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16年在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用高纯锗γ能谱仪测量了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沉积物中40K、210Pb、226Ra、228Th、228Ra、238U和137Cs比活度分别为354±125、89.2±41.2、32.40±9.38、49.2±14.7、42.8±12.6、48.3±20.2和0.74±0.33 Bq/kg.白龙半岛邻近海域沉积物238U、232Th、226Ra含量水平与我国其他近岸海域的含量水平接近,40K、137Cs含量低于我国其他近岸海域的含量.由沉积物放射性核素活度计算的平均γ辐射吸收剂量(D)和平均年有效剂量当量(AEDE)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镭当量比活度(Raeq)远低于UNSCEAR建议的最低限值.  相似文献   
22.
运用气象信息综合处理分析平台(MICAPS) 对常规资料和日本传真图进行加工处理,采用VB编程,建立了焦作市冬半年综合预报业务系统。  相似文献   
23.
24.
焦作市太阳辐射资源分析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焦作市辖区7个县(市)1961-2010年的月日照百分率观测资料,以天文辐射为起始值,采用气候学计算方法获取辖区各站相应的太阳辐射资料.统计分析显示,全市近50 a的年均总辐射量在4625.026 ~5020.026MJ/m2,受所处太行山南麓的地形影响,区内太阳总辐射呈北低南高分布,与同纬度(30-40°N)内我国中东部地区太阳总辐射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相反.年内太阳辐射最少月出现在12月份(1月份次之),与天文辐射最少月相吻合;最多出现在5月份(6月份次之),较天文辐射最多的7月份提前2个月,这与该月日照时数≥6h天数的晴好天气比率最高相对应.按照太阳能资源评估国家标准(QX/T 89-2008)评估,辖区东南部属于资源很丰富区,北部和西部属于丰富区;辖区太阳能资源均属于稳定级别,但西北部山区稳定程度稍差.金市太阳辐射总量减少幅度明显大于全国平均减幅:20世纪60-70年代,全市平均年均辐射量超过5148.5 MJ/m2(达资源很丰富标准),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太阳辐射量锐减,进入21世纪以来减少趋势不明显,市区有回升的态势.另外,年太阳辐射总量年变化曲线围绕着趋势线表现出较明显的波动,且振荡频率在加大.  相似文献   
25.
陕西重力网监测范围由关中盆地扩大到覆盖了鄂尔多斯块体南缘、关中盆地、秦岭山地及陕南、关中主要活动断裂带,同时与豫西、晋南、宁夏区域重力网实现了联网,测网监测能力由原来只具备对网内5级地震的监测提升到具备对发生在网内6级地震的监测。基于3个绝对重力基准约束下的重力观测平差结果表明,测网单位权中误差为7.7×10^-8 m·s-2,平均点值中误差7.9×10^-8m·s-2,当以2.5倍中误差作为限差时,可以识别发生在监测区域内40×10^-8m·s-2左右的重力相对变化,为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南缘重力场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
27.
气候变化对西藏环境经济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地区4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指出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有升高趋势,降水有减少趋势。同时还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该地区农、牧业生产、水资源及环境的影响,探讨了为适应气候变化可采取的一些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28.
西风槽是诱发豫西北雷雨大风和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一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对2001-2015年6-9月受西风槽影响在豫西北发生的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分析发现,由于近地面暖湿空气势力和侵入冷空气的强弱不同,致使天气系统配置差异显著。根据不同天气系统配置,将由西风槽入侵引起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为斜压锋生类和低层暖平流强迫抬升类两种。斜压锋生类的显著特征是配合高空槽的移近,影响系统在700 h Pa上有明显的冷槽,在近地面层有明显的锋生和锋面移近,锋面逼近使抬升运动增强是强对流天气启动的重要因素;低层暖平流强迫类的影响系统在700 h Pa上有位势高度槽而无冷槽,槽的南段紧贴或者落后于500 h Pa槽线,呈前倾结构,强的热力不稳定和深层垂直风切变所形成的动力不稳定是引发这类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因素,地面辐合线、干线触发了强对流天气。二者在物理量场分布上也有着显著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两类强对流天气均有较强的位势不稳定且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两类强对流过程的0℃层均接近或超过5km。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斜压锋生类中低层湿度更大,湿层更厚。2)低层暖平流强迫类850-500 h Pa的温差均值为27. 7℃,大于斜压锋生类的温差。3)斜压锋生类K指数均值达39. 6℃,低层暖平流强迫类K指数均值为28. 7℃,二者差值高达10. 9℃,而其抬升凝结高度却明显偏低。4)斜压锋生类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较大,而低层暖平流强迫类的对流层高层与近地面间的垂直风切变较大。  相似文献   
29.
以国家工信部公布的四批共164个国家工业遗产为对象,运用核密度、集中趋势演变等方法,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呈现东南多、西北少,并在空间上形成了“三核两副,片状分布”的格局;2)从遗产类型看,轻工业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沿海区域,重工业较轻工业分布分散;3)工业遗产在省域范围内存在较为明显的三类区:Ⅰ类区在中国东北及东南沿海等“一线地区”,Ⅱ类区为中国西北部的“三线地区”,其他为Ⅲ类区;4)从时间演化看,工业遗产空间分布中心有4次明显转折;5)中国古代工业大多受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近现代工业虽受上述因素影响,但更多受民族主义驱动、洋务运动、“三线建设”等历史及政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广东省遥测站资料及MICAPS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一次春季冷空气伴随的海上大风天气过程分析,研究了冷空气过程中地面变压和低层温度平流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地面风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本次海上大风天气过程具有春季强风的2个明显特点:1、“风头(起风时)大、风尾(结束时)小”;2、起风突然、阵风大.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比白天大.影响系统主要是:200 hPa西风槽、500 hPa南支西风槽、850 hPa切变线、地面冷空气和冷锋系统.温度平流通过变压场作用于地面风场,冷空气伴随的冷平流增强了地面变压场以及变压梯度,进而等压线密集,地面风速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