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李容全  邱维理 《地理学报》2013,68(9):1281-1291
周廷儒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新生代地理学创建人。他开拓学科新方向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为地理学新一代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典型范例。周廷儒院士为解决中国何以有特殊的江南湿润亚热带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格局两个区域自然地理学难题,博览古今中外书刊,寻求立足学科前沿的科学答案。他在1960 年提出"以古论今,预见未来"的超前学术思想,开创了探讨区域起源、演变与发展的自然地理学新方向——新生代地理学,使中国的区域自然地理研究迈上新里程,步入世界前列。周先生明确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为地理环境的演变,确立的地理环境演变的时间起点为新生代初期。他所论述的新生代地理演变研究的基本原理包括:① 水平地带被破坏后产生各级区域;② 地理环境演变受主导因素组合定律控制;③ 驱动演变的能源有内能和外能,以内能占优势。同时,他还对地理环境演变的分析与综合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周先生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明确了中国自然地理原始水平地带遭到破坏的时代在古近纪末,五大自然地理区主要形成在新近纪及其以来,经过第四纪演变,形成现代中国地理环境的格局。他的论著,特别是"中国自然地理——新生代古地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区域自然地理学时代巅峰研究成果的问世。他提出的"以古论今,预见未来"的定理,已经成为当今及未来自然地理学,特别是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一 北京山区是泥石流多发地区之一。因此,对其发生的时间、空间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将为山区农业区划和泥石流防治规划提供某些依据。 北京地处季风气候半干旱地区,本区发生泥石流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需要一定的降雨方式,或者说需要有一种特殊的降雨过程。 一般情况下,暴雨接踵于连阴雨之尾,常会发生泥石流。譬如,1950年8月4日房山县大石河地区发生的泥石流,据幸存的杨家两兄弟介绍:连阴雨至第三日早饭前,骤然暴雨倾盆,只见从大西沟而下的泥石流,裹携着几十株核桃树,直立、倒卧或揉折其中,凶涌而下,至谷地拐点涌上山坡,扫过半坡上的杨家宅院。结果使其全家九口仅幸存他兄弟二人。同日,清水河在“室外白茫茫一片,数步之外不辨人物”的暴雨中,  相似文献   
13.
北京西山东麓与平原地区新构造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北京西山东麓的周口店、北安河两地区附近的上新世唐县期山麓侵蚀剥蚀面的变形,和中更新世周口店期洪积扇扇顶及山麓线在两地的高度差,以及晚更新世清水期永定河、大石河的侵蚀谷在毗邻山麓的山前平原埋藏深度的差别,加上永定河古河道位置的移动顺序和永定河冲积扇位置的迁移等多项标志,证明除了山地与山前平原之间存在差异性升降运动之外,山地内南部周口店地区与北部北安河地区在抬升幅度和速度上也存在差别,后者大于前者,而且自中更新世以来这种差别日益显著.山前平原永定河冲积扇形成于末次冰期的主要寒冷阶段.古河道和新老洪积扇都证明,山前平原北部存在向南翘起的趋势.从北京西山出现的这种新构造活动的差异特征,推测存在来自太行山南部向北推挤的新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4.
距今7000年来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古代人类生存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同期山麓洪积成因的自然沉积剖面样品的有机碳、炭屑含量、碳氮比值和孢粉进行了分析,根据其实验结果,结合平原地貌与物质组成特点,分析了该地区 7000aBP古代人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7300 aBP以来气候变化大约以2900aBP为界,在此之前以暖湿为主,当时当地的气候大体与今日的江淮地区的气候相当,台地上宜旱作,有机碳反映出暖湿期内至少存在5个干旱时段。到2900 aBP以近,气候旱化趋势明显,与当地现今气候接近。2)当地的地貌条件是洪积成因的向东向南倾斜的宽阔平原,虽有枯河穿过,因其具有冲沟性质而无泛滥之苦,又平原的组成物质下部是更新世洪积黄土层,顶部为全新世黄土层,很适合古代人类居住和进行旱作农业耕作活动3)以土地氮量供应不足为标准进行判断,至少在7 300 a BP前后这里已开始了旱作农业活动,这种判断与本地区以草本花粉为主的孢粉分析结果是吻合的。在炭屑浓度上,表现为早期D(炭屑长轴直径)<50μ的具有n×102 片/ 厘米3,D>50μ的只在近5000 aBP才断续出现,这种变化与耕作施肥技术的进步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生代地理学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容全  赵烨  邱维理 《地理科学》1999,19(4):364-367
