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雅鲁藏布大峡谷乃世界之最,也是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末一次重大地理发现。大峡谷的基本特点是作巨大的马蹄形拐弯和成为青藏高原的南来季风的最大水汽通道,形成了以大拐弯峡谷为中心的藏东南地区的独特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有齐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生物的多样性景观、季风型温性冰川等各种自然奇观,以及蕴含特别丰富的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是我国21世纪开发利用的基础性资源,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32.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量测,加上室内地形图上的量测和分析,论证和推出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最大的峡谷,平均深度在5000M以上,最深达5382M,切刻在青藏高原东南斜面上的大峡谷长度达496.3KM,围绕南迦巴瓦峰的核心段峡谷长度也在270KM,V形多曲折的峡谷谷底宽在80~200M之间。无论从深度上和长度上,都要远远超出世界著名峡谷-秘鲁的科尔卡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峡谷和中国金沙江虎跳峡谷  相似文献   
33.
雅鲁藏布大峡谷河床瀑布的发现及其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逸畴 《地理研究》1999,18(4):342-348
在中国人首次徒步穿越和全程考察世界最大峡谷过程中,发现了四大河床瀑布群。该回顾了大峡河床瀑布的历史记述,总结了新发现的四大瀑布群具有群体性、多变性和年青性和三大基本特点;分析了瀑布形成的原因,指出陀是在特定的构造和地形环境下,巨大的水动力作用选择和造就了河床差异的地貌=瀑布群的自然奇观。  相似文献   
34.
嶂石岩地貌及持续利用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论述“嶂石岩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和特别的旅游资源,探讨该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5.
关于金字塔沙丘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中首次发现金字塔型沙丘,初步探讨了形成这种沙丘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6.
雅鲁藏布江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最高峰南迦巴瓦峰(7782m)作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连续的深切割在青藏高原东南斜面上,长达496.3km,最深达5382m,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它的论证和被发现,是20世纪末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大峡谷是适应板块缝合构造带发育的构造谷,它还是南来水汽进入青藏高原的最大通道,它所造就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地理景观,以及以生物和水力为主的丰富自然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进行世界最大峡谷的地学、生物学理论与应用的系统研究,对大峡谷的开发、规划、永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7.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的地貌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杨逸畴 《地理研究》1982,1(1):40-48
雅鲁藏布江下游作发夹形的奇特大拐弯,并构成深峻的峡谷。本文根据实地考察的资料,阐明大峡弯的地貌特征,并结合地质构造的分析,认为包括大峡弯在内的雅鲁藏布江是适应不同方向断裂构造发育的先成河。大峡弯不是河流的袭夺弯,雅鲁藏布江曾经由东向西流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38.
南迦巴瓦峰(简称南峰)的前两次(分别于1981年春和1983年2—4月)登山科学考察活动巳报道过。1983年5—9月又作了一次规模更大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活动。这次有50人参加,他们来自全国22个单位分属26个专业(其中新增加的专业有地磁、岩石化学、变质岩、泥石流、鸟类、古冰川和雪害等),并有科教电影组和电视录象组参加。这次考察路线选择在南峰峰体(照片1)、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照片2,简称大峡弯)及峰体外围的诸山口,重点调查以往没有考察过的空白地区,并对1982年  相似文献   
39.
西藏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是一系列巨大的山系、高原面、镶嵌以宽谷和盆地的组合体,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构成地球上地势最高的一级台阶,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这样一个大高原,它是晚新生代以来大幅度、分阶段强烈断块隆起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构造地貌单元。以板块构造学说作为基本观点,地质时期多次构造运动的反复作用,奠定了高原地貌的基础;而强烈的新构造隆起直接造就着高原的本身,隆起的性质及其所获得的巨大高度,使高原  相似文献   
40.
试论西藏全新世古地理的演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从冰后期以来湖泊的退缩、泥炭沼泽的发育、冰川与冻土的变化、生物的演替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缩小等方面论述西藏全新世古地理环境特征和演变过程,并结合C14的年龄数据,认为全新世时期西藏自然环境的演变可分为早全新世(10,000-7,500年)环境好转阶段、中全新世(7,500-3,000年)环境最宜阶段以及晚全新世(3,000年至现在)环境恶化阶段.而且全新世不同时期古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现时西藏地区仍在继续上升,高原内部仍将继续向干冷的自然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