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441篇
海洋学   95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攀天阁火山弧是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的二级构造单元,近年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发现铁铜铅锌金银等多个矿点,并初步认为攀天阁火山弧的成矿环境与多岛弧盆及次一级多个封闭或半封闭,并属于弧间盆地的弧内坳陷洼地的古地理构造有关。且弧内可能存在一个局部拉张环境下形成的小海盆,海盆于晚三叠世晚期关闭,结束了攀天阁火山弧的弧盆成矿演化阶段。剐抓瓜断裂可能是小海盆关闭的产物。燕山-喜马拉雅期大规模、大范围的构造叠加,使该区又进入陆内构造转换成矿演化阶段,多岛弧盆的古地理格局与大范围、多期次的成矿构造事件叠加,使弧内沿剐抓瓜断裂一带成为主要的矿集区,并且区域物化探综合异常与矿集区矿点叠合较好,关联性强。综合认识这些特点对攀天阁火山弧的弧内找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2.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通过对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的对比,结合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与多种粒度参数分析,详细讨论了研究剖面形成过程中物质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所反映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特征指示了湖泊水位的相对变化。在距今约38.2 ka BP(14-C年代,未校正。下同)左右,沉积记录指示古湖泊的范围和水位已达到剖面位置,之后湖泊继续扩张、水位波动上升;在距今约35.5 ka BP,粒径有一突然变细又变粗的过程,可能为一次较快速的湖面波动;在距今约35.5 ~ 33.3 ka 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粗,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值低,揭示湖泊水位较低。距今约33.3 ~ 27.1 ka 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细,碳酸盐含量较前一阶段高,表明此阶段湖泊水位相对较深,但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等指标也记录了三次较明显的湖泊快速但短暂的退缩过程;在距今约29.7~28.3 ka BP,沉积物颗粒最细,指示了此时期可能为湖泊水位最高期。从距今约27.1 ka BP开始,沉积积物颗粒明显变粗,揭示湖泊进入到退缩期,距今约18.1 ka BP,粒度指标的变化和上层的盐壳指示湖泊进入快速盐化阶段,之后湖泊退出剖面所在的位置,此后研究区湖泊水位再也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相似文献   
123.
矿物在油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矿物组成对煤岩样品的模拟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矿物以及同一种矿物在不同的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对有机质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过程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高岭土矿物在高温热演化阶段对有机质形成气态烃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催化能力;碳酸钙(CaCO3)在中—低热演化阶段能抑制气态物质的形成,而在较高的热演化阶段则对煤生成气态物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四氧化三铁(Fe3O4)在主要的模拟实验阶段对煤生成气态物质的过程均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硫化亚铁(FeS)在低温热演化阶段对天然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高温热演化阶段则对天然气的形成具有较明显的催化作用;元素硫(S)在不同的热演化阶段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催化作用。矿物介质不仅对气态产物的产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而且对液态产物的产率也有较明显的影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高岭土和四氧化三铁(Fe3O4)在中、低温模拟实验阶段对“氯仿沥青A”的形成具有较明显的催化作用;硫化亚铁(FeS)在整个模拟实验的全过程中对“氯仿沥青A”的形成均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碳酸钙(CaCO3)矿物对“氯仿沥青A”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元素硫(S)对“氯仿沥青A”的形成具有非常明显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4.
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核算的基础。作为森林地上生物量的重要指示因子,森林高度的精确估算是提高森林植被碳储量估算精度的关键。现有研究已证明,由专业星载摄影测量系统获取的立体观测数据可用于森林高度提取,但光学遥感数据最大的问题是受云雨等天气因素的影响严重。区域森林地上生物量产品的生产需要充分挖掘潜在数据源。国产高分二号卫星(GF-2)虽然不是为获取立体观测数据而设计的专业星载摄影测量系统,但其获取的图像空间分辨率可达0.8 m,且具备±35°的的侧摆能力,在重复观测区域可构成异轨立体观测。本文以分别获取于2015年6月20日和2016年7月19的GF-2数据作为立体像对,其标称轨道侧摆角分别为0.00118°和20.4984°,以激光雷达数据获取的林下地形(DEM)和森林高度(CHM)为参考,对利用GF-2立体观测数据进行森林高度提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立体处理得到的摄影测量点云的栅格化得到DSM,以激光雷达数据提供的DEM作为林下地形,得到了GF-2的CHM。结果表明GF-2提取的CHM与激光雷达CHM空间分布格局较为一致,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像素对像素的线性相关性(R2)达到0.51,均方根误差(RMSE)为3.6 m。研究结果表明,在林下地形已知的情况下,GF-2立体观测数据可用于森林高度估算。  相似文献   
125.
