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7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251篇
测绘学   192篇
大气科学   220篇
地球物理   162篇
地质学   754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一种改进的数值预报降水偏差订正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传统的消除偏差法进行改进,形成分等级消除偏差法,并使用混合训练期和60 d滑动训练期方案分别对2012年6—8月ECMW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 模式夏季1~5 d的降水预报进行订正试验。为了尽可能符合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具有移动性及多种时间尺度变化的特点,混合训练期以预报期前30 d与预报期前一年同日的前后各15 d组成。结果表明:在使用分等级消除偏差法的基础上,相比ECMWF模式降水预报,两种训练期方案的订正结果几乎对各个阈值的ETS评分均有一定提高,特别是对25 mm以上降水预报评分的提高幅度,混合训练期方案的订正结果明显高于60 d滑动训练期方案;在区域性强降水预报的订正中,混合训练期方案优势更为明显。另外,通过分析两种训练期方案的预报偏差发现,分等级订正是此次消除偏差订正试验中提高强降水预报评分的关键,选择合适的训练期可以增加评分提高的幅度。由于上述试验使用的ECMWF模式预报和站点实况均是业务上常用数据,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的业务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2.
通过对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2007年5月20日晚雷击事故的调查,计算分析雷击可能性,得出此次雷击主要原因,给出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屏蔽线路应该使屏蔽线金属外皮接地,在电源和信号线上加装防浪涌保护器,使所有控制系统的仪表设备置于较安全电磁环境中。对于室外的仪器仪表等控制器件应接地的部分必须接地。鉴于该单位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建议使用地面大气电场仪。  相似文献   
123.
海拉尔盆地火山碎屑岩的成岩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来自海拉尔盆地40口井的白垩系火山碎屑岩样品显微镜观察与分析显示,火山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具有特殊性,表现在熔结作用、脱玻化与重结晶作用、粘土矿物形成与转变和交代作用等方面。熔结作用可以区分出熔浆/熔岩熔结、浆屑熔结和热灰熔结三种类型。脱玻化与重结晶作用常常是交织在一起,流纹质玻璃物质经脱玻化,并进一步重结晶,常具有特殊的结构,呈现一种复杂的硅质胶结样式。粘土矿物形成与转变在成岩作用早期就开始了,如蒙脱石化。一些特征性矿物如浊沸石、绿泥石的出现也不代表变质作用的开始,而是特定成岩环境的产物。碳酸盐的交代-胶结和溶解在火山碎屑岩中普遍发育,使得原岩面貌发生了严重的改变。成岩作用的特征揭示海拉尔盆地火山碎屑岩的成分和结构演变,这在测井岩性解释和孔隙度预测上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动态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考虑经济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目标,以区域水资源支撑能力的限制和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依存关系等为约束,建立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质量改善三者相协调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动态识别模型;将该模型用于滇池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动态识别研究,得出流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对该方案进行分析,得出滇池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间的协调性及其随时间的动态演变特性.  相似文献   
125.
西南大旱百年不遇,山东找水专家组紧急驰援云南抗旱。通过对云南抗旱找水成功定井实例的分析,总结了高原岩溶水和"红层"基岩裂隙水的找水勘察工作,并联系云南、四川、山东等贫水区找水定井实践,阐述了贫水区找水定井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6.
