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南天山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在独库公路范围内出露于铁力买提达坂一带,其构造岩片主体向南逆掩于塔里木盆地之上,构造样式以双向逆冲为特征。相关韧性剪切带中白云母矿物~(40)Ar/~(39)Ar同位素测年获坪年龄368±1Ma和等时线年龄368±6Ma。结合区域构造分析,这条作为南天山中央地块南部构造边界的大型复合式构造带,主要形成发育时限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并在二叠纪重新活动。前者可能是是南天山洋盆向北俯冲于伊犁地块之下的构造变形过程的痕迹,后者则可能是由伊犁-塔里木复合地体与北天山地块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发生碰撞而导致的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利用距离加权与小波插值相结合,插值引入虚拟钻孔点的建模方法,采用广义三棱柱作为基本建模体元,实现了基于稀疏钻孔点的三维地层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融水径流分割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雪冰(积雪/冰川)消融、冻土退化,融水径流量显著增加。不同融水径流分割方法可以量化河流径流的融水比例,反映高寒区雪冰变化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评述了不同径流分割方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并着重介绍了同位素/化学径流分割的计算方法及示踪剂选择。对比分析各研究流域融水径流分割结果,详细讨论影响融水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针对同位素径流分割方法的理想化假设,提出了量化不确定性的的拓展研究。最后,阐述了随着高频采样技术的完善,同位素径流分割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分布特征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2006年获取的43个雪坑和2004年的28个雪坑资料,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 1号冰川东、西支消融带和渗浸-冻结带界限(平均值)分别位于海拔4 068 m和4 086 m,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的界限分别位于海拔4 086 m和4 122 m处;东、西支顶部的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界限分别位于海拔4 184 m和4 435 m处.与20世纪80年代末相比,1号冰川的成冰带谱整体上移,成冰带界限达到各研究时期的最高,且东支的变化幅度大于西支;消融带和冰川顶部的渗浸-冻结带面积增大,渗浸带和冰川中部的渗浸-冻结带面积缩小.  相似文献   
15.
具有生物活性的元素Fe被认为限制了海洋生物生产力,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全球碳循环起到调节作用,全球40%~50%的海洋因“高叶绿素低营养盐”(HNLC)“缺Fe”而初级生产力较低.然而,关于生物活性元素Fe的研究不仅涉及海洋科学,还与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紧密联系.近些年,围绕生物活性元素“Fe”开展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还是海洋学家与环境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尽管对于生物活性元素Fe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模型、室内实验及野外观测之间仍存在很大的挑战与不确定性.系统地总结了生物活性元素Fe最重要的自然来源方式,详细介绍了影响生物活性元素Fe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将来的工作提出建议,为我国未来开展类似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震预测中定量计算的困难性,利用地震前兆异常高维数据特征,研究一种基于粒子群聚类算法的地震预报模型。该模型输入为条带、空区、短水准等14项异常指标数据,输出为震级分类。模型设定聚类平均距离为粒子群算法的评价函数,发掘分析地震前兆数据与地震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根据地震前兆数据预测地震震级,与传统聚类k-means算法模型相比,稳定性强,预报准确性更高。历史地震数据实例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充分利用了粒子群算法的高鲁棒性、高适应性和群体智能的协同策略,是改进地震预报效能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植被泛指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包括草地、森林、沼泽等。遥感影像具有宏观性、客观性、精确性、实时性等特点,能够真实地反映地表覆盖物的状态,清晰地展现各种地表覆盖类型的特征及分布情况。传统的基于遥感影像的植被识别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极大地依赖于人的先验知识,且效率极低。随着遥感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自动化的植被检测技术被提出。这些方法在特定范围内得到了应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采用分块原则预处理较大影像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融合的SVM分类算法来探讨遥感影像中的植被识别。实验表明,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和较高的执行速度。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河源径流电导率和TDS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等影响,相应与土壤相互作用影响更大.总控水文点则明显地体现了1号冰川和空冰斗两水文点混合作用的影响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冰冻圈水文过程变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冻圈显著的变化已经对冰冻圈水文过程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本文重点梳理和分析了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以冰川融水、融雪径流、冻土水文等为主体的中国冰冻圈水文过程变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①在冰川融水变化研究方面,对不同尺度的冰川融水开展了全面研究,发现冰川融水呈现全面增加之势;对冰川融水"拐点"是否出现进行了科学辨识,有了基本认识;对冰川融水过程进行了模型模拟,取得显著进展。②在融雪径流变化研究方面,通过对不同流域融雪径流估算,可基本掌握各河流的融雪贡献率;中国融雪径流变化差异较大,增减不一;融雪期变化具有普遍性,突出特点是峰值提前。③在冻土水文研究方面,通过对地表水-活动层壤中流-多年冻土层上水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冻土区径流形成的重力和热力耦合机制;多年冻土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冬季(枯水季)径流增加;已经发现多年冻土退化对径流有直接补给作用,在一些流域补给量可能达到一定量级。  相似文献   
20.
目前冰盖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10%(在末次冰期冰盛期高达30%),冰储量的99%,但对其下的生物地球化学条件及其在极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性却知之甚少[1]。由于气候变暖,格陵兰及南极冰盖正在快速消融,过去十年里冰盖消融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约为1 mm·a-1[2-3]。冰盖的冰下水文系统主要由饱和沉积物、冰下河及冰下湖泊等要素组成[4-8],它为极地生物地球化学风化速率的升高提供了有利条件[9-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