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28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167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61.
从灾害学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相应的地震灾害经济易损性的评估模型,构造了易损性因素指标集及评语集,并对甘肃省13个地级市进行地震经济易损性风险评估,最终获取经济易损性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易损性最高的地区为兰州市、金昌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易损性最低的地区为平凉市、酒泉市、定西市和甘南州;其他地区介于两者之间.由于评估指标对评估目标的影响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评估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462.
通过对龙羊峡和刘家峡两水库区附近的前兆台站记录到的近几年已发生大地震的明显前兆异常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地震观测点附近存在水库或天然湖泊时其前兆现象更加突出.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可能机理,指出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坝区附近及大区域的地震短临预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63.
安宁  朱竑 《地理学报》2013,68(12):1702-1713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体如何反映人地关系逐渐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热门话题。1970 年代以来,以Said 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开启了“想象地理”的大门,将后殖民主义研究与地缘政治等地理话题结合起来。本研究援引“东方主义”理论,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剖析美国《时代》杂志对中国地方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探讨西方是如何通过其话语体系想象和重塑东方世界的。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① 《时代》杂志作为全球地方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建构了中国的国家身份,生产了中国的消极地方知识,并通过读者阅读的过程将其传播;② 在中美既有的二元差异基础之上,《时代》杂志话语权力建构了一种东、西方二元对立的话语策略,将中国与美国分别表述成为落后与先进的形象,并为其政治意图服务;③ 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东方”文本被西方的话语霸权想象、解构和重构。研究弥补了Said 东方学研究在地理学上的缺陷,从想象地理的角度为国家形象的研究注入新的元素,并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以及更加清楚地认识中美关系等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64.
用"静中动判据"和"周期性"方法回顾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的中期预测,并用异年倍九律(异年倍九法)对鲁甸地震的发震日期进行了回顾性反思。  相似文献   
465.
466.
1556年华县地震历史记载是中国历史记载最为丰富的地震之一,本文从这些历史地震记载中提取研究了对地震科学的价值,包括:(1)从“地旋运”记载启迪在大震前人感地旋可作为临震预警的指标;(2)从历史地震记载中综合得出大震前地震动由小到大的时间;(3)大震前旱震关系的中期前兆;(4)大震前汾河地堑中的中强地震活跃;(5)渭河盆地地震发生时间的600年周期;(6)历史地震发生时间的“三性法”分布指征;(7)华县大地震指征的烈度区划观点的验证,华县大地震揭示的烈度不对称性等。以及对秦可大《地震记》的科学意义及历史地位做了肯定性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467.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科学与历史问题。否定其最大的理由在于因历史记载产生的矛盾。依《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建造候风地动仪,而其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过一次地震,即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甘肃陇西地震。一般认为候风地动仪记到的是此次地震。矛盾之处在于对公元138年甘肃陇西地震的历史记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后汉书·五行志》 记载当时京师“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即在陇西地震的同时,京师也发生了破坏性的地震;而《后汉书·张衡传》却说“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记载的是在陇西地震发生时京师并无任何有感地震发生。由此,有人认为,在公元138年候风地动仪记录地震的同时京师就已经发生强烈有感地震了。人都有感,地震动仪记到也就不足为奇了。更进一步,由于历史记载出现矛盾,地动仪无出土实物,发明后很快遗失,因而就认为候风地动仪历史上并非真实存在,其存在性值得怀疑。本文针对这个记载矛盾做出另外一个解释,论证在东汉时有两个京师,一是长安,一是洛阳,京师震指的是长安,而候风地动仪放在河南洛阳。从而对历史记载中的矛盾有所解释,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候风地动仪存在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68.
正地震迁移早已被地震界所关注和研究,而陆上丝绸之路正是当前全球政治与经济关注的热点区域。在陆上丝绸之路,大地震发生的一个奇特特点是地震迁移是从地势高的地震区向地势低的地区进行的。我国西部地区的地震迁移多是由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迁移。而在国外,如土耳其北部沿安纳托利亚断层上的地震迁移也是如此,始发震为1939年12月16日的埃津兼8级大震(图1)。图2为该地区17世纪的一次大震迁移,图中的长条形椭圆为大震的极震  相似文献   
469.
从震源模式讨论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回顾性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地震的成因与预测是很复杂的,很难用一个模式把它们全面概括起来,所以文中用4个模式来描述。这4个模式分别是叠加模式、组合模式、立交模式和调制模式。它们在震源孕育和发震过程中各有各的功能。叠加模式是讨论孕震力源问题的,组合模式是讨论震源结构问题的,立交模式是讨论孕震断层面上的凹凸齿合是如何形成的问题的,调制模式是讨论临发震前震源处的不稳定与外因的关系问题的。文中用以上4个模式讨论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回顾性预测  相似文献   
470.
现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是由考纳尔(C. A. Cornell,1968)和洪华生(A. Der. Kiureghian and H-S Ang,1977)创立了基本思路的[1] [2],它被应用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