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30 a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长建  张小雷  杜宏茹  汪菲 《中国沙漠》2012,32(6):1794-1802
 以新疆为例,首先运用熵值法对1978—2009年间的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与分析,然后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并以经济增长和土地非农化演进为主要特征,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指标则呈现出各自的变化特征。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是生态环境状态指数、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格兰杰原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响应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预测期内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响应趋于低水平的稳定状态,现行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环保投资水平还没有起到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从长期预测来看,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解释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但是更应理性看待以城市化发展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加大“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建设力度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基于国家“15分钟生活圈”建设要求使用高德地图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栅格分析等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覆盖特征进行判断,对住宅小区与各类设施的空间匹配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不同类型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有所差异,既与住宅小区的集聚分布有一定关联,又体现了不同设施的属性特点。(2)不同类型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在住宅小区“15分钟生活圈”的覆盖率有一定的差异,以公交站点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出行的覆盖率最高,便民商业设施中超市、果蔬店、理发店等日常服务设施的覆盖率相对高于银行、电讯营业厅等设施,教育设施中幼儿园覆盖率最高,其次为小学,中学的覆盖率相对较低。医疗设施服务覆盖率在各类型中差别不显著,卫生服务中心、药店、诊所基本都能实现95%的覆盖率。(3)不同类型基本公共服务与住宅空间配置达标率存在较明显区域差异。在人口分布越密集的区域,便民商业、教育、医疗、交通4类公共服务设施均达标的住宅小区比例越高,而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外围区域和新建城区医疗和便民商业设施的达标率偏低。(4)乌鲁木齐市建设“15分钟活动圈”应注重加强新建城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尤其是便民商业和基层医疗设施,老城区应加强改造过程中公共服务的更新配套。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从微观机制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出行行为和碳排放的关系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2011年乌鲁木齐居民出行日志调查数据,在分析居民基本出行特征和通勤空间特征的基础之上,探讨了不同城市空间的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居民出行以通勤类出行为主,居民出行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内城中心区和郊区卫星城人均出行次数高于其他区域。城市南、北发展不平衡对郊区居民出行产生影响。②乌鲁木齐市居民通勤的实际平均出行距离为4.9 km,相比于东部大城市具有通勤距离短而通勤时间长的特征。通勤距离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由内向外递增趋势。③2011年乌鲁木齐市居民日常出行人均直接碳排放量为682.95 g,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表现为中心区和卫星城的低碳化、近郊区居民中碳化和远郊区居民的高碳化。  相似文献   
14.
以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熵值法对1995-2011年间的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与分析,然后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995年以来,乌鲁木齐的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并以人口非农化演进和经济增长为主要特征,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指标则呈现出各自的变化特征。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是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生态环境压力指数、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表明乌鲁木齐的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是单向的胁迫作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还没有形成交互胁迫相互促进的动态耦合态势。预测方差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对生态环境压力具有负的冲击效果,对生态环境响应从第1期一直保持着正的冲击效果。从长期预测来看,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解释能力正在逐步提升,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的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不断提高着环境保护投资比重和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但是更应理性看待以城市化发展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主体功能区定位决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各类型区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质量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新疆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民生发展实际状况构建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2005年和2014年各主体功能类型区的民生质量,并结合差异贡献率动态分析各类型区民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类型区民生质量存在显著差异,重点开发区最优,重点生态功能区最低;尤其是收入与消费、文化与教育和生态与环境方面水平差距日益拉大。(2)各类型区民生质量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在文化与教育方面呈现水平共同下滑趋势。(3)各因素对于影响类型区民生质量差异的作用效果不同,收入、消费、交通设施、信息化、医疗卫生和生态平衡水平等成为拉大民生差距的主要因素。(4)收入消费水平和交通设施水平对拉大类型区民生质量差距的强度最为突出,生态平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对拉大差距的程度逐渐加强,社会保障水平和教育水平对缩小差距的作用最强。基于上述分析,对缩小新疆主体功能区民生发展差距,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晶  杜宏茹  楚新正 《干旱区地理》2015,38(5):1061-1068
基于DEA方法,构建了新疆城镇发展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Deap2.1软件测算了新疆87个县市的城镇发展效率,并分区域、城镇组群等视角分析了城镇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新疆城镇规模效率相对较高,但纯技术效率较低导致综合技术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北疆和东疆区域的城镇发展效率明显高于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效率相对较高。城镇组群的规模效率高于单体城镇,规模较大、发育程度较好的组群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较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城镇单位投入产出效益、积极培育大中城市及绿洲城镇组群等促进城镇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疆城镇空间集聚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杜宏茹  张小雷 《地理科学》2005,25(3):268-273
传统绿洲城镇的显著特点之一为相对孤立,封闭性强。但改革开放以来绿洲城镇的快速发展使集聚能力显著增强,相互作用日益密切。1990~2002年新疆87个城镇集聚能力的度量及其评析表明,新疆城镇集聚能力呈现进一步极化的趋势,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突现,城市经济区实体开始形成,而处于中心城市集聚阴影区的城镇集聚能力相对弱化,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南北疆地域差异。新疆城镇的集聚变化受绿洲扩展、资源开发和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集聚发展态势为今后新疆城镇化道路和城镇体系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30a来新疆城乡统筹及其与城镇化作用关系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城乡经济统筹和城乡居民统筹为角度,建立了新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得到新疆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波动中快速增长,并且新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城乡统筹和城镇化相互关系研究表明,新疆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协整和单项因果关系,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城乡统筹水平提高0.7%,且存在两年的滞后期。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城镇功能格局的演变.利用区位熵法、集中度系数方法对2000-2006年期间天山北坡经济带行业产值数据进行分析,借此判断城镇功能格局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经济带工业化进程加快,采矿业和制造业一直占有主导产业地位.2000年以来,过度集中于乌鲁木齐等少数城市的经济带功能格局呈现出分散化和相对...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不同演化阶段对碳排放的影响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城市化与碳排放是当今世界研究的两大焦点,两者的结合点——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更是研究的重点。利用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历史数据,根据城市化水平划分不同的组别,考察城市化动态演进阶段与碳排放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STIRPAT模型评估不同城市化阶段各因子对碳排放的影响;结合城市化发展阶段各要素的特征,探讨不同阶段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表现为驱动和制动双重作用:①当城市化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时,城市系统发展缓慢,驱动与制动作用均不明显,碳排放缓慢增长;②当城市化发展处于中期阶段时,城市系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驱动作用逐渐占主导,制动作用较小,碳排放迅速增长;③当城市化发展处于后期阶段,驱动作用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制动作用逐渐增强,碳排放速度有所减缓,排放总量仍然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