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11.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1亚油层组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的关系,通过岩心相、测井相及物性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盆内合水地区长81亚油层组进行分析。认为:(1)长81亚油层组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4种沉积微相。多期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是控制砂体发育的主要微相类型,根据砂地比又可分为河道核部、河道中部及河道侧翼;(2)长812小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频率较高、沉积期次较多、连通性较强,其次为长8812小层与长813小层;(3)由沉积微相决定的岩石结构成熟度控制了储层的初始孔隙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储层现今孔隙度。水下分流河道核部储层物性最好,是有利微相类型。研究区长812小层有利微相发育规模最大,为后期勘探开发首要目的层位。  相似文献   
112.
西伯利亚高压特征指数及其变率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使用1948-2005年的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根据海平面气压场的演变特征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面积、中心强度、中心经度和中心纬度4个特征指数,通过分析西伯利亚高压的特征指数,揭示了西伯利亚高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48-2005年,西伯利亚高压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在年代际尺度上,西伯利亚高压表现出随时间变化先减弱、缩小,后又振荡增强、加大的趋势.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变化趋势是先西撤、后东进,1999年后又西撤.另外,西伯利亚高压是随时间向南推进的.西伯利亚高压各指数异常变率存在不同的变化周期.西伯利亚高压面积和中心强度距平指数存在周期为24 a和14 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和周期分别为8 a左右和4~6 a的年际振荡;中心经度和纬度距平指数都存在周期为准30 a及12~14 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同时还存在周期为8 a和3~6 a的显著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113.
华北克拉通泊松比与地壳厚度的关系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嵇少丞  王茜  杨文采 《地质学报》2009,83(3):324-330
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岩石圈减薄已成为我国乃至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作者对许卫卫和郑天愉(2005)采用接收函数方法测量渤海湾西北盆岭地区58个宽频地震台站下面地壳厚度和地壳泊松比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在冀东北、辽西以及石家庄附近的南太行山地区地壳泊松比随地壳厚度增加呈非线性骤然陡降,说明在这些地区中新生代地壳减薄作用主要集中于长英质的中上地壳。在保定—大同和官厅水库—张家口—张北地区,地壳泊松比随地壳厚度增加作缓慢地线性减小,说明由玄武岩浆底侵作用造成的地壳泊松比增加抵消了一部分由长英质中上地壳减薄造成的泊松比减小。所以,在中新生代华北克拉通地壳减薄过程中,上地幔部分熔融及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主要集中在保定—大同和官厅水库—张家口—张北等冀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114.
采用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700 hPa热带流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对2006年1~3月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得到2006年云南出现冬春连旱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为西风带强劲,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高度场偏低,中低纬地区高度场偏高,使得冷空气和暖湿气流难以交绥,致使云南缺乏降水条件,长时间持续干旱少雨天气。对红河州的地貌和土壤进行分析,发现海拔高差悬殊,土壤保水性能差,是红河州中北部地区旱情更为严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5.
本文在“3S”技术基础上,利用江汉平原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三个时期的卫星遥感影像,先对90年代的影像进行了解译,再用图层套合的方法,解译出80年代和2000年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情况,并对江汉平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6.
地震应急信息是政府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云南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为主的政府部门对地震应急信息需求开展问卷调查,结合云南历史震害经验和应急救援经验,采用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分析政府部门对地震应急信息产品的需求情况及差异,提出地震应急信息差异化服务建议。  相似文献   
117.
古建筑高精度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基于分层三角网的在及物体之间遮挡关系,同时引入相对控制条件,使用纹理贴面技术制作高精度正射影像的方法和实现技术。在VirtuoZo数字摄影测量软件中据此开发了相应软件模块,从而实现了香港志莲净苑大雄殿正立面影像图的制作。  相似文献   
118.
四川牟尼沟珍珠泉和翡翠泉的同位素组成及氘过量参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基于四川牟尼沟珍珠泉和翡翠泉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氘过量参数及氚含量资料 ,详细分析和讨论了两泉地下含水层水的补给源、补给高度、水的运移途径和滞留时间及它们之间的水力联系。  相似文献   
119.
合水地区长6油层组深水重力流沉积厚层砂体发育,但砂体较为致密,石油多赋存于其中某一段,连片性差。为更好预测优势砂体分布,基于野外剖面、测井解释成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物性等资料,结合前人对湖盆演化、物源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同成因、单砂体在空间上的叠置关系,将长6段骨架砂体组合类型划分为连续叠加型、间隔叠加型、侧向尖灭型、砂泥互层型四类。并在此基础上,定量表征了长6段四类复合砂体的结构特征,确定了优势砂体组合类型,探讨了优势砂体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连续叠加型砂体以砂质碎屑流为主,单砂体平均厚度为8.20 m,以砂体内夹层为主,砂体连通性好,多发育在湖底扇内扇;间隔叠加型砂体以砂质碎屑流为主,浊流次之,单砂体平均厚度为4.10 m,隔夹层均有发育,砂体连通性由隔夹层厚度决定,多发育在湖底扇内扇、中扇;侧向尖灭型砂体以浊流为主,滑塌岩次之,单砂体平均厚度为1.10 m,以砂体间隔层为主,砂体不连通或连而不通,多发育在湖底扇中扇、外扇;砂泥互层型砂体以浊流为主,单砂体平均厚度为0.38 m,以砂体间隔层为主,砂体不连通,多发育在湖底扇外扇。2)从连续叠加型到砂泥互层型,砂体发育规模减小,非均质性增强,物性变差,含油性降低。最终,确定了研究区连续叠加型与间隔叠加型为优势砂体的组合类型。在平面上,大规模优势砂体以片状、条带状在研究区东北部沿东北-西南向展布,而在西南部基本不发育。  相似文献   
120.
对奔都-汤满地区16个元素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贫乏元素有Sn、Bi、Mo、W;正常元素有Pb、Ag、Hg、Au;富集元素有Zn、Cr、Sb、As;强富集的元素有Cu、Ni、Co、Cd。通过各元素时空分布研究,对主要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推断解释,指出区内蛇绿混杂岩带、冈达概组二段是寻找Cu、Pb、Zn、Au、Ag等多金属矿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