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近20多年来随着中国黄土深入研究, 揭示了中国黄土地层磁化率与成土古气候温湿程度基本成正比例关系, 黄土地层磁化率也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古气候参考指标在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中, 不仅在黄土堆积物而且也在湖相和海相沉积物中广泛应用. 但是中国黄土地层磁化率与古土壤成壤强度(古气候温湿程度)呈正比的模式却不是到处都适用, 黄土高原的周边地区就有不少例外的报道. 而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黄土则显示出另一极端的情形, 一个完全相反的磁化率特点: 在气候干冷期的黄土层获高值, 而在气候温湿期的古土壤层获低值. 过去的研究一直认为, 其磁化率主要是反映古风力大小的变化, 与成土作用基本无关. 磁学测量研究发现, 西伯利亚黄土和古土壤的差别, 不仅有颗粒从大到小的变化, 而且还有矿物组分变化: 如磁赤铁矿从多到少, 最后完全消失并取而代之出现了完全不同热磁行为的另一种矿物. 这种矿物相变现象难以用单纯的风力强弱来解释. 说明中国黄土和西伯利亚黄土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机制模式: 中国黄土高原大部分处于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干旱氧化环境, 适当的水分或降雨有利于细小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的形成, 使得磁化率与古气候呈正比. 而西伯利亚以及相应的高纬度地区, 地理上属苔原或苔缘地区, 湿润是该区域基本特点. 间冰期更加温湿的气候使其湿润增加以致过剩, 导致地表成土环境向还原方向移动. 它使得喜氧化的强磁性矿物磁赤铁矿和磁铁矿渐趋不稳定, 并逐渐转化形成适合其还原环境的弱磁性矿物如褐铁矿或其他铁的硫化物. 间冰期气候越潮湿, 还原程度也越高, 强磁性矿物就被损耗得越多. 正是这种高纬度的成土作用可能是导致其古土壤磁化率比黄土更低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2.
曾几何时,提及北国风光,人们的脑海里便是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色;而如今的北国,可谓四季皆美景,处处赏锦绣。位于祖国版图最北部的黑龙江省,四季分明,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在这片神奇瑰丽的黑土地上蕴育了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春季山花烂漫,鹤鸣九皋;夏季莽莽林海,碧波荡漾;秋季金叶覆径,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冰雪妩媚。无论你何时来到黑龙江都会由衷慨叹:"北国风光,美在龙江!"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后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亚低温治疗,对照组另予西医综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予温阳益气法之代表方参附汤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肺炎指标、肺部感染指数评分(CPIS)、肺炎严重指数分级(PSI)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25/30),对照组为60.00%(18/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治疗组的体温、血清CRP、CPIS评分及P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2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第1天;2组治疗前后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温阳益气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后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概率和促进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针对某抽吸式地震救援机气力输送系统工作时存在的易堵塞和能耗高等问题,选用不同输送管径开展特大颗粒物料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风机以额定功率工作时特大颗粒在不同管道中的运动特性和管道内压损失。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和离散单元法进行耦合求解,在传统耦合接口的基础上更改体积分数算法实现颗粒粒径大于流体域网格单元的气力输送数值仿真,利用软件Fluent进行连续相气体的流动分析和曳力计算,利用软件EDEM进行离散相颗粒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轨迹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管径为280 mm的管道输送性能最佳,管中颗粒运动速度最大为7.1 m/s,0~25 s内的运输量达66.4 kg,管道内压损失在5.5 s时达到稳定,为3.04 kPa,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可为抽吸式地震救援机气力输送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祁连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距南侧的喜马拉雅碰撞带前缘1 500 km,以一个宽阔的(东西长约1 000 km,南北宽200~400 km)、NW走向的造山带的形式被夹持于北侧的河西走廊盆地与南侧的柴达木盆地之间,西侧被NEE走向的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所截切,北缘以青藏高原北缘断裂带,祁连山北缘断裂带和祁连山东缘断裂带与河西走廊盆地相邻,南东方向与西秦岭造山带相接,东缘与鄂尔多斯地块相邻.记录了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边缘造山和地壳变形的重要过程.对其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扩展,理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大陆内部构造作用的关键手段.自1980年代以来,前人在研究区实施了多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以揭示祁连造山带及周缘的地壳深部结构.本文通过对这些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收集汇总和梳理分析,以探讨祁连造山带不同区段下方莫霍面起伏及深度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祁连造山带莫霍面埋深整体自西向东变浅,最深的莫霍面位于北祁连造山带内的哈拉湖附近;结合其他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本文推测莫霍面深度的起伏及变化状态揭示了祁连造山带由西向东不同的地壳缩短方式,其中西段最深的...  相似文献   
36.
