陆MS≥8.0地震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陆未来5年内可能在2012年和2015年发生MS≥8.0地震。空间对称性方面,通过对每一期地震震源点位置统计综合构建多边形结构考虑其空间分布对称性,对历史MS≥8.0地震震源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下一(几)次中国大陆发生MS≥8.0地震大致在105°E以西、34°N以南位置。  相似文献   
57.
1971-2013年环渤海地区风速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永旺  延军平 《中国沙漠》2015,35(5):1320-1329
基于环渤海地区60个站点1971-2013年日序列最大风速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反距离加权插值、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年来环渤海地区风速的年、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异等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年均最大风速为6.35 m·s-1,并以0.423 m·s-1的年代变化速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区内除承德、丰宁和阜新站点呈略微上升趋势,其余站点均呈下降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南部下降幅度高而北部下降幅度低。四季最大风速也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冬、春季的最大风速对全年趋势演变贡献率较大。(2)偏北风(尤其是北西北风)和偏南风(尤其是南西南风)是本区的主要风向。春、夏两季以偏南风为主要风向,秋、冬两季则以偏北风为主要风向。(3)环渤海地区最大风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各站点日最大风速为5级及以上的发生频率分别以0.912、0.671、0.271、0.076 d·a-1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大风频率也以1.019 d.a-1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冬半年是本区大风日数相对较多的时段,春季尤甚。(4)本区多数地区属大风较少区和较多区,其中大风较多区的站点最多(31个),而大风频发区的站点最少(仅4个)。位于大风较少区的站点数增长迅速,而大风较多区、多发区和频发区的站点数则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大风速与大风日数均具有25~30 a的显著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58.
选取香港雷暴活动异常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0―2013年香港地区雷暴发生规律,利用可公度法对其未来雷暴异常年进行趋势判断,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太阳活动、ENSO事件与雷暴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3年香港地区雷暴活动呈现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2.6 d/10 a,与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相比,香港雷暴活动异常增强。2)香港雷暴活动异常年具有明显的可公度性,未来10年中,2017年的随机性概率为86.67%,不漏报的置信水平为81.25%;2018年的随机性概率为93.33%,不漏报的置信水平为87.50%,2017和2018年雷暴多发趋势信号较强,有可能为雷暴活动异常年。2017年可公度结构系表现为以1、3、5、8、15 a为主周期的平移对称;2018年表现为以1、4、5、8、12、15 a为主周期的平移对称。3)太阳黑子、ENSO与香港雷暴异常活动具有相关性。当太阳黑子处于低值区时,香港地区雷暴活动强烈,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时(厄尔尼诺),香港雷暴活动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59.
陕甘宁地区植被恢复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英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itiated by the governments since 1999 were the dominant contributors to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degradation to a certain degree. In order to monitor the vegetation variations and clarify the causes of rehabilitation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MODIS-NDVI and climate data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0-2009,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reason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using methods of linear regression, the Hurst Exponent, standard deviation and other methods.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From 2000 to 2009, the NDVI of the study area was improved progres-sively, with a linear tendency being 0.032/10a, faster than the growth of the Three-North Shelter Forest Program (0.007/10a) from 1982 to 2006. (2)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wo fast-growing periods, with an "S-shaped" increasing curve. (3)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to vegetation restor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slightly improved area, followed by the moderate and th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rea; the degraded area is distributed sporadically over southern part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s well as eastern Dingbian of Shaanxi province, Huanxian and Zhengyuan of Gansu province. (4)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two driving forces i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re-over anthropogenic factors such as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were the main causes leading to an increasing trend of NDVI on local scale. However, its influencing mechanism remains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5) The Hurst Exponent of NDVI time series shows that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was sustainable. It is expected that improvement in vegetation cover will expand to the most parts of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60.
整理了近40年菲律宾MS≥7级地震公开的灾害数据,采用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可公度结构系等方法分析判断未来地震的时间;利用相邻地震震源经、纬度差变化分析震中的空间迁移;并利用震中经向、纬向迁移进行佐证,实现对其时空结构的未来趋势判断。通过判断发现菲律宾MS≥7级地震在2014年、2015年发生的信号较强;未来地震震中可能会在2013年10月15日菲律宾地震震中的东北方向,空间位置大致在9.8°N以北,126.704°E以东。菲律宾MS≥7级地震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减速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且速率转换的时间越长越易发生地震;同时发现太阳活动处于活跃强烈期内时,太阳黑子峰值、次峰值前后发生地震的概率很大。目前地球自转正处于减速期、太阳活动处于太阳黑子第24周期极大年附近,所以2014—2015年菲律宾发生MS≥7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