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9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闫人华  熊黑钢  张芳 《中国沙漠》2014,34(1):299-305
以1975—2010年间8个年份的产业数据为基础,在ArcGIS的支持下,运用空间变差函数和克里格(Kriging)插值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五五"—"十一五"时期新疆县域产业结构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新疆县域产业结构水平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和自组织性较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也十分明显,但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有减小趋势。2000年以前,基台值逐渐增大,而块金值和块金系数不断降低;之后,出现前者减小,后两者逐渐增大的趋势。这反映出前期(1975—2000年)县域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性不断增强,结构化分异对其影响日趋增大;而后期(2000—2010年)差异性减弱,随机性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东南—西北方向的产业结构水平均质性最好,而东北—西南方向上异质性显著,形成"高原—平原—洼地"的阶梯结构,成为推动新疆产业格局演化的主要作用方向。"五五"—"九五"期间,东北—西南方向区域间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日趋拉大。产业结构的"高原"面不断扩大至北疆、东疆的大部分区域,其峰值经历了"单簇峰→扩展三峰鼎立→连接天山北坡产业峰值带"的空间演化过程。而"洼地"范围变化较小,主要集中在南疆的阿克苏西南部、和田、喀什地区。"十五"时期以来,东北—西南方向区域间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性有所减小,"高原"面基本不变,但"洼地"范围明显向西南方向缩小至喀什地区,促使"平原"面范围不断扩大。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基础和区域政策环境是促使产业结构时空格局发生演化的重要因子,其中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对新疆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2.
栾福明  张小雷  熊黑钢  王芳  张芳 《中国沙漠》2014,34(4):1080-1086
选取Landsat TM影像的光谱反射率(R)、反射率之倒数(1/R)、反射率倒数之对数(lg(1/R))、反射率一阶导数(FDR)、波段深度(D)等5种光谱指标,分别建立了奇台县土壤有机质(SOM)含量的反演模型,并利用F检验来验证模型的显著性。结果表明:用各光谱指标建立的土壤各层和不同深度SOM含量的反演模型精度值由低到高的顺序均为lg(1/R)<R<1/R<FDR<D,以D反演SOM含量的模型效果最好,且对10~20 cm的SOM含量的反演精度最高,适用于对研究区SOM含量的反演,FDR的反演效果次之,1/RR的模型精度一般,而lg(1/R)的模型精度最差;各层拟合模型的反演精准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50~60 cm <40~50 cm <30~40 cm <20~30 cm <0~10 cm <10~20 cm,不同深度反演模型的优劣为0~60 cm <0~50 cm <0~40 cm <0~30 cm <0~10 cm <0~20 cm。  相似文献   
33.
选取新疆奇台县的134个土壤样本,利用土壤反射率对数的一阶导数光谱分别对4 种小波函数进行多层离散分解,采用PLSR方法分别建立了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反演模型,并对其精度值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小波分解获得的各层低频系数以1~3层较高,而其余各层则较低。所有函数分解的6层中,均以第2层低频系数建模的精度最高,随着分解层数(>2层)的增加,其精度值和显著性明显降低。相同尺度下,采用4种小波函数的低频系数构建的反演模型的精度差异较小,而Bior1.3为最优函数;基于Bior 1.3分解的ca2低频系数建模的R2达0.964,RMSE仅为8.19 mg·kg-1,且为极显著水平,为最佳反演模型,经样本检验后发现,此模型可用以快速、准确估算土壤高光谱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34.
选取伊犁河谷为研究区,探讨了夏朝以来的1 029处遗址时空分布和地理背景。结果表明:遗址分布的地貌类型依次为“河岸阶地→河流谷地、谷地的丘陵和高阶地→低起伏低山和低丘陵→冲(洪)积平原、河谷平原”。遗址分布范围分别经历了“分散”、“扩大”、“收敛”、“集中”的演变,其空间格局由前3个时期的“东高西低”演变为后3个时期的“西高东低”,其分布中心经历了从河流“中上游→下游”的演变。遗址集中分布于第2~8级(601~1 300 m)高程和第1~5级坡度(0~9°),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表现出从高海拔、高坡度向低海拔、低坡度转移的趋势。古遗址数量、规模均以宋元明时期最高,而古墓葬则以春秋-秦时期居首。古墓葬遗址主导文化经历了“安德罗诺沃文化→索墩布拉克文化→乌孙文化”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5.
