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波浪溢流现象使得海堤受到了越浪和溢流的联合作用,复杂的水动力过程会引起海堤后坡产生严重的侵蚀破坏。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二维数值波浪溢流水槽模型,该模型运用UDF速度边界造波法分析在不同超高条件下海堤后坡流量和水流厚度的水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前人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该模型可以真实地模拟出海堤波浪溢流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波浪溢流中越浪和溢流在不同相对超高条件下的主导性作用,而后建立了十分准确的波浪溢流海堤后坡稳定水流厚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2.
为总结注热联合井群开采低渗透储层煤层气运移采出规律,基于传热学、弹性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理论,建立了注蒸汽开采低渗透储层煤层气藏过程的热固流耦合数学模型。结合潞安矿区山西组3#煤层地质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注热联合井群开采煤层气藏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布井方式下注热10 d、开采100 d过程中煤层温度场、应力场及煤层气渗流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煤层平均传热速度为1.57 m/d,注热10 d后,中心井35 m范围内为有效注热区;随井筒数量的增加和井间距的减小,井间干扰作用增强,煤储层压力下降加快,煤层气供气及解吸区域增加,累积产量显著增加。七井模型20 m井间距注热开采累积产气量是五井模型30 m井间距未注热开采累积产气量的2.01倍。模拟结果显示了注热和井间干扰开采优势,为低渗透储层煤层气井群注热联合工业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本文以大量实际资料为基础,根据能量理论,采用土水势观点,详细分析了降雨(或灌溉)前后包气带剖面土水势分布状况,阐明了零通量面形成——发生、发展和消失的全过程。论述了零通量面的形成对包气带水分蒸发和潜水入渗补给的影响。推出了计算公式,并结合实际资料进行了验证计算,取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4.
波罗的地盾大陆壳的形成经历了2.0Ga的时间,它向我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造山运动的例子,且这些造山运动或多或少都与板块构造作用密切相联。最近同位素与岩石学的研究表明,造山运动的发展与地壳形成的时期并不能分成几个互不相干的旋回。造山运动的类型及其产生与特定时期由于俯冲作用而导致的板块组合密切相关。波罗的地盾早-中元古代以格林维尔和Svecofennian(瑞芬)造山运动为特征。其中格林维尔造山运动经历了大约300Ma时间,是一系列碰撞、旋转、碰撞造山事件的产物;而发生Svecfennian造山运动时,大面积新生成的陆壳几乎占据了波罗的地盾的中心区域,其形成经历了30Ma的时间,它是一个非碰撞事件的产物,以大量英云闪  相似文献   
55.
戴文政 《华南地震》1993,13(2):25-31
根据福建东南沿海长澳带上布设的八个精密激光测距网近十年来的观测资料,计算出各三角点水平位移矢量及水平应变等各项参数,并结合地震地质背景,对福建沿海地区自1981年以来的地壳水平形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福建东南沿海近十年来总的水平应变以张应变为主导,但长澳带不同地段的应变形态各不相同,差异性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56.
位于华北地台与杨子地台接合部位的陕西北秦岭地区,在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及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该区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强烈而复杂,矿产资源亦颇为丰富,对该区的研究工作一直被广大地质工作者所重视,陆续发表了不少有关研究成果和论文。近几年来,我们对该区进行了较系统的野外观察和综合分析,在构造单元划分、多旋回发展特征及演化历史方面获得了一些认识,在此提出,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阿里地区蛇绿岩—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质概况 藏北阿里地区蛇绿岩——混杂岩带主要位于喀喇昆仑山系与冈底斯山系之间的日土——革吉——改则一线的巨型构造带上。该蛇绿杂岩组成一个东西长约五百公里、南北宽数公里(最宽处可达数十公里)的不连续带。该带由日土县的班公湖——董吉、甲岗、革吉县的札果,改则县的麻米雪山、洞错等多个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组成。  相似文献   
58.
戴文伟 《地理教学》2006,(7):34-34,22
利用地理教师所教班级数多的特点,组建兴趣小组,由地理教师亲自担任辅导教师,在学校公布环保兴趣小组名单,定时间、定地点并按计划进行环保活动。计划分为交流计划、学习计划、实践计划。交流计划在学期初第一次集会上产生,做法是: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参加的同学就自已最想了解的环保内容,按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形成学期交流计划,然后确定分工负责收集资料的内容,备日后交流。  相似文献   
59.
广东雷州半岛玄武岩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水化学分析软件和水-岩作用模拟软件对雷州半岛的水文地球化学进行了分析和路径模拟。沿东、西2个地下水径流方向从一级台地补给区至二级台地、三级台地排泄区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可能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水-岩作用,包括石膏、高岭石、钙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斜辉石(或透辉石)、针铁矿、赤铁矿的溶解或沉淀及CO2气体的溶解或逸出等地球化学反应。针铁矿、赤铁矿和透辉石的溶解或沉淀量在沿东面地下水径流方向上远小于沿西面方向;针铁矿和赤铁矿只在少量水点发生溶解进入地下水,在大多数水点处于饱和状态而从地下水中析出;CO2气体在大多数取样点发生溶解进入地下水中,其溶解量较大,且随着CO2在水中浓度的变大,其饱和指数也增大,达到饱和后从水中逸出。可见水-岩作用模拟结果有助于揭示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环境的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60.
大兴安岭绰源地区出露有呈零星分布的老变质岩系,前人对其归属存在一定的争议。文章通过对该套岩石进行的地层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锆石U-Pb测年,探讨了该套变质岩系的原岩性质、形成环境和区域变质作用。结果表明,原岩主要为一套中酸性凝灰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其过渡类型的碎屑岩;推测其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的浅海相或浅海-滨海相;该套地层定年为中下志留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