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6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438篇
测绘学   194篇
大气科学   216篇
地球物理   244篇
地质学   1039篇
海洋学   26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19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2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91.
以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在岩石学、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以此评价该地区致密储层的敏感性及敏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敏感性主要表现为中等偏强速敏、中等偏弱水敏、无酸敏到弱酸敏、弱碱敏、强压敏;临界流速、临界矿化度、临界pH值3个特征临界值分别为1.0 mL/min、8 500 mg/L、8.5。敏感程度主要受矿物成分和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区储层速敏的形成源于其孔隙填隙物——高岭石的存在;绿/蒙混层及伊/蒙混层矿物是引起水敏及盐敏的主要因素;铁白云石及含铁绿泥石等酸敏矿物的存在使部分岩样显弱酸敏;极其复杂的孔喉结构、极易受压变形的片状喉道以及岩样中云母、黏土等塑性矿物导致储层具强压敏性。  相似文献   
892.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石油勘探面临的幔源CO_2风险主要集中于其东区的宝岛—长昌凹陷,目前已在宝岛凹陷北缘发现多个高CO_2含量气层。文章基于地震火山地层学原理,利用地震相分析技术,识别火山/岩浆底辟分布,分析其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宝岛—长昌区的火山/岩浆底辟呈串珠状集中分布在(潜伏)深大断裂附近,凹陷中心的火山分布集中且规模大;中新统为火山最活跃时期,其控制因素主要为地幔上涌、断裂活动、沉积盖层厚度等。通过分析火山/岩浆底辟类型及分布、输导体系、宝南断阶带成藏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认为宝南断阶带整体来看CO_2风险较小,特别是主要目的层陵三段。  相似文献   
893.
为了解海底浮岩气孔充填物对全岩微量元素组成的影响,并获得有效的海底浮岩前处理方法,对冲绳海槽中部的浮岩碎成大于5 cm,1~2 cm及小于5 mm的碎块分别进行前处理,然后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光谱(XRD)分析对清洗的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表明,对大块浮岩直接清洗以及将浮岩碎成厘米级小块后清洗都难以将浮岩气孔内充填的细粒沉积物去除干净,而对浮岩碎成毫米级(5 mm)颗粒后再清洗可以有效清除浮岩气孔内的充填物。本文所确定的一套有效的海底浮岩前处理方法总结如下:(1)将小于5 mm的浮岩颗粒置于超声波清洗机内用蒸馏水清洗,每隔15 min换一次水,直到清洗样品后的水足够清澈;(2)将样品先后浸入无水乙醇和稀盐酸溶液中,分别去除有机质和次生碳酸盐、铁氧化物;(3)将浮岩样品置于40℃超纯水中浸泡7 d左右,并每天换水,直至向上层清液加硝酸银溶液无白色沉淀出现。XRD分析表明,海底浮岩气孔中充填物的矿物组成包括斜长石、石英等。少量的气孔充填物对浮岩全岩的微量元素配分模式影响不大,但会造成Pb、Sr等元素含量的增加,因此可能会对浮岩全岩的Pb-Sr同位素组成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894.
云南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取云南15个高原湖泊,利用瑞典产HTH重力采样器提取沉积物短钻,取顶部0~0.5 cm作为湖泊现代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并利用分析软件对粒度频率曲线进行拟合,探讨各组分的沉积特征和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滇池等15个云南湖泊表层沉积物频率曲线呈多峰态,含有2至5个组分,从细到粗分别为黏土组分(C1)、细粉砂组分(C2)、粉砂组分(C3)、细-中砂组分(C4)、粗砂组分(C5),拟合众数粒径范围为0.6~423.0 μm。C1组分来自大气中长期悬浮的超细粉尘和气溶胶,通过自然沉降和降水进入湖泊水体,反映西南地区大气粉尘背景值;C2和C3是湖泊沉积物中的主要组分,反映流域内降水和水动力大小;C4和C5组分只出现在洱海、滇池、差黑海等部分湖泊湖心沉积物中,且含量非常低,该组分与湖泊水动力密切相关。对于滇池、抚仙湖等大型湖泊而言,粗颗粒进入湖心需两个过程:从流域地表进入湖泊水体的输入过程和从湖滨到达湖心的传输过程。湖心沉积物中粗粒含量主要受第二个过程影响,而该过程的强弱与湖流、水深、湖盆坡度等因素有关。西南地区干旱背景下湖泊快速收缩直至消失时,降水量的大幅减少使得地表径流动力减弱,加之大气环流偏弱以及水生植物覆盖面积比例增大,湖水动力减弱,由湖滨向湖心传输的物质以细粒碎屑为主。位于山地地区的小型湖泊,由于汇水面积有限、地形坡度较大,坡面径流可将地表风化碎屑物带入湖盆甚至湖心位置,这类湖泊沉积物中粗粒物质的增加反映流域内降水量或降水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895.