塔里木盆地南缘尼雅剖面的孢粉组合与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钟巍  舒强  熊黑钢 《地理研究》2001,20(1):91-96
根据尼雅剖面孢粉含量的分析,结合^14C年代、δ^13C和低步磁化率X1f值的变化,探讨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地区近4000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化。结果表明,近4000年来,此地区气候持续干旱,但期间仍有几次相对湿润的波动,即在约3600aBP前后(1650BC)、2500-1900aBP(550BC-50AD)和1400-1000aBP(550-950AD)期间,生态环境湿润程度有所增加。研究还表明,干旱区孢粉分析结果对于古植被、古气候环境的恢复以及古人类活动变迁的推测可提供较为有用的信息,剖面中1.70-1.60m(100BC-50AD)孢粉组合禾本科花粉含量的峰值很可能是古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所至。  相似文献   
36.
新疆奇台绿洲地下水与生态景观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应用3S技术完成对研究区各种生态景观面积数据的统计、地下水位空间动态模拟、野外实地调查及图片库的构建.结合灰色系统模型及多项式回归法,拟合出各种地表生态景观与平均地下潜水位之间的数学模型,将地下水与地表生态景观在时间与空间上予以结合.通过模型计算得出:自1983年起奇台县平均地下潜水位不断下降,24年间共降低了13.42m.随着地下潜水位的下降,奇台县的低草、中草和高草呈下降趋势,面积分别下降了32016.84hm2,8169.04hm2和8854.89hm2,下降的面积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27.44%,7.00%和7.59%,其中低草面积下降最多,从模型预测结果看除中草外,低草、高草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荒漠及盐碱地面积波动中上升,面积分别上升了13651.19hm2和3878.52hm2,上升的面积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11.70%和3.32%,预测结果进一步证明其面积还将增加.农田面积共增加9112.04hm2,占区域总面积的7.81%,但预测结果表明,2006年和2007年农田面积出现下降趋势,如果不解决地下潜水位持续下降的问题,未来农田面积将会减少.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区域生态总体趋于退化.  相似文献   
37.
干旱区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构建了由劳动、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要素组成的干旱区人工绿洲的一般生产函数.参照供给弹性和规模经济等经济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定了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与测度标准,并以天山北坡东部奇台人工绿洲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5-2006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土地资源投入、劳动投入和水资源投入所致,其配置均不合理,主要投向生产率最低的第一产业中,使奇台人工绿洲经济系统成为典型的资源耗费型粗放经营系统.同期,奇台人工绿洲景观系统稳定水平呈降低趋势,不利于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转换产业结构,向集约型农业经济发展,调整人工绿洲用地结构,增强景观系统稳定性,是奇台人工绿洲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8.
海米提  熊黑钢 《地理研究》2000,19(3):271-276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探讨了干旱区内流河流域近40年来,由于人口增长、灌溉面积扩大、河流水资源引用程度日益增加等原因所引起的河流径流多年变化及年内变化等水文效应及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9.
选取山东省140个市、县为样本,利用年际集中指数,基于空间插值方法和竞争态模型对1990—2013年山东省旅游节庆进行研究。旅游节庆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和腾飞期3个发展阶段。年内旅游节庆活动淡旺季分明,4—10月是其多发频段,秋季的数量约占总量的40%,而春夏之交的比例约为38%。年内季节性分布从"三峰三谷"型演变为"双峰双谷"型,气候因素、节庆主题的季节性、资源禀赋是其主要原因。持续时间的峰值有8个,持续一周之内的节庆数量约为55%。公共假日和带薪假期、"暑假游"、经济效益是其主要驱动因素。季节年际变化大,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年际集中指数由1990年的15.04下降到2013年的8.32。持续时间和数量呈现出"西低东高"特征,前者和后者分别为"两峰两谷"和"三级阶梯状"。节庆的地区差异显著,瘦狗类地区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40.
Based on the palaeoclimatic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evidences of geological history and human history period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es and progres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ndy deserts in Xinjiang.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features of tectonic structure in Xinjiang had made both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Junggar Basin being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e foehn effects originated from the planetary wind system of westerly, the East Asian ocean-continental monsoon and the topographical mountain-valley winds. The regional patterns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since the Quaternary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overall persistent drought accompanied by fluctuations in the secondary scale. Formations of aeolian sediments in the basins and at the margins are a potential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particularly the aridification of the Asian hinterland deduced by the uprising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highlands. For the question about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Taklamakan Desert, because the research methods, objects and information carriers used in previous studies are different, there are many dispute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at present. Evidences from aeolian deposits/rocks at the edge and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se sandy deserts and their chronological data indicate that an arid climate and land surface aeolian processes have occurred at the edge of the Tarim Basin and its hinterland areas since the Tertiary period. However, the duration time of these processes at mass scale should have begun after the middle Pleistocene and lasted to the Holocene. Occurrence of dune fields in recent 2000 years in the oasis areas should be greatly influenced by human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