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205篇
测绘学   105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176篇
地质学   574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18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系统分析了金川Ⅱ号岩体中2号矿体西端、中部和东端的硫化物矿石中的铂族元素(PGE)和亲铜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期探讨这些元素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成因,以及对金川矿床成矿过程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00%硫化物中,PGE(Ir、Ru、Rh、Pt、Pd)总体从西端到东端逐渐降低,且浸染状矿石和海绵陨铁状矿石的100%硫化物中PGE和亲铜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相似。表明金川2号矿体硫化物矿石的PGE和亲铜元素的含量主要受硫化物熔离作用的约束,硫化物熔体分离结晶和后期热液蚀变影响不明显。2号矿体浸染状矿石的100%硫化物中,PGE和亲铜元素含量总体低于1号矿体浸染状矿石的含量,但是前者西端的样品与后者东端的样品,上述元素特征相似,暗示二者是同一岩浆通道系统中硫化物熔离的产物,并且硫化物熔离形成2号矿体时具有比1号矿体低的R值,这也暗示了含矿岩浆是自1号矿体向2号矿体流动的。  相似文献   
92.
平泉地区本溪组和刘家沟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0万平泉幅和1:5万杨树岭幅区域地质图将平泉地区大吉口和南台剖面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的本溪组地层划为刘家沟组。文章对平泉地区各剖面本溪组进行了岩石地层对比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发现大吉口和南台剖面与山弯子本溪组具有相似的岩相组合、砾石成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是本溪组,而非刘家沟组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93.
西天山铁木里克铁矿床矿物学及稳定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铁木里克铁矿是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上一个高品位的磁铁矿矿床,赋存于石炭纪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中。矿区围岩蚀变较弱,主要以低温热液阶段的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为主。根据野外矿石组构以及镜下观察,该矿床可以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目前该矿床的研究程度较低,矿床成因存在较大争议。磁铁矿和赤铁矿的电子探针结果显示,该矿床的形成与岩浆-热液系统密切相关;辉石和角闪石的电子探针结果显示,辉石未发生蚀变,只有角闪石轻微地发生了阳起石化。矿石中的黄铁矿硫同位素(0.1‰~2.9‰)显示具有深源地幔特征,磁铁矿的氧同位素(-2.7‰~0.5‰)暗示岩浆热液对成矿具有重要作用,以及成矿晚期低温热液过程对早先形成的磁铁矿起到了改造作用。结合区域铁矿带的成矿地质特征,本文认为铁木里克铁矿的形成主要与岩浆-热液系统密切相关,在大量磁铁矿形成之后,有少量成矿流体与海水混合,对矿床和围岩进行了低温热液蚀变,形成了充填在磁铁矿矿石气孔中的赤铁矿和黄铁矿。  相似文献   
94.
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的形成演化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169个水化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数理统计法及Phreeqc模拟等方法对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按含水介质及地下水循环特征,将浅层地下水系统大致划分为强烈径流区、缓慢径流区、排泄区。不同水动力分区中,地下水化学类型具有一定的分带性,从强烈径流区、缓慢径流区至排泄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由HCO3-Ca·Mg型经过HCO3-Ca·Mg·Na型逐步演化为SO4·Cl-Na型。地下水强烈径流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主要以碳酸盐、硅酸盐等矿物岩石风化作用为主,缓慢径流区以多种作用为主,排泄区由Na-Ca阳离子交换及蒸发浓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95.
介绍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4孔钻探施工概况及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螺杆马达-液动锤-长半合管取心钻进技术、偏心扩孔取心技术、防冲蚀取心钻头技术、大斜度定向钻进技术、活动套管技术、新型钻井液体系和新型深孔取心钻机等。  相似文献   
96.
新年献辞     
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迎来了2022年。我谨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地理教学》杂志,向各位关心、支持、热爱地理教育事业的读者,表达最诚挚的新年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40周年。  相似文献   
97.
20世纪70至80年代,在地理学“空间转向”的背景下,国外儿童地理学研究兴起。2003年Children’s Geographies诞生,成为儿童地理学的旗帜性刊物,标志着儿童地理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借助可视化工具,系统梳理国外儿童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研究热点以及研究方法。研究发现:(1)国外儿童地理学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以及研究所属区域都呈现高度集中性,欧美国家占据主导地位;(2)核心研究主题包括移民与流动身份、伦理与地区差异、教育与青年志向、童年与多元空间以及游戏与情感体验等;(3)亚洲儿童地理研究成为近期研究热点,聚焦于“跨国儿童移民”以及“亚洲青年教育及就业问题”两部分;(4)研究方法历经探索期、发展期、繁盛期以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时期的演进,技术手段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98.
统计德州、陵县(与德州相距约30 km)观测站2006—2012年逐年16方位风向出现次数、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年最多风向及出现频率发现:2006—2008年期间,德州与陵县在16方位风记录变化趋势相近,年最多风向接近或相同。德州站自2009年开始,NE—NWN方因受建筑物影响,NE、NNE、N、NNW 4个方向年出现次数明显减少、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均呈减小趋势,以N最明显,减少77%;同时其相对方向风记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S出现次数减少最明显;由于空气具有钝体绕流现象,造成E、NW出现回数明显增加,以E最明显;从而导致该站年最多风向发生变化,由原来的S(或SSW)转为E。2009—2012年与2006—2008年比较:N年均出现回数减少79次,平均风速减少0.9 m/s;NNE年均出现回数减少57次,平均风速减少0.8 m/s;NE年均出现回数减少40次,平均风速减少0.9 m/s;NNW年均出现回数减少29次,平均风速减少0.1 m/s。  相似文献   
99.
3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动态监测,对于土地资源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滁州市不同时相Landsat5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其他辅助数据,利用3S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分析和评价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4~2009年间该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较大变化,其中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0.
提出利用国际参考电离层附加虚拟观测值对总电子含量值为负数的地区、赤道异常区域和南半球区域电离层进行约束,在日固地磁参考系下采用15阶次的球谐展开建立全球电离层模型,解算得单位权中误差约为1.6TECU,残差绝对值小于3TECU的比例达90%以上,且全球电离层图与IGS电离层工作组的电离层产品精度相当,偏差RMS约为3.7TECU,卫星差分码偏差与欧洲定轨中心相比优于0.1ns,与IGS相比优于0.2ns,接收机差分码偏差与欧洲定轨中心相比优于1ns(大部分优于0.5ns),与IGS相比优于1.5ns。实验结果表明,附有国际参考电离层约束的全球电离层模型确保了全球各个地区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为正值,且有效提高了全球电离层模型在赤道异常区域、海洋地区和南半球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