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尽管测井数据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高分辨率特性,地质科研中对测井曲线和地层层序的研究仍以观察实践为主.沉积旋回的复杂性和相对一致性、测井曲线的连续性和非周期性以及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和时频域兼顾的特性,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对应,构成了小波变换用于测井数据层序划分的理论基础.以四川孝泉区须家河组某井为例,对该井地质数据进行了连续小波变换,并将该组段划分为3个层序和18个准层序.  相似文献   
52.
研究了山西大同、内蒙古东胜和乌审旗地区发现的大量冰楔假型、砂楔、寒冻裂隙和南部白城子附近的冰卷泥.根据这些冰缘现象,并参考前人工作成果,划定了晚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时多年冻土的南界,并根据所获得的年代资料划分了4次冰缘期:33ka BP,30~26ka BP,20~16ka BP和8ka BP左右,当时的温度比今天分别降低8.4℃,12~13℃,10℃和7~10℃.  相似文献   
53.
赵连才  张威  杨静  张金萍  李鹏  金速 《地质与资源》2005,14(1):61-62,77
根据辽宁省地质、水文地质、地貌单元特征,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及现代科技发展进程,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的布设从以地下水环境监测为主,逐步向地质灾害监测方向扩展,监测内容从单一的地下水监测扩展到地质灾害监测.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随时调整完善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以国内外最新发展的3S技术为依托,以监测采集的数据为主要信息来源,进行实时环境监测、分析,实现环境监测自动化.  相似文献   
54.
文章阐述了在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主要介绍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通常所采用的质量控制手段以及监测数据审核的合理性分析方法,为环境管理和科研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5.
地理信息网络服务越来越普遍,但矢量数据服务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很多问题。针对现有的矢量数据服务接口标准(如WFS)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复杂的实际应用的现状,设计了一个基于WCF数据契约的空间矢量数据服务模型。针对传统Web Service技术对大数据流处理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利用WCF信道压缩编码器提高大数据量传输的方法;同时利用WCF内置的安全模式实现了矢量数据的传输安全。  相似文献   
56.
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建设息息相关。本文结合亦庄新城规划建设,对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二者相互影响的模型,并通过系统聚类方法进行了协调性分析,为今后的新城规划中的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工作思路,也为新城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地震引起的断层强烈错断是造成隧道等地下结构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以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中左旋走滑逆断层错动造成的隧道震害为调查基础,对左旋走滑逆断层错动下的震害特征及震害成因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左旋走滑逆断层造成大梁隧道线位严重错动,水平最大偏移约1.78 m,竖向最大抬升约0.68 m;(2)震害主要集中在断层影响范围内,其中隧道受破坏严重段约350 m,占隧道全长的5.33%,受破坏较严重段分别位于严重段大里程侧402 m和小里程侧646 m范围内,占隧道全长的15.96%,其余段落震害总体轻微;(3)施工缝、仰拱填充层等部位对强震较为敏感,震害表现突出。此次研究通过对震害特征分析得到的有益启示可为同类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58.
在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下,疏勒河上游冻土发生了显著退化,如活动层厚度加大、植被退化等,而冻土退化对微生物的影响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以疏勒河上游不同季节(4月、6月、9月)、不同退化程度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特征。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及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归类为27个属,分属于α-变形菌门,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放线菌门为优势类群。从属水平来讲,可培养细菌以节杆菌属和微球菌属为主,其含量随冻土退化程度加深分别呈下降和升高趋势。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与土壤含水量、总氮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碳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伴随着冻土退化而发生的地上植被逆向演替过程中,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间已产生较大的环境异质性如土壤碳氮及含水量,进一步可能导致冻土微生物多样性分异。研究结果为利用微生物综合评价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59.
探究了传统爆管分析方法的不足,提出在ArcGIS网络流向模型基础上,利用流向追踪方法实现爆管分析及爆管影响用户区域的分析方法,可以快速获得最优关阀方案;并利用ArcEngine的List集合方法,提出了根据网络流向模型中阀门信息获得三维场景中阀门模型的方法,解决了要素和模型的一一对应查找问题,将最优关阀方案及爆管影响用户区域分析结果直观显示在三维场景中。  相似文献   
60.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晚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过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在第四纪期间发生过多次冰川进退,丰富的侵蚀与堆积地貌为区域地貌演化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该区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喀纳斯湖口以下主谷内古冰川地貌的实地考察,测定不同地段多级U型谷底(台地)的海拔高度以及冰川漂砾的上限与分布位置,并对主谷内不同地段不同期次的冰碛物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研究发生在主谷内的古冰川作用系列、规模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喀纳斯湖到驼颈湾地区的谷地中主要发生过4次冰川作用,时代分别对应中梁贛冰期(MIS12)、MIS8/10、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以及末次冰期。末次冰期冰川作用又可细分为3个阶段,分别对应MIS4、MIS3中期与MIS2;根据三级U型谷的分布特征推断,古冰川作用规模呈现渐次变小的规律,自冰川站至下游接近冰川末端,中梁贛冰期时冰川厚度达50~395 m,覆盖范围包括主谷及两侧的山梁和支谷,延伸的长度和宽度都最大,MIS8/10以及倒二冰期时的厚度分别在102~199 m和88~269 m之间,冰川末端到达驼颈湾附近;鸭泽湖附近坡地上保存完好的多级台地,说明发生在河谷内的古冰川活性大,流动性和连续性较强,具有温冰川的性质;喀纳斯主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与局部小气候和地形对冰川的发育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