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杨梅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7,41(6):126-133
深海热液口及其生物群落自1977年发现以来,受到海洋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伴随深海调查技术的进步,大量热液生物群落相继被发现,并在生物地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受采样不足及分类学研究的限制,针对深海热液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多集中于大型底栖生物。本文拟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加深对深海热液口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分布模式、扩散途径及群体连通性的认识,为深海热液口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52.
以重庆青木关岩溶槽谷姜家泉野外观测试验基地为例,利用CTDP300多参数水质自动记录仪、NITRATAX plussc在线硝氮分析仪及HOBO小型气象站,分别对岩溶泉在不同降雨条件下水化学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岩溶泉水pH值受偏酸性雨水的影响而降低;水温变化取决于降雨量、持续时间及气温等因素影响。分析认为,电导率的变化随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降雨环境下雨水的稀释作用仅表现在降雨的开始阶段,之后裂隙含水介质起主要作用;暴雨环境下雨水的稀释作用贯穿整个降雨过程,地下河水质主要受岩溶管道裂隙控制,水动力作用占主要地位。NO3-含量与电导率变化呈正相关,都与降雨量密切相关,从而说明降雨是导致岩溶区土壤元素流失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岩溶山区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岩溶泉水化学动态变化的监测研究对于解决岩溶石山区居民的饮水、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马荣  黄隆辉  黄勇灵  杨梅 《贵州地质》2019,36(3):239-245
铝土矿是贵州省的优势矿种之一,但黔南地区铝土矿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瓮安杉树坳铝土矿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结果发现:Li、Sc、Ga含量最高依次在铝土岩、碎屑状铝土矿、炭质泥岩和劣质煤层中,最低均为含黄铁矿或硫铁矿的粘土岩。同时,对"三稀"元素和主量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知Al_2O_3、TiO_2及Sc整体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而SiO_2、Fe_2O_3、Li及Ga,局部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随着铝含量的增加,碎屑状铝土矿中Al_2O_3、TiO_2、Sc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演变至土状—半土状铝土矿中Al_2O_3、TiO_2、Ga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的现象。  相似文献   
54.
夏季雷暴云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玉林  杨梅  李玉芳 《气象》2001,27(10):33-37
根据南昌713雷达2000年6-7月取获的雷暴云回波资料,结合雷电灾害实况,对夏季雷暴云回波特征、天气形势及大气稳定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雷暴云回波特征为:最大顶高达17-18km,最大强度达55dBz;大多数强雷暴云回波的强度为40-45dBz,主要产生在水平尺度大于30km的雷暴团和雷暴短带上,强雷电与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一样,与地形有关,而且均来自强烈发展的雷暴。  相似文献   
55.
根据南昌713雷达取获的2000年6~7月雷暴回波,结合地面闪电及雷电灾害实况, 对夏季雷电的云回波特征、天气形势及大气稳定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雷电回波的 产生离不开高温、高湿的大气环境。另外,强雷电与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一样,均出自强烈发展的雷暴中,但它们在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参数上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6.
江西省空中水汽量与降水效率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天气学原理,利用省境内、外11个探空站1988~1997年7、8、9月资料,分别计算各网格点(地面→400hPa)各层气柱水汽量与降水效率,与同期天气系统(低槽、副高、低压辐合、东风波、台风低压、大陆高压、台风外围)一起计算与分析,得出了江西省空中气柱水汽量与降水效率特征及分布规律,从而为我省人工增雨的科学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7.
杨梅 《广西气象》2004,25(2):56-57,62
介绍《海南省党政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的运行环境、主要功能和特点以及实现相关功能所需的设计技术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58.
杨梅  刘光博 《广西气象》2007,28(A02):182-183,134
介绍了海南省气象局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运行环境,分析了实现相关功能所需的设计技术和实现方法,列举了系统的主要功能特点及系统效益。  相似文献   
59.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面掌握甘肃省霜冻日期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提高霜冻灾害的预警能力,保护区域环境,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使用0 cm地面最低温度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得到霜冻日期的气候倾向率,利用Mann-Kendall法和滑动t检验法探测霜冻日期的突变时间,构建霜冻站次比表征霜冻的影响范围,利用标准差方法计算霜冻日期的稳定性,采用Hurst指数法预测霜冻日期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系数法分析霜冻日期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初霜冻日期、终霜冻日期、无霜冻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2,1996和1999年。(2)霜冻日期年际变化幅度为无霜冻日数>初霜冻日期>终霜冻日期;河西变化幅度整体高于河东,对全省霜冻日期变化的贡献较大。(3)全省霜冻日期稳定性顺序为初霜冻日期>终霜冻日期>无霜冻日数,河西霜冻日期稳定性好于河东。(4)初霜冻日期、终霜冻日期、无霜冻日数分别遵循"北早南迟,西早东迟"、"北迟南早,西迟东早"、"北短南长,西短东长"的空间分布规律。(5)在未来,初霜冻日期推迟,终霜冻日期提前,无霜冻日数延长,但变化幅度略有差异,无霜冻日数>终霜冻日期>初霜冻日期;河西终霜冻日期提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无霜冻日数或超过河东。可知,霜冻日期的迟早、长短、稳定性,是由初、终霜冻日期、海拔以及经、纬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导因素显著性差异较大。无霜冻日数的延长,是由初、终霜冻日期稳定性变差所致。  相似文献   
60.
介绍了海南省气象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系统架构、运行环境及主要功能,并概述了系统所包含的公文系统、收文系统和文档管理系统,运用不同的公文模版实现了文、函等类型公文的拟稿、核稿、签发、审核、审批、盖章、文印、封发的流程管理、公文流转等多项功能,以及通过OA系统访问Notes邮件和个人E-mail邮件的功能,分析了实现相关功能所需的设计技术和实现方法,即运用工作流技术、职务岗位建模、权限控制、用户群组设计、公文痕迹保留等技术实现省级气象部门公文和Notes邮件在OA中的传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