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9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新疆交通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及时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评价体系.从时序角度通过协调综合发展指数和发展协调度分析了新疆交通和旅游系统的协调性.研究表明:20年来两系统综合发展指数不断提高,2000年综合发展指数为平均水平,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分别为2.135和1.766,达到最高值.交通和旅游系统的协调度值在20年间增长超过40倍,反映出两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不断加强.同时,交通和旅游系统时序变动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早期是极度失调,在经济快速发展、政策大力扶持和交通与旅游业相互支持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转变为勉强协调.  相似文献   
42.
喀纳斯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喀纳斯风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对各分量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得出(1)景区的限制因子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景区的适宜承载力为2 352人次/日,极限承载力为2 822人次/日;(2)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现状为全年弱载,旺季适载,旺季高峰目超载,旅游淡季严重弱载;(3)景区各景点承载力利用水平不同,游客多聚集在观鱼亭和湖边.在此基础上,提出时空分流、新增景点等调控措施解决景区超载和弱载问题,为景区的规划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43.
南极长城站区寒冻风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对南极长城站区寒冻风化速率的观测和分析,结合气温等因素的变化,讨论了该区寒冻风化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夏季风化速率为冬季的36-7.5倍;海拔较高的地方风化速率比海拔低的高1.28-3.35倍;壁朝向东、东南的风化强度比朝向北、北西的大2.6-16倍。低温年份的风化速度仅有高温年份的7.2%-16.6%,与世界其它冰缘区的风化速率对比,本区寒冻风化速率属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44.
南疆地区历史时期气候与环境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的尼雅剖面记录多指标的综合研究,结合南疆地区其他地质记录和历史资料,恢复了南疆历史时期(近4000年)以来气候与环境演化的特征与序列,共划分出3个相对冷湿期和3个相对暖干期,结果表明,此地区气候环境的演化在冷暖变化序列上基本吻合于我国东部地区,而在干湿波动上则具较为显著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同时还发现,南疆地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演化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5.
通过量测天山高山冰缘环境中崩落在公路上的寒冻风化碎屑,给出寒冻风化剥蚀速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玉希莫勒盖达坂寒冻风化剥蚀率平均为0.0115m/a,哈希勒根达坂的平均剥蚀率是0.0014m/a,冰达坂的平均剥蚀率是0.0018m/a。对寒冻风化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海拔、坡向、温度和降水、岩性构造及地形条件等。  相似文献   
46.
对冰川侵蚀形态的观测与分析得知:(1)冰川槽谷中冰川擦痕的大小和密度在中心较大,鲸背岩出现在冰川槽谷的中部,羊背石发育在槽谷两侧。因此,可以将槽谷分为强烈磨蚀的中部和弱磨蚀而强拔蚀的两侧。(2)冰坎的纵剖面上,迎冰面可见鲸背岩、羊背石以及倾角20°的剪切裂隙;背冰面以拔蚀为主,见倾角40°的张性裂隙。沿冰川槽谷纵向,剪切裂隙出现在压缩部位,张裂隙出现在伸张部位。它反映出冷底冰川的动力特性与冰床基岩的受力机制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7.
GrainsizecharacteristicsandenvironmentalindicationofthesedimentsaroundGreatWallStation,AntarcticaTX@刘耕年@崔之久@熊黑钢Grainsizecharacter...  相似文献   
48.
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耦合分析方法研究新疆432处文化遗址的时空演变及人地关系。结果表明:(1)新疆文化遗址以集聚模式分布于4个遗址集聚带、12个组群,呈现出"空间组群、线(带)状分布"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控于自然环境;(2)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权经略西域策略的改变使得新疆的经济和政治重心发生转移,文化遗址分布重心轨迹呈"北→南→北"演变的规律,其时间上的演变较多地受人文因素的控制;(3)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新疆文化遗址的变化经历了萌芽、发展、上升、繁荣、下降、巅峰6个阶段,遗址的盛衰演化与历史时期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人文要素的兴衰等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部及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各个要素组合优良时期,政权强盛,屯垦发展,丝路繁荣,气候适宜,文化遗址增长迅猛(如西汉、隋唐)。  相似文献   
49.
本文根据羊背石上的冰蚀痕迹的资料,着重探讨了其冰蚀痕迹分布规律和冰底动力过程。羊背石迎冰面顶部的擦痕多、多度大且平直,而属部多为新月型裂纹、新月型凿口、颤痕、凿口和较短的钉头状探痕。羊背石的背冰面受拔蚀作用强,裂隙的密度、宽度、深度大。背冰面的横剖面,从上向下可分为强烈挤压破碎带、强烈剪切破碎带和微弱挤压-剪切破碎带,而从中到两则分别是破碎带、裂隙探痕带和控痕带。  相似文献   
50.
基于GIS的乌鲁木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IS技术探讨乌鲁木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时间、空间特点和发展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乌鲁木齐市由一个中心(大十字)逐步发展为多个中心(友好、铁路局、火车站)。城市空间结构出现多核心的分布特点。在各个城市中心点(增长极),农业用地面积都在不断减少。远离最大发展中心(大十字)的铁路局附近农业用地减少的幅度最大。而居住用地、商业用地面积始终都在不断增加。大十字中心附近工业用地一直在减少;友好中心是前期增加(1970~1984),后期减少(1984~1993);铁路局中心一带始终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