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201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利用2007—2016年重庆市闪电监测资料及该区域数字高程模型,使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了雷电灾害两种主要致灾因子(闪电密度、强度)与3类地形因素(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坡向对地闪密度具有影响,坡度与地闪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坡向分类之间的地闪强度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海拔高度、坡度与地闪强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472.
在河北省遥感地质解译和化探信息的基础上,对区内线、环形构造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线环构造带、环形构造体系等概念,化探信息的提取主要是运用迭代法、主因子分析等方法来确定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快速提取化探异常信息。通过对遥感和化探异常信息与成矿的相关分析,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其控矿特征进行总结,指出了寻找大矿、特大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473.
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 然后通过Snoke方法和CAP方法计算了该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分析了震源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金寨震群序列密集分布在2 km×2 km范围内, 无明显的展布方向; 其震源深度较浅, 大部分集中在3—7 km. 此外, 金寨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 两组节面的走向分别为NW向和NNE向, 倾角均较高, 表明该震群序列为近E--W向的水平挤压和近N--S向的水平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型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474.
根据安徽省历史地震(294~1969年,M≥4)和现代地震(1970~2013年,MS≥3.5)资料的统计结果,通过估计历史地震序列类型,将安徽地震类型划分为"相对安全类"和"相对危险类"。结果表明:安徽省历史地震类型的统计结果和空间分布特征与现代地震序列类型大致吻合,绝大多数中强历史地震属"相对安全类",而"相对危险类"的历史地震主要分布在霍山地区、皖东北地区和宿北地区。安徽地区内的地震活动具有较高的继承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震后地震趋势的快速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5.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洪涝灾害的影响和复杂性日益加剧。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防洪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基础和核心,风险评估模型直接影响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的可靠性。洪涝灾害风险是洪涝灾害复杂系统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综合考虑洪涝灾害系统的特点以及智能体建模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洪涝风险动态评估理论模型。首先从复杂系统建模的角度出发,对洪涝灾害复杂系统进行分析建模,构建基于多智能体的洪涝灾害风险动态评估框架模型;其次,对所构建的框架模型中单个智能体模型进行研究,分别建立基于反应型的孕灾环境智能体模型和基于慎思型的致灾因子、承灾体和风险分析智能体模型,并对以上单个智能体的流程进行研究;然后以风险分析智能体联盟为例对模型框架中所涉及到4类智能体联盟的内部结构和流程进行分析,对构建的框架模型中涉及到的智能体通信协调和作用规则进行探讨;最后,在Netlogo平台上,基于30 m DEM数据和构建的模型,对淮河流域的暴雨型洪涝孕育发生发展全过程的人口风险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能有效评估洪涝灾害全过程中人口风险的动态。研究结果对洪涝灾害人口灾情评估、应急救助和应急管理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6.
利用全球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力轴张量计算法,反演中国大陆附近板块边界线上的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其最大主压应力轴的方位角与GPS研究得到的板块运动方向一致,太平洋板块西边界和菲律宾板块琉球岛弧段的最大主压应力轴的倾角与板块俯冲倾角基本相当,因此认为该方法反演的构造应力场真实可靠。1999年、2005年和2011年太平洋板块日本本州段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角存在转折现象,震例总结显示该转折现象往往对应华北地区5级以上,甚至6级左右地震,但2011年的转折变化对应华北地震的震级在5级左右。根据对太平洋板块西边界的分段研究,认为2011年的转折变化主要是由42°~50°N段的构造应力场转折引起的,而该段从地理位置结合俯冲方向来看,影响的主要地区是东北地区,而对华北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导致对应地震的震级偏低。1992—2000年菲律宾板块琉球岛弧段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角存在大幅度、长时间的逆时针偏转现象,分析认为是造成同期华北南部地区发生多次具有典型华南应力场特征地震的原因。  相似文献   
477.
针对前身星模型Ws15M⊙,采用程序WLYW89数值模拟了超新星瞬时爆发过程;数值结果表明,在不增大压强的前提下,适当调节坍缩和反弹阶段的压强梯度,超新星瞬时爆发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有限的引力释放能量的情况下,压强梯度的调整增加了对流传能机制,可以缩短瞬时爆发所用的时间,提高爆发能量,使得瞬时强爆炸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478.
基于电离层反射的袖珍云闪(CID)三维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袖珍云闪是一类区别于常规闪电放电过程的特殊放电现象,能够同时产生极强的高频和低频辐射信号,其低频辐射信号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反射后能够在电场变化波形上形成电离层反射脉冲对.电离层反射信号与原信号的时间差包含着放电三维位置和电离层高度的信息,而借助于多站闪电探测网络的同步观测就能够反演这些信息.基于这一规律,本文发展了一种对袖珍云闪实现三维定位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对大范围内的袖珍云闪实现准确的三维定位,同时还能够反演电离层的高度,是一种潜在的研究电离层相关性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将定位结果与雷达回波比较,证明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利用这种方法,计算了5489例正极性袖珍云闪和1400例负极性袖珍云闪的放电高度,发现正极性袖珍云闪主要集中在7~14 km,而负极性袖珍云闪达到了15~18 km.负极性袖珍云闪的放电高度总体上与对流层顶高度相当,其数量相比于正极性袖珍云闪明显偏少,因此很可能产生于较为罕见的极旺盛的雷暴过程中.  相似文献   
479.
近50 a新疆气温精细化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新疆9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春、夏、秋、冬四季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各气温要素多年平均值和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春、夏、秋、冬四季和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疆高,北疆低;平原和盆地高,山区低”的格局。(2)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春、夏、秋、冬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24 ℃/10 a、0.21 ℃/10 a、0.39 ℃/10 a、0.49 ℃/10 a和0.33℃/10 a的倾向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分别于2004年、1997年、1995年、1985年和1994年发生了突变性的上升,突变后较突变前,各季和年平均气温分别升高了1.5 ℃、0.8 ℃、1.2 ℃、1.6 ℃和1.0 ℃,但气温上升幅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北疆大,南疆小”的格局。  相似文献   
480.
Seismic gap method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thods using seismicity patterns. However, this method has some limitations and uncertainty when using it singly in predicting earthquak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ediction method using the dynamic seismicity pattern with dynamic implications. This method consider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eismic gap on the basis of plate movement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analysis of 26 cases of earthquakes of MS≥5.0 occurring in Ea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this paper obt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shock with seismic gap and active fault's loca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ismic gap and location and strike of active faults. Meanwhile, this paper provides a dynamic explan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atterns of the seismic gap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thus providing the physical basis for and reducing the uncertainty of predicting earthquakes using the seismic gap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