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研究海洋的波候变化是了解海洋动力过程对气候变迁响应的关键。渤海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波候在长期风场变化影响下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文章采用1950~2011年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渤海海域10 m风场资料,利用SWAN模式模拟逐月渤海波浪的有效波高、波向、波周期,分析该海区波候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950~2011年期间渤海海域的有效波高呈现下降的趋势;波向角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波周期相对平稳,略有上升;有效波高平均下降0.3 cm/a,波向角度平均增加0.12°/a。有效波高在1968年前后显现突变点,波向角度约在1960年突变,波周期在1965年左右出现突变点。渤海波候变化与海气振荡密切相关,是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变异导致的结果,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环流天气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东亚季风强度、夏季风北界的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与强度的变化、脊点位置西伸与北进,以及西风指数的强弱变化等),是影响和控制渤海海域波气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可靠性试验作为可靠性工程的重要一环,是衡量产品是否满足可靠性要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GJB899A《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给出了一系列统计试验方案,主要涉及定时截尾试验方案和序贯截尾试验方案。针对这 2 类试验方案的原理开展分析,根据试验方案的所需参数明确方案的确定方法,给出可靠性指标的验证方式。结合应用示例进行了分析说明,用以指导工程人员根据被试产品的可靠性要求选择合适的可靠性试验方案,可以有效帮助研制方和订购方开展可靠性试验。  相似文献   
13.
选取辽河口海岸带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沉积物中~(137)Cs比活度,来分析沉积物中~(137)Cs比活度、蓄积总量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基于~(137)Cs的测年原理估算该区域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辽河口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137)Cs比活度的变化范围为(1.03±1.01)~(15.68±1.13)Bq/kg,平均值为5.09±0.34Bq/kg(n=17),变化幅度较大;在空间上呈现出由陆地向潮滩、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该区域沉积物柱样中~(137)Cs比活度的垂直分布主要呈现出单峰型、双峰型和不规则曲线的分布态势。采用~(137)Cs起始层位法与最大峰值法计算辽河口海岸带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均发现辽河口海岸带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呈现出从北到南(从陆地到海洋)逐渐增大的趋势。沉积物中~(137)Cs蓄积总量范围为(980±46)~(6094±92)Bq/m2,平均值为2278±42Bq/m2,高于研究区~(137)Cs的全球大气沉降通量值1310Bq/m2(衰变校正到2015年);全球大气沉降的~(137)Cs约占该区域~(137)Cs蓄积总量约57.5%,表明该区域沉积物中~(137)Cs的主要来源是全球大气直接沉降。  相似文献   
14.
南海海域的上地幔活动特征及印支地幔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位于濒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衔接处,是解决东南亚大地构造问题的关键,历来倍受国际地学界所重视,调查研究成果颇丰。本次研究着重进行南海区域的天然地震面波(Vs)层析成像、不同阶次地幔流场计算和大地热流背景分析,所获丰富信息拓宽了该区的深部研究领域。Vs层析成像揭示该区的Vs结构存在明显纵向分层和横向分块性。横向上总体可以划分出两个低速异常区和一个高速异常区;低速异常区之一位于华南南部—印支半岛及其毗邻陆架区,其中心部位在印支中南部;低速异常区之二占据婆罗洲大部和北巽他陆架区;高速异常区以南沙海域为中心向深海平原过渡,往西缘像一楔子嵌入上述两低速区之间。纵向上Vs呈高—低—高三层相间格局,若以Vs=4.7km/s作为划分岩石圈底  相似文献   
15.