以宜昌黄花场奥陶系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峡东地区早奥陶世C同位素研究,建立了峡东地区早奥陶世C同位素曲线,并识别出可全球对比的2次正漂移(C1,C3)和2次负漂移(C2,C4)。通过分析峡东地区沉积相序列及海平面变化特征,发现峡东地区C同位素变化曲线与海平面波动曲线一致,表明峡东地区C同位素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海平面的波动。  相似文献   
896.
<正>我国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是从1999年开始的。这是贯彻落实新的《土地管理法》,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需要,也是贯彻"保护资源"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897.
滑坡位移预测是预报滑坡灾害的重要依据,以往的滑坡位移预测模型多数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Gaussian拟合预测模型以及其他一些非线性预测模型。这些滑坡位移预测模型在建立上缺乏力学理论支撑,对不同力学特性产生的滑坡位移预测分析上没有针对性。文章针对力学特性为重力蠕变型滑坡位移的预测,提出一种基于遗传优化算法的滑坡蠕滑位移非线性预测模型。以鲁家坡滑坡东侧J05监测点的累计水平位移为例,划定测试区域与预测区域进行模型预测分析,并将新模型预测结果与Gaussian拟合预测模型、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预测模型,新模型的预测效果有所提升,有一定的工程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98.
本文在研究地址编码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苏州标准地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法。依托该平台可以实现各业务系统中地址数据规范统一,提高了业务数据自动空间关联效率和准确率。通过苏州市公安局的实际应用检验了标准地址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99.
城市历史地理信息在研究与应用中具有迫切需求,然而目前国内仍缺乏相对全面的主要城市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因此,本文在形成中国31个主要城市古地图数字化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Web Service与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可共享的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具备地图浏览、历史数据编辑、古今数据同步展现、古今地名查找定位、历史专题查询分析、历史专题图制作、数据发布等功能,可为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00.
近年来云南高原湖泊面临富营养化、渔业活动增强等多重环境压力的叠加影响,对湖泊的有效治理与生态修复急需对多重压力下生态系统的响应模式进行系统了解.现有研究表明在系统生产力和捕食压力的不同配置下,湖泊系统主要组成(如浮游动物)的响应特征可能出现差异且捕食压力可能随营养水平的变化而改变,目前对云南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环境压力下的生态响应.本研究以目前分别处于重富营养和中-贫营养水平的滇池和抚仙湖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沉积物记录进行多指标分析,探讨受外来鱼类影响下两个大型湖泊浮游动物长期响应模式的异同.通过象鼻溞生物量与个体大小等指标,重建了近百年来滇池与抚仙湖典型浮游动物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随着湖泊生产力水平(如沉积物色素生产量)的增加,2个湖泊中象鼻溞生物量显著增加,同时物种相对组成出现明显变化(如Bosmina longispina被B.longirostris取代),指示湖泊上行效应对浮游动物的控制作用.同时象鼻溞的生物量、壳长与触角长度的变化在1960s与1980s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与同期外来鱼类(如银鱼)引入与渔业产量增加的时间一致.进一步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与方差分解方法来定量评价上行与下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变化的驱动强度,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沉积物色素)和捕食作用(象鼻溞壳长)对浮游动物长期变化的驱动强度比较相似(分别解释了生物量变化的77.25%和83.59%),然而在滇池下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的独立影响比在贫营养的抚仙湖中更强(分别为15.46%和10.39%),上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的影响在抚仙湖要明显强于滇池(分别为69.74%和19.67%),而在滇池上行与下行效应的相互作用强度明显强于抚仙湖(分别为42.12%和3.46%).结果表明随着湖泊营养水平的升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在2个湖泊中均显著增加,而外来鱼类(如太湖新银鱼)的引入和经济鱼类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造成了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降低和个体减小.但在快速富营养化的滇池,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随营养水平的变化出现较强的依赖性,而在总体处于中-贫营养水平的抚仙湖中此相互作用较弱.结果表明在不同营养水平的大型湖泊中,营养水平的变化幅度可以导致鱼类捕食压力的差异性变化,指示了对鱼类捕食压力的评价和浮游动物长期变化的特征分析需要考虑湖泊的营养水平与富营养化过程的差异.总之,富营养化和外来鱼类的引入导致了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快速响应与结构变化,因此对高原湖泊的生态修复需要考虑湖泊营养水平对生态系统结构与食物链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