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07年7月发生在南京地区的一场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大尺度环流、流场以及有关物理量等特征结构分析表明:在南京地区产生局地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是一个β中尺度对流单体。在成熟期具有暖性对流涡柱的特征,涡度的发展较散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暖心结构和假相当位温分布与热带气旋极为一致。并且该对流系统的垂直环流在成熟期表现出了一些类似超级单体的环流特征,证明了普通单体风暴具有向局地强风暴发展的潜力。从分析液相及冰相粒子混合率的垂直分布表明:对流单体发展的成熟期,冻结高度之上有过冷水与冰相粒子共存,过冷水分布最广的时期与系统最强降水时段对应良好。这意味着淞化过程可能是导致对流系统降水增幅的一种机制。由水汽通量散度分析,对于预报对流系统的发生位置和时间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次过程中流场散度项是决定水汽通量散度分布的关键因素,水汽平流项的贡献甚微。  相似文献   
32.
文中系统论述了柳坝沟金矿床的多金属元素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结合地球化学各参数信息,勾勒出矿区原生晕异常形态,建立了元素轴向分带序列,探讨金矿床剥蚀程度并建立了原生晕叠加模型。认为柳坝沟金矿床西段头尾晕共存,Sb、Bi反分带,显示出多阶段叠加成矿的特点,是下部有盲矿体存在的反映;东段基本属正向分带序列,地球化学参数较强的波动,可能预示着深部有盲矿体存在。313号脉西段矿体遭受一定剥蚀,矿段中段和东段遭受轻微剥蚀。综合分析推断西段深部矿化远景较好,中段较好异常分布在海拔高度1400 m以上的较浅部位,东段深部前景最佳;为矿区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3.
宁夏短时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短时预(警)报工作的需要,二次开发了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建立了主要以监测宁夏灾害性天气即冰雹、暴雨天气的短时预报业务显示系统。本系统主要在雷达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动站的资料,对雷达观测参数进行本地化修订。实现了自动探测编辑发布短时预报图文文件等功能。  相似文献   
34.
江苏不同强度降雨对能见度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江苏70个基本站多年逐时雨量、相对湿度、风向、风速以及同时段内最低能见度等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强度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强度降雨造成的低能见度事件统计特征。结果表明:降雨是除雾以外,江苏低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天气(14. 7%),其中稳定性弱降雨和短时强降雨影响最大。与低能见度雾事件不同,降雨造成的低能见度事件全天各时段均可能出现,发生时可伴随较强的风速(2 m/s),短强低能见度多见风速4 m/s(26. 6%)。江苏冬春两季为雨雾高发季,主要受降雨持续时间影响,对应的低能见度区间为500~1 000 m,有明显日变化。短强低能见度主要受雨强影响,多发生于6—9月,对应的低能见度区间为小于200 m,无明显日变化。两种降雨产生的低能见度事件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且雨雾低能见度发生时偏北风占主导,短强低能见度发生时则偏东风占主导。  相似文献   
35.
长生命史超级单体结构特征与形成维持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海英  陈海山  刘梅  沈阳 《气象》2017,43(2):141-150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4月28日冷涡背景下发生在苏皖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此次过程中导致苏南区域性冰雹的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结构特征及形成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冷涡后部偏北急流的建立及其携至南下的冷平流,促进了条件性不稳定层结和深层垂直风切变的发展,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地面中尺度低压及与之伴随的辐合线是对流风暴的触发机制之一。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起源于对流层中层,成熟阶段具有高度组织化的动力结构,风暴内伴有显著旋转特征,中层旋转最为明显,风暴内中层及以下对应较深厚的辐合区,风暴顶则表现出明显的辐散特征,有利于风暴内上升气流和风暴低层暖湿入流的增强,促进了低层较丰富的水汽向风暴内输送,导致对流风暴的垂直增长和强烈发展。冰雹出现前后,风暴顶高、质心高度呈现波动特征,冰雹出现在对流风暴顶高及质心高度迅速下降阶段,质心高度下降趋势更显著。超级单体风暴较长时间维持与对流层中层持续南下的冷平流、强垂直风切变的维持及风暴内旋转特征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36.
