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在党的伟大号召下,在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为了迎接1960年至1961年间一系列国内和国际的第四纪研究会议的召开,今年3月15—21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是在党的亲切关怀下,  相似文献   
12.
在实地考察基础上,讨论了沙漠腹地麻扎塔格山地质地貌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其在地理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山地,特别是高山,自然环境特殊,蕴藏着许多自然奥秘和资源,历来是科学家们向往的地方。中国是个多山国家,也是世界上山地最发达、山地研究内容最丰富的国家。 中国西部地区,群山汇集,高峰荟萃(照片1)。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即高极)。单就我国境内及边境的中喜马拉雅山而言,它便汇集有海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南迦巴瓦峰登山科考队一九八三年工作会议于四月十三日到十九日在广州召开。会议的目的:一是交流和总结去年考察成果;二是制定和落实今年的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15.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质成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文中总结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中获得投奔 石学和构造地质学认识与区域上已经取得的多学科成果,论述了牙鲁藏布大峡谷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该地区深部存在着地幔上涌体,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大另弯的形成是地幔上涌体作用于岩石圈和地表的效应。地幔上涌体的确认揭开了该地区的特有的生物学,气候特征等方面的奥秘,雅鲁藏布大峡谷及其周缘地区是大陆动力学研究,壳-幔动力学,地球系统中各圈层间耦合作用及大陆块体运动学研  相似文献   
16.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杨逸畴 《中国沙漠》1984,4(3):12-15
青藏高原上发育有不少风沙堆积地貌,尤以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宽谷中为普遍和典型,其主要形态类型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沙堆、沙包、沙坡地等,可分流动和半固定、固定两大类。其成因主要是雅鲁藏布江谷地与高空西风气流相一致,就地起沙所形成;并认为高原上的一些黄上状堆积物的形成与古风沙堆积有一定的关系。风沙作用对高原经济建设带来危害,目前,人类活动多集中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故这一地区有沙漠化扩大的趋势,应引起重视和注意。  相似文献   
17.
张文敬  杨逸畴 《山地学报》1999,17(2):95-98,T002
通过多年的考察和室内科学论证,发现认定在雅鲁藏布大峡谷顶端汇流的一级支流———帕隆藏布峡谷也是一条堪称世界级的大峡谷(照片1)。就深度而言,帕隆藏布至少可以排位于尼泊尔王国境内的喀利根德格大峡谷(最深为4403m)之后名列世界第三而深于秘鲁的科尔卡大...  相似文献   
18.
徒步穿越考察世界第一大峡谷最新成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和科学考察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青的高原。它形成于第三纪上新世时期,而上升成为现在这样的高原却主要是第四纪时期。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达到22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这样一块高亢巨大的地面兀立在地球表面,对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都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以其本身高亢寒漠的特殊性影响着高原本身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它自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由于其本身自然条件的特殊严酷以及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0.
雅鲁藏布江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最高峰南迦巴瓦峰(7782m)作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连续的深切割在青藏高原东南斜面上,长达496.3km,最深达5382m,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它的论证和被发现,是20世纪末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大峡谷是适应板块缝合构造带发育的构造谷,它还是南来水汽进入青藏高原的最大通道,它所造就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地理景观,以及以生物和水力为主的丰富自然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进行世界最大峡谷的地学、生物学理论与应用的系统研究,对大峡谷的开发、规划、永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