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淤泥质海岸地区具有独特且复杂的水体环境,深入分析水体指数在该区域的性能特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黄河三角洲海岸为研究区,使用2008年、2009年和2015年的MODIS和Landsat遥感数据,从地表覆盖类型光谱特征的角度,比较分析6种水体指数(即NDWI,MNDWI,AWEInsh,AWEIsh,TCW和WI2015)的水体提取性能。通过ROC曲线得到各水体指数的最佳阈值,研究水体指数在淤泥质海岸地区的水体提取精度和提取误差,分析不同地表覆盖因素对水体提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WEInsh的水体提取效果最佳,总体精度达97. 29%,制图精度达96. 84%,用户精度达97. 69%。各水体指数提取海水的制图精度较高,均高于90%;陆地水体的提取效果一般,制图精度均低于80%; NDWI对潮滩水的识别能力较差,制图精度低于其他水体指数。各水体指数的陆地水体漏分率较高,海水和潮滩水体的漏分率较低,MNDWI的海水漏分率高于其他水体指数。潮滩土壤对水体提取性能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耕地土壤,稀疏植被、茂盛植被和建成区的影响最小。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淤泥质海岸水体变化监测与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
近30年北京市ISP-LST空间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琛  胡德勇  曹诗颂  张旸  张亚妮  段欣 《地理研究》2019,38(9):2346-2356
本文聚焦长时序地表的不透水与温度特征,利用Landsat影像数据,获取1991—2015年北京市的不透水地表盖度(Impervious Surface Percentage, ISP)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数据,构建不透水地表盖度-地表温度(ISP-LST)二维空间。结合标准差椭圆法,对ISP-LST空间密度分布的聚集特性进行分析,定量化表述各时期的特征与变化。研究发现:① ISP-LST二维空间特征表现为三种类型:弱相关、非完全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② ISP-LST标准差椭圆的方向性和离散性均值为11.26和2.87,空间聚集性良好。随时间推移,高温现象受不透水地表的影响过程趋于复杂化。③ ISP-LST聚集区是城市热环境的重要表征,其在各功能区年际增长率为:功能扩展区(2.97%)>核心功能区(1.75%)>发展新区(1.63%)>生态涵养区(0.18%)。聚集区在东南方向增长明显,研究时段内累计增长14.77%。④ ISP-LST聚集区的斑块密度及形状复杂度的景观格局变化不大,但斑块连接性随时间推移有所降低。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制定生态环境调控政策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23.
结合地磁观测系统的特点,研究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裁剪和移植技术,实现了地磁观测系统中嵌入式Linux的应用开发.采用本文技术开发的系统,既可以通过以太网对仪器系统实时远程监控,满足对地磁观测系统的实时性和网络控制要求,又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对其他观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4.
In several LUCC studies,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being used to analyze land use data. A problem using conventional statistical methods in land use analysis is that these methods assume the data to be statistically independent. But in fact, they have the tendency to be dependent, a phenomenon known as multicollinearity, especially in the cases of few observations. In this paper, a Partial Least-Squares (PLS) regression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study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 us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Suzhou-Wuxi-Changzhou region in China. Multicollinearity exists in the dataset and the number of variables is high compared to the number of observations. Four PLS factors are selected through a preliminary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analyses between land us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demonstrate the land use character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Suzhou-Wuxi-Changzhou region, meanwhile illustrate that the first PLS factor has enough ability to best describe land use patterns quantitatively, and most of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 derived from it accord with the fact. By the decreasing capacity of the PLS factors, the reliability of model outcome decreases correspondingly.  相似文献   
25.
地貌是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主导因素,与国民经济建设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地貌及地貌制图的基础上,以LandsatETM、DEN和地貌图件为基础数据源,试验全国1:100万遥感地貌制图方法和技术(南京幅为例),即利用历史地貌图和ETM影像来更新地貌界线,制定制图流程和规范,并讨论遥感地貌制图的几个关键技术和问题,包括遥感影像地貌界线划分的比例尺确定、遥感影像上地表覆盖和地貌界线划分、地貌界线与DEM等高线关系以及遥感地貌自动化制图等,为编制全国1:100万地貌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6.
