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20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01.
东、黄海大气湿沉降中常量阴离子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嵊泗群岛和千里岩岛两个观测站湿沉降样品中的F^-、NO3^-、Cl^-和SO4^2-等4种阴离子。结果表明,它们的月均浓度之间差别较大,季节性变化明显;与近岸城市相比,具有显的海洋性特征;对全年中酸雨的统计表明,两个观测站都受到了酸雨的影响,而嵊泗群岛更严重一些。  相似文献   
102.
流域盆地的风化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介绍了岩石风化作用与流域盆地的物质输送对于研究全球海-陆物质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讨论了运用河流的颗粒相和溶解相载荷分别去估算机械剥蚀率和化学风化率的科学性及各种计算方法。从全球的观点对岩性、径流、地势、气候、植被以及人为活动 6个因素对于岩石风化作用及河流颗粒相和溶解相物质输送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得到岩性是决定机械剥蚀率和化学风化率的主导因素,径流和地势是影响河流颗粒物输送的重要因素,而径流和气候则对河流溶解离子的输送影响较大,此外植被和人为活动对河流化学及颗粒物输送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探讨了岩石化学风化作用消耗的CO2量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岩石化学风化作用与气候变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3.
长江口外氧的亏损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1999年8月20~30日, 对黄海和东海海域进行了一次为期10 d的海洋科学考察,在长江河口外发现有一处面积达13700 km2, 平均厚度达20 m的底层低溶氧区(DO<2 mg/L), 其含氧量最低值达到1 mg/L. 沿-100 m的等深线DO值低于3.5 mg/L的底部低氧海区向东南方向一直延伸到了东海大陆架. 在低溶氧区域, 表观耗氧量(AOU)为5.8 mg/L, 亏损氧总量达1.59×106 t. 在这一海域存在着由于长江径流的注入以及台湾暖流造成的海水上涌形成强的温盐跃层, 限制了表层高含量氧向底层扩散, 表层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颗粒态有机碳向底层输送, 并在底层进行化学和生物氧化是形成低氧海区底层氧亏损的主要原因. 同时, 长江径流携带的N, P污染物输入的不断增加更是为氧亏损水域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 从而加剧了该水域氧的亏损.  相似文献   
104.
在对颗粒态悬浮体和底质中重金属的研究方面,较多的工作是测定其总量。但仅用总浓度来评价底质的污染情况是不够确切的,因为不同结合形式的金属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对生物体的毒性也不同,当水介质环境发生变化时,将使某些结合形态的重金属从颗粒态中释放出来。采用合适的试剂将重金属的不同结合部分进行选择性地提取,再分别测定,对于了解微量金属的来源、变化的形式、迁移的规律和对生物的毒害作用,能提供更可靠、更真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5.
罗纳河中的铝、营养盐及常量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9- 0 5~ 1 990 - 0 4期间在罗纳河下游近入海口处按月采集溶解及颗粒态样品 ,分析了其中的营养盐、铝及常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 ,罗纳河中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5.7,3.8,79.8μmol/ dm3。研究的周年内变化范围大 ,其含量明显高于世界上其它受人文活动冲击较小的河流。而在同样的时间尺度下 ,河流中溶解态铝的含量变化较大 ,其含量先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后则由于高流量的稀释作用而下降 ;颗粒态铝的含量则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上。研究结果表明 ,河流中的铝主要来自岩石风化 ,人为活动对其影响较小。通过溶解态铝与营养盐含量的统计分析表明 ,罗纳河中的溶解态铝与初级生产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它的含量主要受界面吸附过程控制。通过对常量元素的分析表明 ,罗纳河中常量阴阳离子的含量顺序为 HCO-3 >Ca2 >SO2 -4 >Na >Cl->Mg2 >K ,流域内溶解态组份的含量主要受碳酸盐的溶蚀控制。  相似文献   
106.
黄海、渤海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测定及存在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叶曦雯  刘素美  张经 《海洋学报》2002,24(1):129-134
硅是水生态系统中构成生物群落的重要元素[1].海洋中硅主要来源于河流输入(4.2±0.8)×1014g/a和热液喷发(1.9.77;10)×1014g/a[2].另外冰川风化、低温海底玄武岩风化、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和大气沉降亦是其来源之一[3].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又称生物蛋白石(简称蛋白石),指化学方法测定的无定形硅的含量,主要由硅藻、放射虫、硅鞭毛虫和海绵骨针组成.沉积物中蛋白石的积累反映了生产力在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变化[4,5].对于生物硅的测定,至今已提出了许多种方法.其中最灵敏、应用最广泛的是化学提取法[6,7].  相似文献   
107.
黄河流域化学风化作用与大气CO2的消耗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对黄河水化学的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到大气CO2、碳酸盐、蒸发盐、硅酸盐风化过程对黄河水溶解质的贡献率分别为9.78%、37.3%、37.6%和7.54%,表明黄河流域碳酸盐和蒸发盐的溶解是最主要的风化过程,对河水化学的总贡献率达到74.9%.黄河水中约90%的HCO3-来自碳酸盐风化过程,10%来自硅酸盐化学风化.由此对流域现代风化率和大气CO2消耗量进行了估算,得到黄河流域化学风化率和CO2消耗率分别为33.6 t/km2*a和143.85×103 mol/km2*a,其中碳酸盐和硅酸盐风化过程消耗的CO2分别为117.70×103 和26.15×103 mol/km2,黄河流域每年消耗的大气CO2总量达到108×109 mol.与世界流域盆地年均消耗CO2量相比,虽然黄河流域的化学风化率属世界平均水平,但黄河流域风化作用的CO2消耗率却比世界平均值低约41%,这是因为黄河流域是世界上蒸发盐含量最高的地区之一,流域蒸发盐、碳酸盐风化作用占主导地位,而硅酸盐风化作用很微弱.  相似文献   
108.
4 讨论 4.1 相关处理 使用这种处理方法(图2)可以帮助我们对青岛等5个地区降水的化学组成受海洋和陆地  相似文献   
109.
作者在 1 999年夏季的航次中 ,获得了南黄海表层海水 p CO2 的实测数据。本文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 ,对影响 p CO2 分布和变化的某些重要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南黄海表层海水 p CO2 的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 ,这是边缘海区海水中生物、物理和化学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除长江口门外的 p CO2 高值区外 ,南黄海表层海水的 p CO2 值与叶绿素、水温大体呈负相关 ,而与海水的盐度基本上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0.
陆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陆架区沉积物接纳了来自河流、大气、生物、火山等各种途径的颗粒物,是重金属汇集的场所,反映了一定时间内的环境变化特征。本文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的基本方法:总量分析方法、元素赋存形态、归一化法及重金属的生物毒性等。并探讨了目前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