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4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流沙和改良后土壤无机磷形态分级及其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段争虎  肖洪浪 《中国沙漠》2001,21(2):195-199
应用蒋柏藩和顾益初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对沙坡头地区流沙及改良土壤无机磷分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有效性做出评价。结果表明,流沙中Ca2-P占无机磷总量的3.1%,Ca8-P占11.4%,AI-P占7.0%,Fe-P占5.3%,O-P占0.14%和Ca10-P占73.2%;改良土壤中Ca2-P占无机磷总量的1.7%,Ca8-P占7.2%,AI-P占5.1%,Fe-P占3.8%,O-P占0.08%和Ca10-P占82.12%。其中Ca2-P与Ca8-P是作物磷素营养的主要来源,A1-P、Fe-P为缓效磷源,而 O-P和 Ca10-P只是一种潜在磷源。生物试验表明,改良土的供肥能力强,肥力水平高;而流沙对施肥反应敏感,产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32.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   总被引:54,自引:27,他引:27  
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沙坡头段,全长45 km,年降水量186 mm;流动沙丘相对高度20 m,以每年4 m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无灌溉条件下、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工程体系始建于1956年,近半个世纪以来该体系确保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几十年的土壤植被系统演变正影响着整个防护体系。植被在从人工系统向自然系统的演变中经历了覆盖度从增加到减少的自疏过程、从灌木到半灌木到草本的变化;土壤从流动风沙土向钙积旱成土发育,地表生物结皮发育;降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分配过程已经彻底改变,新的水分平衡格局明显影响现有防沙固沙体系。  相似文献   
33.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长垄状雅丹沉积物粒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雅丹是干旱区常见的风蚀地貌,也是风沙地貌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以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冷湖地区的典型长垄状雅丹为对象,对其出露剖面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垄状雅丹沉积物中粉沙组分含量最高,平均为44.03%;沙粒组分含量次之,平均为35.99%;黏粒组含量最低,平均为19.98%。沉积物频率曲线既有主次峰明确的双峰分布曲线,也有主次峰不明确的双峰和单峰分布曲线;前者可能为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沉积物,后两种曲线宽平,沉积物分选性差,可能为湖相沉积形成。沉积粒度参数在垂直剖面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但是粒度参数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长垄状雅丹沉积物呈明显的软硬岩层(即沙质亚砂土与粉质黏土或沙质亚黏土与粉质亚黏土)互层的现象,这为风力的吹蚀和磨蚀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4.
黄土高原西部兰州市郊植被的水环境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调查兰州南北两山及周边地区的植被类型、生长状况以及土壤水分等因子,分析了植被的生长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对在兰州地区造林绿化的适应性以及各地植被分布的类型、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是决定植被生长状况最关键的因子,兰州市周边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况基本是东部稍好于南部,南部显著好于北部。东部和南部植被以乔木为主,北部以耐旱灌木为主。不论乔木和灌木,保障土壤含水量常年处于5%以上是人工造林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