粤西高明地区晚三叠世小坪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粤西高明地区晚三叠世小坪组凤岗段采集新鲜炭质泥岩样品8块,用X-荧光和ICP-MS测定全岩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用镁铝比值m(m=100×MgO/Al2O3)、Ca/Mg、B/Ga和Rb/K值研究本区古盐度变化,结果显示小坪组凤岗段为咸水浅海相沉积,古盐度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过程,于中上部古盐度达到最高,至顶部古盐度又降至最低。P元素和Sr/Cu值所指示的古气候变化趋势显示,凤岗段时期本区主要为温湿气候,中晚期出现干热气候。La-Th-Sc、Th-Co-Zr/10判别图解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研究区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的坳陷盆地。本区泥岩∑REE高(214.15~455.85)、富轻稀土(LREE/HREE=7.51~12.02)、Eu负异常(δEu=0.47~0.60),暗示源区以花岗岩为主,亦有玄武岩和沉积岩。  相似文献   
127.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致使祁连山地区遭受了强烈的构造隆升,造就了祁连山地区复杂的构造格局和急剧变化的构造地貌,其典型水系流域地貌特征揭示了该地区的新构造活动和地貌演化过程。庄浪河流域位于祁连山东段,作为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前缘地区,庄浪河流域的地貌参数对构造活动非常敏感,提取庄浪河流域的地貌信息,有助于揭示祁连山东段庄浪河流域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及系统探讨该区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构造意义。庄浪河流域内及边缘发育有庄浪河断裂、天祝盆地南缘断裂、疙瘩沟隐伏断裂以及金强河-毛毛山-老虎山断裂。晚新生代以来,这些断裂仍在活动,并且控制着流域内的构造变形、山体隆升和河流水系地貌发育。本研究采用ALOS DEM 12.5 m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高程条带剖面、河流坡降指标体系(K,SL,SL/K)和Hack剖面、面积-高程积分值(HI)和积分曲线(HC)等方法,对庄浪河流域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庄浪河地区地形起伏由北西向南东递减,构造活动存在东西分异的规律;庄浪河流域内部K值、SL、SL/K、HI值西侧高于东侧,Hack剖面西侧相比东侧上凸更明显;H...  相似文献   
128.
土壤盐渍化是威胁干旱区土地的重要环境问题。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壤盐渍化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土壤盐度水平与空间分布,有利于掌握土壤盐渍化现状,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现有研究多在田间尺度,随着土壤环境问题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区域斑块信息的提取已无法满足宏观地模拟和展示整体土壤环境的空间分布。以阿拉善地区为例,结合遥感光谱指数与实测土壤盐分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构建区域尺度范围的土壤盐渍化反演模型,实现大面积地区土壤盐度的精准模拟和定量监测。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验证精度达到0.8788,达到极显著水平,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以较准确地模拟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状况。受地形、气候、景观类型、农业活动以及土地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阿拉善地区约20%的区域土壤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其中黑河下游河岸带、雅布赖山西侧及贺兰山西侧冲积扇土壤盐渍化程度最为严重。本研究可为大面积区域土壤盐分状况的快速监测及遥感定量反演提供可行的方法,同时为该区域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的治理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9.
不同的自然、历史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使得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各不相同。借助旅游经济模型讨论了区域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旅游经济联系隶属度。研究表明,新疆各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很不均衡,乌鲁木齐和昌吉地区构成强联系区,其它地区和城市构成一般联系区;强联系区的容量维和信息维均小于一般联系区,表明旅游景区数量在各地区间的分布变差相对较小,景区分布相对较均衡;一般关联区旅游景区系统的容量维和信息维数值偏大,说明旅游景区数量在各地区间的分布变差相对较大,呈高度集中式分布。  相似文献   
130.
利用1958~1997年NCEP/NCAR一日四次的风场再分析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季节平均西风角动量(即u角动量)经向、垂直输送通量及其三个分量(平均经圈环流、定常波、瞬变涡输送通量)的气候特征,特别是讨论了12~2月、6~8月它们与东、西风带、副热带西风急流、极夜急流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包含纬度因子的角动量通量与动量通量在高纬地区存在显著差别,高纬对流层上部的强动量输送中心在角动量通量中不明显。而u角动量强经向输送主要在中低纬对流层顶附近和冬半球高纬平流层顶附近,副热带西风急流和极夜西风急流均位于u角动量强向极输送中心及其高纬一侧的辐合区中。(2)发现三个输送分量对急流维持的作用随纬度、季节不同。北半球冬季(夏季)的副热带西风急流主要由平均经圈环流(强度相当的定常波和瞬变涡)强经向输送及辐合维持;南半球西风急流全年均由平均经圈环流和瞬变涡旋输送及辐合维持;冬半球中平流层极夜急流主要由定常波、瞬变涡旋输送及其辐合共同维持。(3)热带东风区是牵连角动量(即Ω角动量)的高值区,它主要由平均经圈环流向对流层上部输送;冬半球副热带及中纬西风区存在u角动量垂直输送的切变区,它主要由平均经圈环流和瞬变涡旋完成;热带对流层顶附近有u角动量的定常波弱向下输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