苏北滨海滩涂湿地位于现代长江口与废黄河口之间,是最典型的淤泥质平原海岸,其演变特征及空间格局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选用1980年、1992年、2008年的TM 和ALOS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构建了基于空间分割和转移矩阵分析模型,研究了近30年来苏北滨海滩涂湿地的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①苏北滨海滩涂发生了巨大变化,近30年间滩涂总面积减少了1273.11 km2,平均每年减少45.47 km2;滩涂湿地侵蚀/淤积面积约965.14 km2,0 m等深线冲刷后退减少的面积约为307.97 km2。②苏北滨海滩涂湿地区域差异性明显。南北方向上可划分为6个自然地理单元,东西方向上可划分为3个区域。③苏北滨海滩涂湿地演变中,湿地转型、湿地丧失和湿地演替分别占总面积的38.39%、14.80%、20.51%;其中天然湿地减少354.1 km2,人工湿地增加1061.45 km2,非湿地增加253.09 km2。④滩涂湿地主要植被群落演替特征和空间分布也呈现出差异性。湿地演替主要发生在净变区,与对应岸段的海岸侵蚀/淤积类型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王炳亮  李国胜 《地理科学》2013,33(9):993-998
根据辽河三角洲19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参考蒸散发计算方法,分析辽河三角洲半湿润区、半干旱区以及滨海干湿过渡区3个气候亚区参考蒸散发对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的敏感性及其时空分异。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区,敏感系数由大到小依次是相对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和平均气温;在半湿润区和滨海干湿过渡区,敏感系数由大到小依次是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平均气温和风速。不同气候亚区参考蒸散发对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具有较大的差异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 in China, more and more disparities have emerged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It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fields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economic geography, and also has been the task for Chinese government to handle. Nevertheless,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impacts of physio-geographical patterns (PGP) 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disparity has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In this paper, a quantitative method was adopted to assess the marginal effects of the PGP on spatio-temporal disparity using the partial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s. The paper describ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step by step following its key scientific thinking. Total GDP, per capita GDP, primary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and secondary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as the indicators to reflect the impacts of PGP 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disparity.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s built by researchers,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zed the temporal impacts of the PGP on spatio-temporal disparity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and then explained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at each development st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o-temporal disparity in China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PGP, and that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rate could be employed as an effective way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PGP on spatio-temporal disparity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重现期及增水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海岸中台风暴潮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受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影响,该地区风暴潮增水重现值将出现显著的变化。本文采用耿贝尔方法和皮尔逊Ⅲ型分布法,分别计算了珠江三角洲地区11个潮位站的最大增水值的重现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绘制了风暴潮增水重现值分布曲线。结果表明大部分潮位站的耿贝尔分布曲线与经验频率点吻合程度较好,少数潮位站的皮尔逊Ⅲ型分布曲线与经验频率点吻合程度较好,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效果最佳;分析了该地区风暴潮重现期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了风暴潮与台风路径、天文潮以及地形之间的关系。该计算结果将为政府规划设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对风暴潮预报、海岸工程设计和估计风暴潮造成的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流路时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的数值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入海流路改道变迁频繁,有关不同流路时期沿岸余流场变化的认识将为理解入海泥沙输送特征的变动和沿岸泥沙动态提供重要的水动力基础,通过数值对比实验,以分处黄河三角洲北、东两岸的钓口和清水沟流路为例,对比研究了两个流路基本稳定后的初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结构及其流速的变化.结果表明,虽然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流系的总体趋势存在一致性,但不同岸段的局部余流场结构、流速及其分布在不同季节都发生了程度不一的变化.在流场结构上,夏、冬季的差异很小,而春、秋季的差异相对较大,特别是在10m以浅的近岸海域的变化明显.高流速区分布,在钓口流路时期具有随各突出沙嘴而生的特点,清水沟流路时则是沿岸线走向、呈条带状延伸,且其分布范围更大、中心流速更高.沿岸余流流速在清水沟流路时期比钓口流路时期大很多,以清水沟口以南海域的流速增加最显著,北岸海域其次,清水沟口以北、神仙沟以南岸段的变化最小,在季节上以冬季增幅最明显.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潮致余流场的总体特征也是基本一致的,分布于甜水沟沙嘴(清水沟口)南、北部的涡环结构在清水沟流路时期明显向东北方向移动,清水沟流路时期神仙沟和甜水沟等原沙嘴附近的潮致余流流速存在明显的减小.  相似文献   
20.
青海三江源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易湘生  尹衍雨  李国胜  彭景涛 《地理学报》2011,66(11):1451-1465
利用青海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月气温资料及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样条函数插值、Mann-Kendal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三江源地区及3个源区年、四季平均气温出现多次冷暖波动过程,但在统计意义上均呈显著增温趋势,2001年以后增温明显.其中,春、夏、秋季和全年平均气温从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