回顾了近40年来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新生代地理学的创立,发展历程,分析了该学科在强化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拓宽应用研究以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揭示了新生代地理学研究与全球变化研究的密切联系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滦河上游,全新世时期曾有过气候相对湿润阶段,具体表现是:就地起沙的风沙层内,形成了2层特殊的古土壤———黑沙土。黑沙土层分布的厚度不均匀,但具有明显的有机质半固结现象。2层黑沙土之间为黄色风沙层,上层黑沙土又为晚近风沙层覆盖。在下层黑沙土中散布着一些古文化遗存,石片、石核、石斧等石器主要见于下部,陶片数量则以近顶部居多。对黑沙土中的有机质进行14C测年,结果表明,下层黑沙土形成于约7990±150~3200±125aB·P·(cal·)之间,上层黑沙土形成于约3055±170aB·P·(cal·)以后。由这个遗址附近的环境分析证明,古代人类在此活动时期,当地气候处于相对湿润阶段,风沙活动虽依然存在,但可以断定黑沙土的成壤速度大于风沙物质堆积速度,使这里的先民能够依靠农耕、渔猎而生存。大约3200±125aB·P·(cal·)后,风沙堆积速度骤然加快,使黑沙土成土过程一度完全停止,在大约100多年的时间里,风沙活动强烈,形成黑沙土层之间的黄色风沙层堆积。这一时期恶劣的环境使得当时当地的先民无法生存,被迫迁移,从此出现新石器遗址的缺失。该遗址所在的丰宁地区,是影响北京沙尘暴的上源地区之一。因此,该地区环境考古学问题的研究,对了解北京地区沙尘暴变化历史有直接佐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序列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干流奇特的"几"字形格局是其复杂发育历史的表现。由于流域内的地质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分段开展深入研究是全面认识黄河的基础。晋陕峡谷是研究黄河演化的关键地段之一,河流阶地忠实地记录着河流发育的历史。文章选择山西河曲县城附近黄河阶地发育典型的河段进行研究,在实测河流阶地地貌剖面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20个年代样品进行光释光(OSL)测年。依据地貌类型、沉积特征以及定年结果,建立了该河段黄河阶地的演化序列,得出以下结论:1)河曲地区黄河曲流凸岸形成有4级阶地,T4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控制,而T3,T2和T1阶地的形成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各阶地的年龄分别是T4为90ka,T3为30ka,T2为20ka,T1为3.4ka。2)河曲地区约140ka以来河流地貌的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各阶段以下切侵蚀开始,结束于各阶地堆积面的塑造。约90ka以来,该地区河谷谷底下降速度和曲流可能最大侧蚀速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9mm/a和33.4mm/a。在不同阶段,二者的大小变化及组合状况各异,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其侧蚀速度与气候和岩性条件有关。3)河曲地区的黄河曲流是在河流下切过程中逐渐侧蚀、演化而成的,具有内生曲流的特点。4)T4阶地的泥流沉积和加积堆积,可能记录了地方性气候变化,其范围和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T3,T2和T1形成过程中气候变化的作用也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沟谷发育及其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北部丘陵区无定河两个支流米脂河,金鸡河,在对其流域系统河道级数,冲沟和坳沟发育时期进行划分与判断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级沟谷及坳沟的“宽深比”,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黄土沟谷发育中冲沟发育阶段是沟谷稳定性最差的阶段,而坳沟阶段是沟谷发展的稳定阶段,稳定性的差异可由沟谷W/D值来定量化,据此可预测黄土丘陵区尚有数十万年的沟谷不稳定时期即强水土流失期。  相似文献   
19.
与全新世海面变化相比,内陆封闭湖泊沉积在气候变化研究中更具有优势。对安固里淖和泊江海子两个湖泊的钻孔剖面进行了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8400 a BP以来,研究区经历了全新世大暖期的增温阶段(8400~7300 a BP)、鼎盛阶段(7300~6200 a BP)、气候波动阶段(5500~5000 a BP)、亚稳定湿润阶段(5000~3000 a BP)和降温阶段(3000 a BP至今),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环境演变过程基本一致;270 a BP(1680 A.D.)以来,研究区气候略向湿润方向转化;本世纪50年代以来,又向干旱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e Huanghe and Yongding rivers were formed before the early and middle Pliocene epoch. Then they became interior rivers because of the appearance of interior fault lake basins at the end of the Pliocene epoch. The interior flow period continued until the end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or the middle p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and then they changed into the exterior rivers again till tod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