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1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上部的近20 m地层进行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划分出5层黄土和5层古土壤,按5 cm间距采集了Rb/Sr、色度、磁化率和粒度样品,并在剖面和可追索的相邻剖面上采集了13个光释光测年样品。分析结果显示,Rb/Sr、色度和磁化率等夏季风代用指标曲线所表现的4次岁差变率振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依据气候地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神农架三宝洞两支石笋24个230Th年龄以及637个δ13C测试数据,建立了倒数第二次冰期191±1.8~133±0.6kaB.P.时段洞穴石笋高分辨率δ13C的时间序列.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δ13C值振幅达4.5%,整体变化趋势与全球冰量曲线类似.在倒数第二次冰期,石笋δ13C记录揭示出一系列较大振荡幅度的千年...  相似文献   
13.
葫芦洞石笋记录的19.9-17.1ka BP东亚夏季风增强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葫芦洞石笋(No.H82)高分辨率δ^18 O序列已表明16.5~10.3ka BP时段东亚季风与极地气候在千年尺度事件上存在耦合关系.现根据7个高精度^230Th年龄和573个δ^18 O数据,将这一石笋的高分辨率δ^18 O时间序列延伸至22.1ka BP,从而提供了末次盛冰期10a分辨率的连续东亚季风气候记录.石笋δ^18 O记录表明H1事件内部的次级季风减弱事件与格陵兰寒冷事件在世纪尺度上具有同步性.该记录显示在19.9~17.1ka BP存在显著的东亚夏季风增强事件,其平均夏季风强度相当于BФlling暖期的1/2,夏季风最强时甚至接近于BФlling暖期.这一季风增强事件在北半球海洋和陆地记录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可能是热带太平洋Super-ENSO响应于岁差周期太阳辐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据湖北省神农架天鹅洞一支石笋11个230Th年龄和254个δ18O数据,建立了28.5~22.0kaB.P.同位素分辨率平均约30a的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序列。该石笋δ18O曲线与南京葫芦洞石笋记录在重叠时段基本一致,说明本区石笋δ18O反映了区域性东亚季风经向环流特征。在24.3kaB.P.左右,石笋δ18O明显正偏,持续时间近1ka,指示一次显著的弱夏季风事件,与北大西洋倒数第二次冰漂碎屑事件(Heinrich2)同步发生,可视为东亚季风气候对H2事件的响应。高分辨率的δ18O序列揭示了H2事件的内部结构特征:(1)事件发生的突变性,石笋δ18O记录指示事件发生时在100a内δ18O从-8.59‰迅速正偏为-6.75‰,振幅达1.84‰;(2)事件结束的渐变性,δ18O正偏到-6.75‰后便以阶梯状缓慢负偏到-8.86‰至事件结束,持续时间近900a。这一过程与末次盛冰期东亚季风气候H1事件表现的季风强弱转换方式基本一致,说明末次盛冰期东亚季风气候H型事件具有共同的内部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末次盛冰期东亚季风气候H事件的突变可能受北大西洋驱动并经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放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神农架永兴洞石笋(YX21)4个230 Th年龄和303个δ18O测试数据,建立了东亚季风末次间冰期持续时间约2 ka(127.32±1.23~124.95±1.16 ka BP)的洞穴石笋高分辨率δ18O的时间序列。该洞穴末次间冰期δ18O变化曲线表现出高频振荡特征,表明东亚季风末次间冰期降水的不稳定性,并识别出该时段4个季风冷事件,这种冷事件可能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有关。谱分析结果显示百年和十年际尺度的季风降水变化响应于太阳活动周期。  相似文献   
16.
根据北大西洋、亚洲和热带大洋典型的全新世气候记录,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建立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之间的联系,揭示了过去9000年,太阳活动千年周期能量传递存在一个逐级(能级A,B和C)递减的过程.其中,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与太阳活动的相位差最小,揭示了由太阳活动驱动的冰漂事件是地球气候变化的起始点.在冷暖期转化过程上,亚洲石笋...  相似文献   
17.
18.
神农架全新世东亚季风演化及其热带辐合带控制*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基于湖北神农架山宝洞3支石笋的13个230Th年龄和505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全新世8.45~0.46kaB.P.东亚季风降水序列,其长期演化趋势与33°N夏季太阳辐射能量变化曲线基本一致。神农架山宝洞与阿曼Qunf洞和贵州董哥洞的石笋高分辨率δ18 O记录整体相关(r 分别为0.75和0.94), 说明全新世东亚季风、印度季风系统的演化主要受控于同一驱动机制,即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控制下赤道热带辐合带逐渐南移,导致亚洲季风降水持续减弱。功率谱分析表明:5ka以来山宝洞石笋记录具有显著的550a周期旋回,与树轮Δ14 C和北大西洋温盐环流周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据南京汤山葫芦洞石笋的23个热电离质谱测年结果和分辨率达100-200a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测试数据,讨论了75-35kaBP期间东亚季风气候的高频振荡特征。石笋氧同位素值的波动范围介于-9.165‰~5.456‰之间,相邻峰谷的变幅可达2‰~3‰,由其构成的16个气候不稳定性事件与格陵兰冰心δ^18o记录中IS8-IS20和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H4-H6有良好的对比关系,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变化与高纬极地大气温度变化存在着动力机制上的联系。石笋碳同位素记录呈现类似于δ^18O记录的高频振荡形式,反映了洞穴了覆植被类型对存在着动力机制上的联系。石笋碳同位素记录呈现类似于δ^18O记录的高频振荡形式,反映了洞穴上覆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石笋稳定同位素曲线上72ka BP左右的快速降温事件与印度尼西亚Toba火山喷发事件基本一致。有可能说明是更新世全球气候事件的发生并非单一源于北大西洋深层水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石笋记录的东亚季风气候H1事件突变性特征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据TIMS-U系测年和年纹层计数, 建立了南京汤山葫芦洞一支石笋年际分辨率时间标尺(纹层计数年17451~14417 aBP). 石笋高分辨率氧同位素曲线揭示末次盛冰期东亚季风气候十年至百年尺度高频气温振荡特征, 从中识别出响应于北大西洋最后一个Heinrich(H1)事件的特强寒冷事件. 该事件开始于16140±100 aBP, 并在此后36年内降温7~8℃. 研究表明, 事件所呈现的突发性降温形式以及跌宕式回暖过程(事件内部有10个冷暖旋回, 并持续793 a)主要受北半球中纬地区日辐照能背景、北大西洋冰漂碎屑带的扩张以及低纬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诸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