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8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9 毫秒
21.
对珠江口内伶仃洋不同海域3个柱状样沉积物进行的210 Pb测年和重金属分布特征垂向变化分析;研究了近百年来珠江口沉积速率时空变化;探讨了在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重金属分布特点和累积因素。结果表明,珠江口内伶仃洋海域东西两岸的沉积物平均粒径4~7.5Φ,横门和深圳海域沉积物敏感组分呈现出显著双峰分布,粗细组分分界线为5.25Φ,淇澳岛沉积物敏感组分不明显,沉积环境较为稳定。基于210Pb测年的CIC模式,获得了各个岩心的现代沉积速率,横门海域沉积速率1.6cm/a,淇澳岛海域沉积速率4.08cm/a,0~70cm深度内深圳西海岸海域沉积速率2.58cm/a,70cm以深沉积速率为4.47cm/a。重金属含量分析表明,Cr、Ni、Cu、Zn和Pb含量从1923—1986年维持较高水平,但是变化不大;1967—1983年的深圳海域和1983—2004年的淇澳岛海域,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快速上升;进入2000年以后,2003—2005年和2008—2012年,重金属含量呈现逐年减小趋势,2005—2008年则表现为逐年上升;这些变化与沿岸的社会经济发展、重金属入海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2.
江苏王港盐沼潮沟的水动力和悬沙输运过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江苏王港盐沼湿地的两条潮沟内分别设立观测站位,进行了水位、潮流流速和悬沙浓度的观测。结果表明,潮沟水流的流速与潮位变化率之问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并受到潮沟本身特征(如潮沟级别、坡度、所在部位等)的影响。潮周期中的流速突变现象发生于涨潮初期、潮沟满溢和滩面水归槽阶段。涨潮期间,悬沙浓度和流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悬沙浓度的变化受再悬浮作用控制;落潮期间,悬沙浓度的变化基本上与流速大小无关,悬沙输运以平流作用为主。大潮期间盐沼潮沟内悬沙净输运方向由陆向海。  相似文献   
23.
胶州湾沉积动力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汪亚平  高抒 《海洋科学》2001,25(2):26-28
胶州湾位于黄海之滨、山东半岛南岸。通常所指的胶州湾以青岛团岛(36°02′36″N ,120°16′49″E)及薛家岛(36°00′53″,120°17′30″E)的连线为界 ,是一个与黄海相通的半封闭型天然海湾。胶州湾沉积物来源有限 ,属优良天然港湾 ,而且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和旅游资源 ,对青岛市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加 ,不可避免地对胶州湾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 :水域面积缩小、纳潮量减少、自净能力削弱、污染加重。科学合理地评估这些影响 ,对将来胶州湾海洋资…  相似文献   
24.
为探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植被变化和水库修建活动)对入海水沙变化的影响,运用HydroTrend3.0.4水文模型,对1958—2012年,3种情景模式(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下)鸭绿江流域的入海水沙进行模拟,定量估算出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入海水沙通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958—2012年间气候变化驱动、人类活动驱动以及两者共同作用的流域年入海径流量分别为264.5×10~8、264.3×10~8和263.7×10~8 m~3/a,年入海输沙量达到5.53、1.62和1.59Mt/a,而流域多年实测入海径流量与输沙量分别为259.2×10~8 m~3/a和1.48Mt/a。气候变化驱动下,不同年际间的降雨量变化(即暴雨和干旱的频率和强度)是导致鸭绿江流域年均入海径流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而频发的山洪是年均入海输沙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流域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成为鸭绿江流域年入海输沙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流域人类活动对入海输沙量变化的贡献量为3.94Mt/a,其中流域植被变化导致水土流失量增加1.20Mt/a,而流域大坝拦截了5.14Mt/a的入海沉积物,76.4%的入海沉积物被鸭绿江流域的梯级水库所拦截。因此,估算1940年鸭绿江流域修建水库前,其入海输沙量达到6.73Mt/a,约为现在鸭绿江入海输沙量的5倍。  相似文献   
25.