根据对云南腾冲青海湖泊沉积钻孔样品的粒度特征、总有机碳、碳酸盐、磁化率及年代学分析测试,探讨了各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指出了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化指标的特殊性及其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重建了云南腾冲地区末次冰消期(15830a B.P.)以来沉积环境与气候干湿变化历史.通过青海沉积物年代序列的重建和综合各物化参数分析得出,云南腾冲地区自15830a B.P.以来总体呈现冷湿-温湿-暖干-温和偏干的气候演变过程,并可分为4个阶段,即15830~12790a B.P.气候温凉偏湿;12790~4680a B.P.为温暖湿润期,湖泊水位高,气候湿暖,降水多;4680~312a B.P.气候特征呈现出从温湿到暖干气候逐渐演化,降水减少,湖泊水位下降;312a B.P.以来气候特征为前期温和湿润,后期具有暖干化特征,反映了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叠加了研究区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韩伟  卢进才  魏建设  张云鹏  李玉宏  李岩 《地质学报》2015,89(12):2277-2285
本文通过对银额盆地东南缘尚丹凹陷的三条剖面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揭示了研究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史。5个样品的中心年龄为129±10~159±11 Ma,径迹长度在12.5±2.0~13.3±1.7μm之间,各样品径迹长度分布具有范围较宽、单峰的特征。反映了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受燕山Ⅲ幕构造运动影响,研究区遭受抬升、剥蚀的构造事件。该时期抬升速率约为40~55m/Ma,且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是研究区主要抬升期,油气系统遭受破坏。此后至白垩纪末,研究区阿木山组始终处于生烃门限温度内,且构造背景稳定,有利于油气生成。结合与北部凹陷带所开展工作(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年龄为90~113Ma),证明银额盆地中生代时期存在差异隆升,不同构造位置受不同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为银额盆地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7.
羌塘地块中生代时期的漂移演化及其成钾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海东  颜茂都  陈毅  张大文  栗兵帅 《地质学报》2015,89(11):2005-2018
通过研究地块的古纬度,可以为我们认识该地块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位置和南北向漂移演化提供定量约束。本文通过收集、整理、评判中生代时期羌塘地块已发表的古地磁数据,建立了该地块在中生代时期的漂移演化历史。羌塘地块在中—晚三叠世期间,可能发生大规模快速北向漂移,并与羌塘北部的构造单元体发生碰撞;中侏罗世时期位于北半球21.4°N,晚侏罗世期间已北向到达31.8°N。中晚侏罗纪期间,羌塘地块古纬度值逐步升高,发生约1154±223km(△λ=10.4°±2.1°)的北向漂移。白垩世期间羌塘地块相对稳定,在古纬度30°N左右。综合上述羌塘地块的漂移演化历史,结合其它地质证据,如古气候、构造和从古地理位置等,中晚侏罗世夏里组时期羌塘地块具备较好的成钾条件。  相似文献   
128.
熊大闰  邓李才 《天文学报》2006,47(3):256-267
利用一种非定常的恒星非局部对流理论,对球状星团中低光度的红巨星进行了线性非绝热脉动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对所有温度高于约5400 K模型的基音到4阶泛音都是脉动稳定的.随着恒星光度的增大,低阶泛音也变得脉动不稳定.对中低光度的红巨星,脉动稳定性非常低,接近中性稳定.因此他们将是不变星或非常小振幅的短周期变星(P<2天).  相似文献   
129.
大量研究表明,蓝离散星的形成可能有多种机制,目前比较流行的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密近双星系统的质量传输及双星并合、密集星场的恒星碰撞,以及包含双星系统的恒星间 (双星-单星、双星-双星)相互作用导致的恒星并合。与此同时,蓝离散星在各类恒星系统中的普遍存在,也使得研究这类恒星的形成及演化成为追踪恒星系统动力学演化、化学演化及积分光谱性质变化的有效指针。  相似文献   
130.
用MapInfo软件实现地震震中县乡一级地名的快速检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大震地震速报时 ,通常不仅需要迅速确定地震的三要素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需要尽快知道震中的地名 ,以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另外 ,各省地震局上报中国地震局的快报和月报也要求给出乡 (镇 )一级的地名。目前 ,多数省的地震部门在确定地震震中地名时 ,采用的是根据所定位地震的经纬度在地图上查找地名的方法 ,既繁琐费时 ,又容易出错。本文介绍的是利用目前最流行的地理信息系统 ( GIS)软件 Map Info及开发工具 Map Basic,快速精确的确定出地震震中到县和乡 (镇 )一级地名的方法。1 GIS软件 Map Info及开发工具 Map BasicMap In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