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41.
通过对2010/2011年夏季南极长城湾叶绿素a浓度和海流等环境参数的传感器连续观测;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海流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9 m水层叶绿素a浓度从12月中旬开始增长;直至2月上旬开始维持相对稳定;期间出现两个高值点(2.74 μg/L和3.76 μg/L)。叶绿素a浓度表现出了24 h周期变化特征;每日叶绿素a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正午前后时段的概率要高于其他时段。表层海水受西北风影响;流速较大;约为60~100 cm/s;中层和底层水体流速较小;约为10 cm/s。表层的风海流使海水在长城湾发生辐散;下层海水向上涌升;驱动了水体的垂直交换。长城湾与麦克斯韦尔湾存在水体交换;水体主要从中层进入湾内;从表层输出。长城湾的叶绿素a浓度与流速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低流速环境有利于长城湾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42.
海冰生物群落是北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冰洋初级生产和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利用荧光显微分析技术对2012年度夏季采集于北冰洋中心区的浮冰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柱总生物量平均为105.85±53.41 mgC •m-2,其中细菌占生物量的47.2%,而后依次是硅藻(26.7%),鞭毛虫(18.2%),鞭毛藻(6.9%)和纤毛虫(1.0%)。最高纬站位(123°43.454′E 87°39.598′N)出现冰底鞭毛藻藻华现象,生物量可达329.6 μg C•L-1,该站位生物群落处于硅藻藻华后期,海冰上层存在较大程度的融冰作用,底部冰芯营养盐N/P比较高,可能形成有利于鞭毛藻生长的小生境。与已有研究结果的对比表明,近年来夏季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对浮冰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异养类群生物量升高,细菌取代硅藻成为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43.
极地产甲烷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甲烷菌是一类重要的环境微生物,其代谢产生的甲烷(CH_4)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现有研究表明,产甲烷菌广泛存在于极地湿地、沼泽、湖泊、苔原、冻土和冰川等各类生境之中,并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极地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环境影响因子(温度﹑营养物和pH)以及研究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极地产甲烷菌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4.
海冰的广泛分布是南大洋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冬季海冰的覆盖面积高达20×10~6平方公里,夏季减少为4×10~6平方公里。南极海冰的存在和消长将对包括水柱中的初级产量直至以海冰作为栖息地的海鸟以及企鹅和海豹等哺乳动物的整个南极生态系统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海冰本身也支持了一个高生产力、以冰藻(生长在冰中的藻类)为中心的生物群落,它将提供20%以上的南大洋生源碳产量,在南大洋  相似文献   
45.
自然海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的比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武昌  张芳  王克 《海洋科学》2001,25(3):28-29
自从Nielsen在1957年提出14C法测定海洋中的初级生产力以后 ,对各个海区的光合作用和初级生产力有了较好的了解。但是还没有直接测定浮游植物生物量(C)的方法 ,多数研究是通过测定叶绿素浓度(Chl)和记数浮游植物细胞来估计浮游植物生物量。了解浮游植物生物量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1)目前 ,对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率(k)还有很多争议 ,在相同的海区得到的结果相差很多倍。这些差异无疑反映了浮游植物生长率的时、空变化 ,但是也有一些差异是因为缺乏确切地测定浮游植物生长率的方法造成的。如果知道了C ,k就…  相似文献   
46.
我国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网络化观测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CO2和CH4是《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主要温室气体。自1990年以来的长期观测表明, 我国青海瓦里关全球本底站大气CO2和CH4浓度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其他一些本底站的同期观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观测数据已成为WMO全球温室气体公报及国内外有关评估报告的重要参考依据; 我国4个区域本底站过去一年来的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湖北金沙大气CO2和CH4浓度明显高于同期瓦里关站的观测值, 表明4个区域站大气CO2和CH4受自然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迄今为止, 国内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温室气体浓度长期观测或短期科研, 各具优势和特点, 但力量相对分散、观测站稀少、侧重点和目标各异。为了全面掌握我国温室气体本底浓度时空变化, 了解不同区域大气受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的程度, 亟需相关部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尽快推进我国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的网络化观测分析和源汇反演模式系统建设, 进而测算、验证不同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动态变化, 分析、评估各区域之间的输送和影响, 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内政、外交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7.
采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4个地面气象站冰雹观测资料,对2003-2017年青海东部农业区冰雹天气进行特征分析,利用天气雷达、高空、雷电观测资料对2003-2017年青海东部农业区20例典型冰雹天气个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冰雹和雹灾集中出现在每年5-9月,冰雹天气7月最多,冰雹成灾8月最多。(2)0 ℃层高度变化对冰雹融化作用不明显;高空垂直风切变比对流有效位能更有指示意义。(3)冰雹雷达回波顶高普遍大于10 km,冰雹直径与回波顶高的线性相关强于冰雹直径与强回波中心高度的线性相关;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普遍大于20 kg?m-2且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增量大于10 kg?m-2时易发生雹灾;风暴顶部辐散正负速度差值对雹灾预警有指示意义,但与冰雹直径无明显相关性。(4)不同冰雹云产生的闪电频次差别很大,同一雹云相同时间内正闪次数越多,则降雹直径越大。利用以上结论统计得出冰雹预警指标、权重和预警区间,通过对预警指标进行历史回代和预报检验,历史回代拟合率达86.9%,预警准确率为80%。  相似文献   
48.
The sea ice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rctic marine ecosystem. Because of the predicte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Arctic environment and specifically related to sea ice, the Arctic pack ice biota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using modern ice-breaking research vessels. Studies show that the Arctic pack ice contains a diverse biota and besides ice algae, the bacterial and protozoan biomasses can be high. Surprisingly high primary production values were observed in the pack ice of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Occasionally biomass maximum were discovere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ice floes, a habitat that had been ignored in most Arctic studies. Many scientific questions, which deserve special attention, remained unsolved due to logistic limitations and the sea ice characteristics. Little is know about the pack ice community in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Almost no data exists from the pack ice zone for the winter season. Concerning the abundance of bacteria and protozoa,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microbial network within the ice and its role in material and energy flows. The response of the sea ice biota to global change will impact the entire Arctic marine ecosystem and a long-term monitoring program is needed. The techniques, that are applied to study the sea ice biota and the sea ice ecology, should be improved.  相似文献   
49.
根据水利部确立的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为了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水文 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了宁夏水文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  相似文献   
50.
何剑锋  陈波 《极地研究》1996,7(2):150-163
何剑锋,陈波VerticaldistributionandseasonalvariationinicealgaebiomassincoastalseaiceoffZhongshanStation,EastAntarctica¥Hejianfeng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