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01.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国平  陈晓玲 《地理学报》2007,62(10):1051-1062
采用分布动态方法(MEDD), 从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的形状和流动性两方面考察1978-2004 年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的动态演进, 结果表明,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形态经历多极化-收敛-双峰状的变化过程, 其中, 俱乐部收敛省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由扩大到再次缩小, 俱乐部间的发展差距由缩小到再次扩大, 说明收敛俱乐部间的经济差距在扩大。1990 年后, 地区经济增长的活跃性提高; 转移概率矩阵、无条件和空间条件动态随机核估计及密度等高线图显示空间相互作用影响着省区经济增长未来的空间分布, 空间因素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邻地区经济增长互相依赖, 因地理位置临近所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促使了相似经济水平地区的空间聚集。  相似文献   
302.
李国平  肖杰 《地理科学》2007,27(1):63-67
根据1997年10月至1998年11月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和狮泉河两个自动气象站连续观测的大气、辐射和土壤资料,在分析高原西部地面反射率冬、夏季日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地面反射率与土壤和大气若干重要因子(如土壤湿度、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改进气候模式和卫星遥感中高原地面反射率的参数化方案。  相似文献   
303.
常规降水检验受空间及时间微小差异所带来的"双重惩罚"影响严重,邻域空间检验FSS(Fraction Skill Score)方法在确定性预报中已体现出弥补这一不足的明显优势.随着集合预报分辨率的不断提高,集合降水预报同样存在与确定性预报相似的问题.本研究将FSS方法拓展至集合预报领域,构建适用于集合预报的降水空间检验指...  相似文献   
304.
四川盆地是我国夜雨发生频次最高的地区,夜间暴雨是夜雨中可致灾并加剧防范难度的一类特殊气象灾害,但以往对四川山地夜间暴雨精细特性的相关研究较少。利用四川省2010—2019年2 165个国家及区域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区统计了四川暖季(5—9月)暴雨日夜间降水占日降水量的比例、夜间暴雨频次和夜间平均暴雨强度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分布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获得以下结果:(1)四川暴雨日夜间降水占日降水量比例呈现自南向北递减的趋势,以海拔2 800 m为分界,表现为随海拔高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垂直分布特征,川西南山地与其他山地区域整体上升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2)夜间暴雨频次较多的测站沿川西与川西南山地陡峭地形呈线性分布,夜间暴雨频次随海拔高度升高总体呈现减小的特征,川西山地和川西南山地的频次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海拔800 m和500 m。(3)四川夜间平均暴雨强度整体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大值区主要位于川西山地和川东北山地,海拔700 m高度处的峰值强度主要由川西山地贡献。(4)川西山地夜间暴雨特征呈次数较多且每次强度大,川西南山地夜间暴雨为次数多但单次降水量较小,而川东北夜间暴雨的强度较大但次数较少。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山地夜间暴雨精细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305.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CMORPH融合降水资料和山地通量观测资料对2020年6月26日发生在四川冕宁一次夜间致灾暴雨进行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夜间暴雨发生前,白天地面热源存在明显的正异常变化,地面热源的正异常区与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大气热源(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与暴雨的关系密切且相互影响,降水释放凝结潜热,加热大气,使得视热源也随之增加。在暴雨发展强盛阶段,视水汽汇的垂直输送项达到最大,而视水汽汇的局地变化项能很好指示整个暴雨过程中区域水汽的净输送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