我国河口海岸和近海区域的沉积物类型多样,粒级范围包括砾、砂、粉砂和黏土,其主体粒径范围为-4~10Φ,常规的粒度分析技术不能满足一次性完成测量的要求。以图像法作为建立粒度分析标准的测量方法,以新型激光粒度粒形分析仪为主体,以显微镜法为补充技术手段,对筛分法、吸管法和主流激光粒度仪等粒度资料进行同化处理,对主流粒度分析仪器和方法的输出结果进行转换,有助于河口海岸学与海洋沉积学对同样的粒度和粒度参数数据有统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沉积物的粒度和类型所用术语进行区别,使得沉积物资料的对比有可能的"共同语言"。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北黄海中北部31个表层样和LD柱样中的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碳稳定同位素、氮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流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整体上以海源为主,陆源有机物则主要来自近岸中小河流的输入.C/N比值、沉积物干样中的木质素含量∑8值和有机碳中的木质素含量Λ8值均呈现出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陆源有机物含量由陆向海逐渐减少;受C4植物的影响,δ13C值在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的近岸地区更加正偏.木质素参数S/V比值、C/V比值和木质素酚类单体植被指数(ILPV)进一步表明,陆源有机物主要来自被子植物的草本组织和木本组织.LD柱样的参数变化显示,1780年以前,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且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1780–1865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径流输入的陆源碎屑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导致有机物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1865年以后,由于养殖和港口建设等经济活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增加,进而造成有机物含量上升.此外,木质素降解参数(Ad/Al)S和P/(V+S)显示研究区木质素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氧化降解和去甲基或去甲氧基降解.  相似文献   
27.
2006年6月在胶州湾采集柱状岩芯并对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沉积物存在显著的空间和时间分异.从平面分布上看,由南往北表层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粗,分选变差;粉砂含量逐渐减少,砂含量逐渐增加.粒径趋势分析亦显示了胶州湾内沉积物输运的空间分异特征:内湾西北部浅水区的沉积物存在向南偏东方向的净输运,外湾浅水区沉积物则向黄岛前湾内运移,与10 a前的沉积物运移趋势基本一致;青岛近岸海域沉积物沿沧口水道向湾顶输运.从垂向上看,柱状岩芯的沉积层具有互层层理和多个粒级的环境敏感组分,并且早期(底部)的沉积物颗粒偏粗.根据本文柱状岩芯的210Pb测年结果并与10 a或数十年前的分析数据相比,胶州湾的平均沉积速率有所降低.胶州湾柱状岩芯呈现出的平面与垂向上的时空分异特征不但与局地的水动力变化、沉积物输运有关,还与物源供应、沉积环境的演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8.
人工示踪沙实验的原理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示踪沙实验是进行沉积物搬运研究的一咱独立方法,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人工示踪沙实验有三种主要方法(即空间积分法、时间积扮法和连续投放法),可用以获得活动层厚度、垂向和水平系数、输运率等定量参数,并进行不同输沙公式进行对比验证,在海底稳定性分析、港湾冲淤、工程措施影响评价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通过加强实验的物理边界、沉积物活动层厚度、实验的时空尺度、充分混合状态、示踪沙加收率、沉积特搬运过程等方  相似文献   
29.
东海南部海域夏秋季沿岸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vertical variations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in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suring current profile, tide, wind, and wave data for 90 d from July 28 to October 25, 2015. Our results are:(1) The current was mainly a(clockwise) rotating flow, displaying reciprocating flow characteristics,and vertically the current directions were the same throughout the vertical profile.(2) The horizontal current speed was strongest during August(summer) with an average speed of 51.8 cm/s. The average current speeds during spring tides were highest in August and weakest in September, with speeds of 59.9 and 42.8 cm/s,respectively.(3)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exist in average current speeds in different layers and seasons. The highest average current speeds were found in the middle–upper layers in August and in the middle–lower layers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4) The residual current speed was highest in August, when the speed was 12.5–47.1 cm/s,whereas the vertical average current speed was 34.3 cm/s. The depth-averaged residual current speeds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were only 50% of that in August, and the residual current direction gradually rotated in a counter-clockwise direction from the lower to surface layers.(5) Typhoon waves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urrents, and even affected the middle and lower water layers at depths of >70.0 m.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rrent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incursion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on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monsoonal changes.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