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虚拟地理环境的地理学语言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珲  朱庆 《遥感学报》2005,9(2):158-165
在比较分析传统地图和GIS的地理学语言功能基础上,指出了虚拟地理环境对现实世界抽象表达的多维特征、多视点和多重细节的多模态可视表现、多种自然交互方式和跨时间、空间与尺度的地理协同以及多感知的空间认知能力等。说明虚拟地理环境提供了一种综合表意系统和更接近自然的多感知的空间认知能力,使得从现实世界到人类大脑的信息带宽最大化,提供了超越现实的抽象表示与解析理解能力,达到了增强现实的目的。虚拟地理环境作为继GIS之后新一代地理学语言的显著特征是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最接近人类自然的交流方式与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72.
论虚拟地理环境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提出虚拟地理环境概念,并讨论其特征。虚拟地理环境,是包括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其中的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虚拟世界中的化身相结合后的集合整体。虚拟地理环境结构由地理位置层面、内表达数据层面、外表达境象层面、单主体感知认知层面和互主体社会层面组成,它的孕育演化包括虚拟群落社会、虚拟村落社会和虚拟城市社会3个阶段。最后讨论了地学虚拟环境与虚拟地理环境,以及虚拟地理环境和现实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3.
地理学语言是人类认识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交流与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媒介。该文从传统地图、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到虚拟地理环境的发展,阐述了地理语言的演变与发展特征。作为地理语言的最新发展,笔者认为虚拟地理环境可以让地理学语言变得更为贴近地理信息的使用者,并为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提供一种新的交流平台。虚拟地理环境是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虚拟模型,它在强调地理信息使用者身临其境之感受的同时,还追求超越现实的理解。  相似文献   
74.
面向地学过程的计算可视化研究--以洪水演进模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建华  林珲  张健挺 《地理学报》2002,57(Z1):37-43
在对包含过程事件的地理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区分并定义地理系统动态变化中的两类对象:基座对象和事件对象,并对两类对象的特征,进行了讨论.依据两类对象的划分,探讨了基座对象数据模型和事件对象数据模型的特征,并从人与模型计算、人与三维图形图象的实时互动要求,提出建立视景数据模型的必要性,并说明对象数据模型和视景数据模型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计算可视化环境系统进行了框架设计,并应用Visual C++和OpenGL,自行开发了一个原型系统GeoVision,以洪水演进模型的计算与可视化为案例,进行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75.
“国际欧亚科学院亚太区域中心”筹备组筹备的第一次区域会议计划将于1999年11月17—24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承办。届时第20届亚洲遥感会议以及中国遥感青年辩论会将同时举办。  相似文献   
76.
基于万维网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孔云峰  林珲 《遥感学报》1998,2(2):143-148
本文在总结了近年来GIS软件进展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万维网的地理信息系统,对于系统集成方面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如基于万维网的GIS分布模型、分布式GIS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地理分析“巨事务”处理方案等;同时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新技术、新概念。  相似文献   
77.
从流形群运运目标的形状特征及其本质属性出发,提出了多种适合计算机自动识别与跟踪流形群运运目标的匹配模板的构建技术。充分顾及流形群运动目标的区域整体描述、几何形状特征、不变矩特性,以及流形群目标的本质属性(纹理特征),通过最大欧几里得贴近度的择近原则,实现模板匹配,完成目标识别;通过交替更新匹配模板元素参量及交叉匹配算法,实现目标跟踪。应用这种算法,对1998年6月至8月的青藏高原上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识别与跟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技术较适合计算机自动识别和跟踪类似MCS的流形群运动目标,与专家目测屏幕扫描跟踪法相比,准确率达90%。同Amaud等人提出的面积重叠跟踪法相比,其准确率提高了一个多数量级。  相似文献   
78.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弥补盲人在出行时空间感知的缺失,是提高盲人户外行动能力、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已经逐步展开,出现了多种利用RFID、红外、蓝牙、WiFi、超声波、图像识别等信息感知技术开发的助行及路障侦测辅助工具,但如何进一步获取丰富的地理信息(包括地理语义信息),并以此选择便于行走、风险较低的路径,仍然是盲人户外导航的难题。为了设计能够服务于盲人户外行走的地理信息系统,国外相关研究开始意识到适合于盲人空间感知需求的地理信息组织及其利用策略是盲人户外导航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视角,对盲人户外导航所涉及的地理信息需求分析、盲人用户外地理数据建模及引导算法3个关键点及其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当前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并促进地理信息技术服务于户外导盲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9.
地学可视化探讨   总被引:62,自引:1,他引:61  
提出了关于地学可视化的研究框架。地学可视化包括地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 G I S) 可视化及其在专业应用领域的可视化。地图可视化与 G I S可视化是地学可视化理论和技术的2 个基础部分。地学多维图解是从非可视化角度提出的,关于图的地学知识表达、获取及其图的地学问题解的求证原理和方法,是地学可视化的高一级发展阶段。地图可视化中的信息表达交流模型和地理视觉认知决策模型的研究,将从理论上促进地学多维图解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虚拟地理环境是地学可视化、地学多维图解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最后集成系统。  相似文献   
80.
香港滑坡区雷达图像上线性弱信息与低序次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新界地区多山多坡,地质势险要,土地利用相对不足。在暴雨季节,是滑坡和山泥倾泻的重灾区之一,对区内道路、建筑构成威胁。港九地块自晚中生代至早第三纪以来,以持续稳定上升为主,其活动性明显低於周边相对下沉的中新生代盆地。香港地区北侧边界为深圳断裂,南侧为海丰断裂。这两条主干断裂呈北东展布,左行剪切。它们导致香港地区的三套断裂系统:北东向的区域断裂;北东东到东西向的断裂系统;次级的北西向断裂系统。这三组断裂控制了香港地区的构造地貌,在雷达图像上清晰的表现出岩块的破裂程度和断裂配套格局。全区的构造地貌特征明显,花岗岩炎山岩抗风化能力强弱不均,地表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再加上高频率、高强度暴雨袭击,以及坡积物不易固积等原因,极易导致滑坡和山泥侵泻事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遭受经济损失。香港滑坡泥石流主要受地形条件、土体结构与强度、暴雨入渗特征、植被复盖以及人为搅动等因素的控制。由于滑坡泥石流规模小、密度大、频率高,因此在研究工作中还广泛地使用遥感方法。在新界地区,许多滑坡与微地貌有关。在复盖层较簿或缺失的地方,微地貌基本上反映了基岩的微构造。雷达对线性构造的探测有其独到的优势,低序次构造规模小但数量多在雷达图像上以线性弱信息分布。这种线性信息在构造和地貌演化研究中极其重要,在GIS的支持下可以数字化,即实现定量。本文利用香港的航空雷达图像资料,提取其中低序次构造的弱信息,小范围内对线性弱信息所反映的低序构造进行分析,以确定滑坡产生的构造机制,并预测滑坡产生的潜在区域。研究表明,北东向断裂是主要构造,其左行剪切形成一系列低序次R面、P面、R’面构造,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线性弱信息并且控制着微地貌的发育。利用线性构造增强、提取技术和低序次构造组分析方法,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确定城门水塘北东侧P面主位为坡积物重力波滑部位。该具有强应变带构造背景。新近产生的一次坠落滑坡位於城门水塘南东侧,属於构造拉张部位,与R面方位的低序次转换位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