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6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在船载地磁三分量测量结果中存在脉冲和高频随机噪声干扰,会影响船磁校正精度。基于实测船载地磁三分量的总场数据构建了一种基于形态学 HHT算法的信号分析和预处理方法,用形态学滤波方法去除脉冲噪声,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 HHT)识别高频噪声分量,并通过自相关函数验证6阶以上的高阶分量包含有效地磁信号,截止频率在0.010~0.500 Hz之间。采用巴特沃斯滤波器(Butterworth filter)对该频率内含噪声地磁总场进行低通滤波处理,并与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滤波结果进行对比,计算2种滤波处理方法的均方根误差(RMSE),形态学-HHT方法的RMSE仅为194 nT,而FFT方法的约为600 nT,表明形态学-HHT的滤波效果优于FFT,可有效压制船载地磁三分量中的随机噪声干扰。  相似文献   
42.
西南印度洋中脊超慢速扩张的构造和岩浆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南印度洋中脊是当前研究超慢速扩张中脊岩石圈增生模式和热液硫化物矿产资源的热点区域.本研究从西南印度洋中脊的扩张速率变化与全球地质历史事件的关系、岩浆活动强度及其不同尺度上的运移规律、热点-中脊交互作用的地质现象和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有关西南印度洋中脊的最新认识.针对以上内容,提出了进一步工作建议,如调查航次的区域与方法、岩浆-构造活动与岩石圈状态的相互关系以及热点-中脊交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43.
西太平洋卫星测高重力场与地球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卫星测高数据的综合处理,获得西太平洋卫星测高重力场,进行不同尺度、深度构造动力信息的分离,探讨诸边缘海盆的地球动力学问题。测高大地水准面反映了研究区板块相互作用的特点,其高频成分可以刻画各海盆的构造特征。测高空间重力异常也可刻画陆架构造及盆地分布,由其推算出的海底地形含有大量的海底构造信息。各边缘海盆的莫霍面埋深具有往南变浅的趋势,与菲律宾海各海盆的莫同埋深大致相当,说明岛弧两侧的构造力强度基本相似。大尺度地幔流应力场总体上反映了欧亚板块向东南蠕散和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扩张的特点;日本海北侧和南海巽他陆架的中尺度上地幔对流与地幔柱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西北菲律宾海的上地幔对流强化了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岛弧的活动强度;上尺度地幔流主要限于软流圈层内部,在各海盆分散,而在冲绳 海槽和马里亚纳海槽则会聚,可与均衡重力异常比。还讨论了大、中、小地幔流体系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籍以阐明海盆及槽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44.
南海北部磁异常特征及对前新生代构造的指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前新生代构造,利用新近的船载磁力测量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变纬度化极,并反演计算视磁化强度和磁源重力异常,以及对三条OBS剖面进行重磁拟合.结果认为东沙隆起高磁异常带是浙闽沿海火山岩带向西的延续,其间被NW向古老的转换边界断裂F10错断;NE向的F2断裂是高磁异常带的南界,并限制了底侵活动的北界;F3断裂在...  相似文献   
45.
北黄海盆地新近纪以来断裂特征及对古近纪断裂的继承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增加对北黄海新近纪以来地质和构造特征的了解,利用新近获得的覆盖大部分北黄海海域的地震资料以及船测重力资料,识别出北黄海海域新近纪以来的主要断层,发现它们主要为正断层.绝大部分主要断层在剖面上显示出"半地堑"边界断层的特点,在隆起带上也发育新近纪-第四纪断层,对应了重力异常条带的边界;此外,也有一些断层显示出明显的走滑特点,如北黄海西缘断裂.对比古近纪断裂图,发现在盆地内,这些新近纪断层是古近纪断层的继承,但因隆起带上缺少古近纪断层资料目前还未能判断继承性.  相似文献   
46.
重构南极区域的古水深和历史地质格局,首先需要对研究区域进行板块重构,即在特定的时间点将洋壳和陆壳恢复到他们原来的地理位置上。本文采用Greiner阐述的欧拉旋转法进行板块重构。欧拉极参数主要参考Muller等基于大西洋-印度洋热点参考系的有限欧拉极,并将部分参数进行了必要的转换和统一。对于指定的重构年代,地壳年龄比重建年代年轻的区域需被移除。本文借助于Matlab等编程工具,恢复了南极及周边区域自130 Ma以来15个特定时间段的位置。综合多种数据,将现代水深根据热驱动地壳沉降、沉积作用和均衡作用的影响进行调整,对30°S以南区域的古水深进行重构,绘制了研究区域不同年代的古水深图,分析了南大洋自130 Ma以来的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7.
The measurement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WV) content and variability is important for meteorological and climatological research. A technique for the remote sensing of atmospheric WV content using ground-base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has become available, which can routinely achieve accuracies for integrated WV content of 1–2 kg/m2. Some experimental work has shown that the accuracy of WV measurements from a moving platform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static) land-based receivers. Extending this technique in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on a moving platform would be greatly beneficial for many aspects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uch as the calibration of satellite data, investigation of the air-sea interface, as well as forecasting and climatological studies. In this study, kinematic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has been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WV in the Arctic Ocean(80°–87°N) and annual variations are obtained for 2008 and 2012 that are identical to those related to the enhanced greenhouse effect.  相似文献   
48.
海底地形成图子系统MBMap的设计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论述了基于GIS图层面向对象的海底地形成图子系统MBMap的设计思想和主要特点。该系统以处理矢量数据为主,但同时顾及到栅格数据。该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基于海底数字地面模型进行自动化成图,不仅能够以变间距来绘制等值线,而且基于图形的内外边界建立等值树,从而实现等值线的快速矢量充填,另外,还基于OpenGL技术实现三维仿真图的绘制。系统不但提供了常规的GIS编辑制图功能,还提供了人机交互矢量化功能。该系统还可直接基于电子地图进行GPS导航定位。该系统的成功设计和实现,可望为开展“数字海洋”的研究提供原型。  相似文献   
49.
使用BEDMAP2关于南极大陆及周围海域和JGP95E关于全球表面高程、冰厚和冰下及水深地形数据,采用球坐标系下的扇形球壳块重力效应公式,在极方位投影直角坐标网格节点上计算了南极大陆及周围海域的近区及远区的地形和艾黎均衡重力效应。南极大陆冰盖带来可观的正重力效应,南大洋负重力效应又影响到了南极内陆,全球地形/均衡重力效应与局部地形高低有关联性,而低负值区主要分布在环南极的陆坡。获得的约1n mile间距的地形和艾黎均衡重力效应网格数据可用于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的重力改正,提供准确、一致的布格重力异常和艾黎均衡重力异常。  相似文献   
50.
断裂和岩浆活动影响着海山的形成及其基岩的分布类型。在总结中、西太平洋海山区的海山与构造分布特征、白垩纪大规模岩浆喷发事件、海山形成年代分布、海山与海底高原的岩性分布和GEOROC数据库样品的年代时序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和白垩纪岩浆活动的特点及其对中、西太平洋海山区海山形成的影响作用。研究认为:中、西太平洋海山区的洋壳在海山形成前受断裂带改造;受白垩纪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影响,中、西太平洋海山区的海山约在87~89 Ma和120~123 Ma出现两个生长高峰期,并且在岩性上表现出与同期生成的海底高原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