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鄂尔多斯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克拉通盆地,深部流体一直被认为是禁区。通过构造学、火成岩岩石学、矿物学、同位素以及热史分析等方法,首次系统证实了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发生过强烈的深部流体活动,并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和对奥陶系天然气形成的热演化作用。在中生代晚期,祁连构造域的挤压作用导致盆地西缘发生强烈逆冲推覆、断裂活动及三次大规模的深部流体上涌。这些流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主要沿J/T、O/C不整合面运移至盆地中部。流体携带了大量深部热能,使奥陶系上部古地温升高约50℃,并将其中的碳酸盐岩生烃速度提高了至少32倍。最终,深部流体一方面导致奥陶系生烃量显著增加,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天然气的散失,有助于其聚集成藏。深部流体使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奥陶系天然气成因复杂化,另外它对深入探索铀和其它金属矿床的形成及盆地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利用GPS技术反演海潮负荷信息,相比传统重力及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有着全球覆盖、测站数多、全天候、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为海潮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也对海潮负荷效应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利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反演海潮负荷位移,同时构建了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模型。利用香港连续运行参考站8 a的GPS观测数据,精密测定了11个测站的三维海潮负荷位移参数,与高精度海潮模型提供的海潮负荷位移参数进行比较,发现除K2、K1潮波外,其他潮波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2 mm。与已有的动态PPP及静态PPP结果对比发现,采用改进的重叠时段动态PPP算法可有效改善K1潮波的反演精度;该方法反演的海潮负荷位移精度可达到静态PPP反演海潮负荷位移的精度,且对于K1潮波,在东西方向,动态PPP算法的反演精度较静态PPP略有改善。利用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法可有效建立中国香港地区GPS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模型,可有效弥补沿海地区因验潮站稀少而导致的海潮模型适应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3.
含油气盆地内可以存在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相应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也不尽相同。驱动机制转换是油气穿越不同成藏动力系统发生运移的动力学纽带,也是进行系统与系统间能量传递和油气运移规律的研究。基于地层流体压力、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显示和钻测井等资料,经过对济阳坳陷牛庄洼陷及其南缘地区古近系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分析,发现在异常流体压力系统边缘存在着油气运移由超压驱动向浮力驱动的转换过程。在驱动机制转换过程中,烃类物质首先从超压驱动的油、气和水混相流体中分离,在油源断层附近的输导层内经历了短暂停留和聚集后,然后在自身浮力驱动下发生继续运移,相应烃类物质经历的地质色层效应增强。对成藏动力系统间油气驱动机制转换的研究将加深油气运移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认识,从而更加精细追踪油气运移路径。另外,驱动机制转换过程揭示出在成藏动力系统边缘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4.
鄂尔多斯西缘二叠系为前前陆盆地层系,砂岩成岩作用仍受前陆盆地构造的影响,不同构造分区砂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别。研究发现,西缘逆冲带砂体经历了浅埋藏弱压实和溶蚀作用,储集物性最优;斜坡带砂岩储层不仅残留少量粒间孔隙,而且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对储集空间的改善十分明显;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充填作用严重损害前渊带砂岩原生孔隙,但后期的凝灰质溶蚀蚀变作用对储层性能有一定的改善,仍不失为天然气的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25.
通过皖南地区岩石密度资料点与面、纵与横结合统计研究,阐明皖南地区岩石密度基本特征──三大类岩石密度区域背景、影响因素,区域岩石密度纵、横向分布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6.
27.
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泥炭沼泽环境下发育的富含火山尘填隙物砂岩是煤成气的主要储集层。研究表明,该类砂岩的原杂基主要由同沉积期初步水化作用的火山尘构成;在煤系地层水环境下,火山尘经过初步水化作用后并不能形成沸石族矿物,主要形成了铝硅酸盐和硅酸盐的微细混合物;在埋藏过程中,砂岩火山尘填隙物的水岩反应受到煤系地层水介质性质及其活动性影响,主要发生脱水收缩作用、溶解作用、蚀变作用、碳酸盐交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火山尘填隙物的成岩作用在局部范围内可改善天然气储层,但也增强了储层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28.
针对海外某区块三个已发现油藏无论是储层砂体规模还是储层物性均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的地质特点,以该区块A油藏为例,详细阐述了定量评价静态地质模型不确定性的技术流程和研究方法,包括关键不确定性变量分析、实验设计、储量风险评价以及模型优选,为类似油气田静态模型不确定性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9.
2019年7月9日,受强降雨影响,牡丹江市青梅山东坡发生一中型牵引式山体滑坡,总体积约30.43×104 m3,滑动距离约为20 m,滑坡前缘已延伸至鹤大高速公路边沟,鹤大高速公路长约400 m的路段受到威胁,潜在经济损失巨大.利用遥感、物探、无人机航测等手段研究青梅东山滑坡形态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青梅东山滑坡为牵引式中层滑坡体,呈塔式扇形外貌,由于地层岩性特征加之人工修路、开挖坡脚等诸多原因,致使坡体稳定性失衡,从而发生滑坡.  相似文献   
30.
通过岩石成分、矿物组分、重矿物组合特征将南堡凹陷物源体系在平面上划分为5个:西南部物源体系、正南部物源体系、西北部物源体系、东北部物源体系、东部物源体系。不同物源体系孔隙度与渗透率分布规律的对比表明,储层物性最好的是来自西南部物源体系的储层,以中高孔中高渗为主,平均孔隙度为19.26%,平均渗透率为205.75×10-3μm2,其次是来自正南部物源体系的储层,以中低孔中高渗为主,平均孔隙度为13.59%,平均渗透率为123.44×10-3μm2。根据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分析出研究区储层成岩作用演化序列,并将南堡凹陷成岩体系分为6类,其中正南部物源体系下的沙一段与西南部物源体系下的东三段到沙三段成岩体系物性最好;成岩体系的形成与物源有关,分选好、杂基含量少的物源体系抗压能力强,压实作用相对较弱,有利于孔隙保存,并使溶蚀作用增强,物性得以改善,成岩后期也能形成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