王冠  杜谷  刘书生  石洪召  张林奎  任静 《岩矿测试》2012,31(6):1050-1057
通过建立的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稀土元素( REEs)的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出麻栗坡南秧田白钨矿床两类不同矿体的围岩和矿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方法的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精密度和准确度均非常满意.通过对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存在两种不同成因的白钨矿,一为与围岩同时沉积形成的白钨矿,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形成了矽卡岩型白钨矿;二为后期热液携带来的具有较高稀土含量的石英脉型白钨矿.前者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亏损、中等程度的Eu、Ce负异常等特征,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推测是海底火山喷发(喷流)沉积变质作用的产物;后者具有较低的稀土总量∑REEs以及显著的Eu正异常特征,表现出较高的稀土分馏特性,为后期热液作用形成,并对先期矿体有叠加改造作用,使矿化更加富集.  相似文献   
37.
王冠  李华玲  任静  杨波  胡志中 《岩矿测试》2013,32(4):561-56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用于测定稀土元素经常会引起M+、MO+、MOH+离子的质谱重叠干扰,其中制约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多原子离子干扰,尤其是轻稀土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对重稀土元素的干扰,以及钡的7个天然同位素形成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对轻稀土元素的干扰.本文采用高温高压密闭消解地质样品,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其中的痕量稀土元素,研究了低、中、高三种分辨率模式下氧化物的干扰情况,确定了最佳的测定同位素和合适的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在低、中分辨率模式下,轻稀土元素Ce、Pr、Nd、Sm的氧化物和Ba的氧化物干扰明显,Gd元素的测定值严重偏离;在高分辨模式下,Ba氧化物对Eu的干扰以及大部分轻稀土元素氧化物对重稀土元素的干扰基本可以消除,无需进行校正,而只有157Gd受到141pr16O的干扰突出,当样品中Pr/Gd的浓度比值大于100时,Gd的测量值必须进行数学校正.  相似文献   
38.
多源径流数据是理解地表水资源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的基础,径流数据的比较和筛选是其应用和推广的前提,但中国范围内的径流数据比较研究仍相对缺乏。本研究在中国九大流域片,选取控制范围不重叠、1961—2014年天然径流资料连续的82个水文站,从多年平均径流量和径流变化趋势两个方面,评价了CMIP6地球系统模式、ISIMIP3a全球水文模型、基于陆面模型的GLDAS和CNRD、基于机器学习的GRUN等四类33套径流数据集的质量。研究表明:(1)百分比偏差的评价结果显示,经过偏差校正的CMIP6、ISIMIP3a、GLDAS、GRUN、CNRD均能较好模拟大部分流域的平均径流;综合标准差、均方根误差、皮尔逊相关系数3个评价角度的泰勒图分析结果显示,CNRD在松辽河流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流域,西北、西南诸河流域表现最优,偏差校正后的CMIP6和GLDAS多模型平均结果在黄淮海流域表现最优。(2)多源径流数据对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模拟普遍较好,而对年径流变化趋势的模拟结果较差,特别是CMIP6和GRUN严重低估了径流趋势,约10个流域的趋势模拟结果与天然径流资料的趋势相反。(3)多源径流数据在相对干旱...  相似文献   
39.
黑龙江河口林场锡多金属矿床位于我国东部大陆边缘完达山陆缘增生带内,锆石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该矿床的成矿母岩体花岗斑岩形成于121.4±0.5 Ma,属早白垩世晚期,成矿时间略晚于此。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河口林场花岗斑岩SiO_2含量较高,为61.21%~73.81%,K_2O含量较高,为3.74%~4.61%,Na_2O为0.06%~0.20%,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背景下。(La/Yb)N-Yb、K/Rb-Rb等微量元素比值图解显示矿体的形成与壳-幔岩浆的混合作用有关。中生代晚期(130~120 Ma)我国东部进入地壳伸展减薄的高峰期,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西向俯冲使区内岩石圈不断增厚发生拆沉,软流圈地幔直接加热下地壳使其部分熔融导致壳幔混合作用的发生,形成的岩浆携带大量成矿物质沿伸展作用形成的空间上侵,并于运移过程中不断萃取沿途围岩中的有用组分,随后就位于三叠纪地层内,岩浆演化晚期,Sn、W等金属元素随流体不断聚集在岩浆房顶部及构造薄弱处,随着温度、压力等物化条件的改变,最终沉淀于岩体与地层的内外接触带成矿。本次研究确定了该矿床为区内发现的首例斑岩型锡多金属矿,与东侧俄罗斯境内的锡霍特-阿林锡多金属成矿省具有良好的亲缘性,为该成矿省在我国境内的延伸部分,其发现为我国东北地区锡矿的探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0.
1988-2009年全球地面风速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来自ESE的1988-2009年高精度、高分辨率的CCMP风场资料,对全球0.25°×0.25°每个网格点上地面风速的逐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22 a期间,全球大部分区域的地面风速以显著性递增趋势为主导,递增趋势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的临海区域、格陵兰岛的临海区域;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减以及地面风速无明显变化趋势的区域主要散布于全球各地的一些零星区域,且不同地区地面风速的变化趋势由不同季节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