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300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21.
西昆仑地区元古宙岩浆侵入作用及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昆仑地区元古代侵入岩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各个构造单元侵入岩形成期次、岩石成因及构造-岩浆演化过程。铁克里克断隆带元古宙中酸性侵入岩以A型花岗岩为主,是塔里木板块古老基底在高温低压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西昆仑造山带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早期中酸性侵入岩为钙碱性I型花岗岩,是变玄武岩在低温条件下部分熔融条件下形成的,而古元古代晚期和新元古代中酸性侵入岩则是高温条件下老基底岩系部分熔融而形成的A型花岗岩。甜水海地块仅发育新元古代侵入岩,为S型花岗岩,是高温高压环境下甜水海地块古老基底部分熔融而形成。根据侵入岩岩浆演化规律,将西昆仑地区元古宙划为4个演化阶段:12 426~1 567Ma:以铁克里克断隆带A型花岗岩为代表的塔里木板块陆内演化,以西昆仑造山带钙碱性-拉斑质I型花岗岩为代表的陆缘弧。21 301~1 000Ma:铁克里克断隆带和西昆仑造山带均以陆内演化性质的A型花岗岩为主。31 000~851 Ma:甜水海地块S型花岗岩可能是陆-陆碰撞导致地壳加厚的产物,指示甜水海地块可能作为Rodinia超大陆的一员发生聚合拼接作用。4815~644 Ma:铁克里克断隆带和西昆仑造山带均存在碱性基性岩浆岩和A型花岗岩的双峰式侵入岩组合,指示塔里木地块和西昆仑地块可能作为Rodinia超大陆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发生了裂解作用。通过对元古宙侵入岩的系统分析,西昆仑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地壳演化有一定差异,经历了不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22.
盐场北山花岗闪长岩位于柴北缘西端青海冷湖地区。岩体高Si(71.19%~71.81%),富Na(4.52%~4.85%)。铝饱和指数平均为1.02,属弱过铝质花岗岩。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Sr、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具弧型花岗岩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岩体形成于(265±2)Ma。锆石Hf同位素初始比值176 Hf/177 Hf分布于0.282 962 0~0.283 048 7,并具有的正εHf(t)值(12.54~15.19),其平均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Hf)为367 Ma,反映岩体源区可能为新生的镁铁质下地壳,另外,εHf(t)基本位于亏损地幔演化线附近,指示该玄武质下地壳来源于亏损地幔。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盐场北山花岗闪长岩与泥盆纪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由于宗务隆裂谷小洋盆的向南俯冲,引发其上覆玄武质新生地壳发生熔融形成,进而揭示晚二叠世末柴北缘处于火山弧或活动陆缘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23.
目的:探讨加味白头翁汤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前列腺小体外泄蛋白(PSEP)的影响。方法:将110 例Ⅲ型C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 例。治疗组予自拟加味白头翁汤治疗,对照组予宁泌泰胶囊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PSEP值、前列腺液(EPS)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64%(4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91%(3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SEP值、EPS中WBC计数情况及NIH-CPSI各项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白头翁汤可以有效治疗Ⅲ型CP,检测尿液中的PSEP可以作为评估Ⅲ型CP临床疗效的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24.
萨瓦甫齐铀矿床不同地段层间氧化带的氧化还原程度是不同的。利用诸如w(Fe3+)/w(Fe2+)、w(Ra)/w(U)和有机炭等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萨瓦甫齐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的地球化学特征,即矿床西南部层间氧化带氧化程度较弱,表现为全硫(∑S)、总铁(TFe)和矿石的铀质量分数低;而矿床中部及东北部层间氧化带氧化程度较强,尤其以东北部突出,它们的全硫、总铁和矿石的铀质量分数均高。铀矿化强弱明显与层间氧化带的氧化还原程度有关,层间氧化带的氧化程度越强,铀矿化则愈强;反之,则弱。  相似文献   
625.
甘肃北山小草湖一带敦煌岩群的北侧分布着一套发生韧性变形的火山岩系(前人称之为小草湖岩片)。该火山岩系的宏观岩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与相邻的二叠纪火山岩系相似,为大陆裂谷火山岩系列。本次研究在糜棱岩化英安岩中获得285Ma±4Ma的LA-ICP-MS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年龄,证明该火山岩系的时代并非志留纪,而是二叠纪,属于天山石炭纪—二叠纪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这一新资料对甘肃北山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资料、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19日和7月29日喀什地区北部2次致灾冰雹天气的环境场及雷达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1)两次冰雹都是在中亚低涡的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产生,午后垂直温度递减率增大,中高层干冷空气与低层暖湿空气交汇增强了大气不稳定性、冰雹发生前强对流指数明显增强、深层风切变加强、0℃~-20℃层高度适宜,为冰雹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条件。不同之处在于,两次过程中亚低涡中心强度和南伸的位置不同,“5.19”过程低涡位置偏南; 低层触发系统不同,“5.19”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对流,“7.29”为700 hPa切变线附近触发;θse能量锋区、比湿、中高层干冷空气入侵势力、深层风切变等变化上“7.29”冰雹比“5.19”冰雹偏强;(2)雷达回波形态和风暴类型上,前者为多单体线性风暴,后者为超级单体风暴,反射率因子剖面均出现弱回波区和悬垂回波等特征结构,≥50 dBZ 的回波伸展到-20 ℃层高度以上;径向速度图上均出现中小尺度辐合辐散特征;冰雹发生前VIL值出现跃增,冰雹结束后迅速下降,可以作为监测冰雹特征之一。上述特征结构在“7.29”过程表现的更明显。  相似文献   
627.
本文在研究地面小时降水量与自动站其他观测要素的关联关系和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的基础上,提出从自动站关联要素和雷达估测降水两个角度对地面降水进行综合质量控制的多源质量控制方法。利用该方法对2019年5至6月江苏省国家级自动站小时降水量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表明:1 h相对湿度变化值、1 h变温,相对湿度与小时降水量关联关系较好;基于SFLA-BP的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结果与Z-I关系法相比精度更高,提升了天气雷达对降水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多源降水质量控制方法比MDOS准确率提高1.45%,产生可疑数据量下降67.16%,该方法能有效提升现有降水质量控制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28.
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水资源可利用性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否发生了变化仍不清楚。本文评估了1982—2018年中国植被生产力对干湿变化响应的长期演变趋势及植被响应的时间尺度阈值,这将对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管理成本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1)在研究期内中国植被生产力的水分胁迫不断增强。(2)在多时间尺度干湿变化中,61.18%的植被覆盖区存在过干旱化显著抑制了该区域的植被光合作用;28.89%的植被覆盖区存在过水分过剩显著抑制了该区域的植被光合作用。(3)干旱化显著胁迫植被生产力的最小响应时间缩短,而水分过剩显著约束植被生产力的最大响应时间延长,表明干旱化抑制植被生产力影响越来越容易,水分过剩对植被生产力产生抑制作用越来越困难。因此,1982—2018年中国植被生产力的水分约束正在增加。本文结果揭示了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的水资源可利用性对植被生长影响的变化趋势,为水—碳耦合关系及水碳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