基于QuickBird高分辨率影像、LandsatTM影像及夜间灯光数据,设计了集成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算法和多源遥感数据估算亚像元级不透水地表盖度的技术方案,采取适用于典型温带半干旱地区的ISP(Impervious Surface Percentage )提取方法,提取2001年和2011年北京城区不透水地表盖度,并将不透水地表盖度分为3类,ISP为10%~60%的区域为低密度区,60%~80%的区域为中密度区,大于80%的区域为高密度区。同时采用单窗算法反演2001年和2011年地表温度,对2001-2011年北京六环以内城区不同环路区域ISP发展趋势,以及其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城区的不透水地表盖度变化主要集中在低密度区域,与之相比,中密度区域和高密度区域不透水地表盖度变化不大。2001-2011年来北京五环以内区域由于城建区较多,整体不透水地表变化并不明显,主要变化区域集中在五环至六环以内区域,其中低密度区增长明显,中密度区和高密度区主要增长集中在东部,可以看出,近年来五环至六环以内区域发展迅速,城建区范围不断扩大。(2)相较于2001年,2011年北京市中心地表温度明显上升,高温区聚集程度更为明显。其中四环以内地表温度与周边区域地表温度相比,温差明显增大。(3)通过对比2001年和2011年各密度区平均地表温度发现,相较于2001年,2011年北京市六环以内城区各密度区之间的地表温度差异更大,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明显。(4)2001年和2011年北京城区各环路区域内不透水地表盖度与地表温度均呈正相关。四环至六环区域,地表温度随不透水地表盖度变化的趋势相近。ISP在10%~20%的区域,地表温度随不透水地表盖度增高而上升的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ISP大于20%的区域地表温度上升速率下降,且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7.
依据史料的灾害记实以及海岸变迁和人工海堤修筑记录,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分析历史时期苏北平原潮灾的时空分布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格局表现为:在新石器时代为弱灾期;汉时为易发期;隋至唐初为多发期;盛唐至宋以易发期为主,并兼有重灾期凸显;黄河夺淮后,又复多发期。据黄河夺淮至清末的历次潮灾记录分析结果显示,在危害程度上,大潮灾占总潮灾年的30%,中小潮灾各占35%。潮灾在发生时间上,存在1-3月的安全期和6-8月的高发期。在空间分布上,潮灾发生概率总体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此外,旱期潮灾约占潮灾总数的10%。据现代水文气象和地形等资料讨论可知,年最高潮平均潮位与沿海陆面的高差在总体上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台风增水的总体增幅南大北小,以及海面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潮灾时空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8.
地震数据采集是地震信号数字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动态范围是其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实际地震信号的动态范围在160dB以上,而目前普遍使用的24位地震数据采集器动态范围相对较小且在50 Hz采样率时最大只达到135dB,致使24位地震数据采集器在实际使用中对小信号分辨率不够,不能有效提取地震信息;在大地震时又容易使数据采集器出现饱和限幅失真的现象而失去地震监测记录功能.本文针对在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中需要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动态范围的地震数据采集器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多通道AD转换器并行分级采集的方法,讨论了通道间失配及其标定.对研制实验样机的测试表明,其动态范围在50Hz采样时可以达到157dB以上,线性度优于0.005%.  相似文献   
29.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使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地区1978,1987和2000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选取岸线指标与波段,提取岸线信息,生成1978-1987年和1987--2000年海岸土地增减时空变化分布图,建立岸线焚化距离及增速衡量指标,定量分析了废黄河三角洲海岸面积变化特征,以及灌河口-中山河口、中山河口扁担港口和扁担港口双洋河口以南岸段的时空变化格局与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的自然侵蚀速率呈减小趋势,但侵蚀作用仍在继续。侵蚀强度以废黄河口地区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弱。人工保滩护岸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侵蚀格局。其内部各岸段分别呈现缓蚀、侵蚀和基本侵淤平衡的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30.
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专一,通用性差,给地震观测和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采用高精度AD开发多通道通用数据采集器.该采集器具有6个采集通道,可灵活配置采样率和信号输入范围,采用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远程监控,可以连接大多数地震前兆传感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