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3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受2005年第19号台风龙王的外围环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2005年10月3日浙江平阳发生了特大暴雨,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C红外云图,对其环流背景、相关物理量及影响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在福建登陆后,其东侧强劲的偏南急流有利于水汽向浙南沿海输送,为暴雨区提供充沛的水汽;而北方低层入侵的冷空气与东南急流汇合,使得浙南沿海低空出现了强烈的辐合上升,是产生此次大暴雨的重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2.
青藏高原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967~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67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汛期(5~9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汛期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EOF分解揭示出青藏高原汛期存在3种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南北反向型、全区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向型...  相似文献   
43.
利用河南省49个地面气象台站近30 a(1979-2008年)的逐月地面水汽压资料,分析了近30 a来河南省夏季水汽压的演变特征,讨论了夏季地面水汽压与地面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夏季水汽压和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特征;夏季地面水汽压和降水量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全省一致型.通过Morlet小波分析发现,夏季水汽压存在着的准2 a和3~5a的年际振荡,而夏季降水量存在准2 a和准6~7a的年际振荡.M-K检验表明,夏季水汽压和降水量均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存在由少到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44.
基于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一日4次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4一7日(第一次过程)和24—27日(第二次过程)安徽省南部(简称皖南)两次冻雨过程中冻雨分布、时间演变及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自动气象观测仪器的风速突然降为0 m·s~(-1)、风向固定不动,可大致推测出冻雨出现时间,比人工观测到冻雨出现时间早。两次冻雨天气均是在准静止锋天气下出现的,但导致冻雨形成的机制不同。第一次过程为典型的"冰相融化"机制,第二次过程为典型的"过冷暖雨"机制。东亚大陆近地面冷高压使两次冻雨天气中皖南处在东北气流之下,其带来的冷温度平流形成近地面到地面的冷垫,而750 hPa高度附近南支槽槽前暖湿气流带来暖温度平流是融化层或逆温层维持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当高空温度层结满足冻雨出现条件时,地面0℃线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冻雨出现的范围。  相似文献   
45.
江淮流域夏半年日照时数气候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琦萍  王传辉  周建平  罗艳 《气象》2014,40(5):549-554
基于江淮流域逐月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利用旋转正交函数(REOF)、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江淮流域夏半年(5—10月)日照时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夏半年日照时数普遍在1000~1200 h之间,呈现由南向北递增的空间分布特点,但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又存在区域性差异。同时发现其标准差与平均日照时数呈现并不一致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将江淮流域日照时数分为4个区,分别为北部区Ⅰ、东北区Ⅱ、西南区Ⅲ和东南区Ⅳ,每个区都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但在线性趋势、突变时段以及周期特征上,各个区域又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