滇西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发育众多与富碱侵入岩密切相关的斑岩矿床。六合正长斑岩产于该成矿带中段,为贫矿富碱斑岩。在岩相学基础上,对六合正长斑岩中的黑云母、角闪石、锆石进行了矿物学研究,厘定了矿物结晶的温压条件、岩浆氧逸度和含水量等关键要素,并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和前人研究成果,讨论了制约滇西富碱斑岩成矿的条件。六合正长斑岩中的黑云母富镁(MgO=12.98%~14.83%)、铝(Al_2O_3=14.18%~16.52%),Fe~(2+)/(Fe~(2+)+Mg)=0.29~0.31,矿物温压计测得黑云母的结晶温度为615~669℃,形成压力为103~165 MPa,形成深度为3~5 km(平均深度为4.2 km)。角闪石富铁(FeO=21.75%~22.21%)、钙(CaO=10.14%~10.49%),属浅闪石质-韭闪石质角闪石,形成温度为817~843℃,形成压力为158~191 MPa,形成深度为5~6 km(平均深度为5.9km)。通过角闪石成分限定岩浆氧逸度(ΔFMQ)为+1.12~+1.27。岩体中的岩浆锆石结晶温度为687~1 098℃,Ce~(4+)/Ce~(3+)=11.18~54.78(平均值50),δEu=0.14~0.81。正长斑岩中角闪石以斑晶产出,全岩Dy/Yb值与SiO_2含量呈负相关性,La/Yb值与SiO_2含量呈正相关性,且δEu=0.97~1.00,说明六合岩浆在早期结晶大量角闪石,鲜有斜长石分离结晶。以上分析显示六合正长斑岩具有低氧逸度、高含水量的特征。对比斑岩矿床中含矿岩石的矿物学特征,认为六合正长斑岩不具有形成斑岩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37.
滇西剑川富碱岩浆岩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三江南段,是金沙江-红河富碱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川富碱岩浆岩包括花岗岩和正长岩两类岩石,前者主要有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后者主要是正长斑岩和粗面岩。本文对剑川富碱岩浆岩进行了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年代学和Sr-Nd-Hf同位素特征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剑川花岗岩结晶年龄为35. 1~36. 1Ma,正长岩结晶年龄为35. 7~35. 8Ma,均形成于始新世。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的SiO_2含量为67. 92%~69. 93%,K_2O/Na_2O比值介于0. 86~1. 22,具有高钾钙碱性特征;正长斑岩和粗面岩的SiO_2含量为53. 94%~63. 51%,K_2O/Na_2O比值介于1. 30~2. 68,属于钾玄质岩石系列。两类岩石都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其中,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有着较高的Sr、Sr/Y、La/Yb值和低的Y、Yb含量,具有埃达克质岩浆属性。结合Sr-Nd-Hf同位素研究认为,滇西剑川地区花岗岩起源于增厚的镁铁质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正长岩是由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演化而来的产物。滇西剑川新生代富碱岩浆活动是对印度与欧亚板块晚碰撞阶段,岩石圈地幔发生对流减薄和软流圈物质上涌过程的响应。  相似文献   
38.
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在冬小麦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进行作物识别时往往只用到了单一的数据源,未能充分利用作物的时相特征和光谱特征.该文以胶东半岛为例,在冬小麦识别研究中采用一种基于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的方法,利用MODIS NDVI产品和TM数据将冬小麦的时相特征识别与光谱特征识别充分结合.首先,基于4个时相的MODIS NDVI产品影像生成冬小麦掩膜,将冬小麦与其他作物区分开;然后将冬小麦掩膜应用于TM影像,并通过TM光谱识别的方法提取冬小麦,冬小麦识别精度达92.39%.  相似文献   
39.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厅驻农垦齐齐哈尔国土资源分局在加强机关纪律作风建设上出实招,将考勤签到程序加入到政务专网系统之中,既对干部职工出勤情况进行了考核,又大大提高了网上办文、网上审批速度,取得了“双赢”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0.
王训练  沈阳 《地质论评》2020,66(4):829-835
地球科学研究已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地球系统科学逐渐成为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重要的指导思想。本文论述了古生物资料在地质学诞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古生物资源调查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目前区域地质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对我国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加强古生物资源调查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