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218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511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18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采石业对国民经济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和人居安全带来了隐患。目前,石矿区生态修复成为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前提是识别采石场且确定石矿区边界。高分遥感对地观测和深度学习技术为高精度识别采石场并确定矿区边界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基于残差网络,设计了注意力金字塔结构和细节增强模块,以少量参数和极低计算复杂度为代价,从无人机高分遥感图像中有效识别石矿区。试验采用福建省南安市高分遥感图像和人工实地考察获取的石矿区边界真值作为数据源,构建用于卷积神经网络训练的数据集,并对算法精度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速度快、精度高,可为石矿区生态修复提供可靠的支撑材料。  相似文献   
942.
HIS变换和提升小波变换相结合的影像融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提升小波变换的原理,提出HIS变换和提升小波变换相结合的影像融合模型,融合同时相ETM+多光谱波段影像和全色波段影像,结合主观目视和客观指标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静态小波变换和提升小波变换方法融合效果都优于常用的HIS,PCA和Brovey方法.且提升小波变换比静态小波变换方法的融合效果更好,提高影像空间分辨率的同时,能更好地保持影像光谱信息,并大大提高了影像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943.
探究引起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发病死亡的原因及其病原菌的药敏特性,为生产中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年从天津市某养殖场患病半滑舌鳎中分离得到3株优势菌,回归感染实验证实菌株PSC0601对半滑舌鳎具有致病性。通过肉眼观察可见半滑舌鳎腹腔严重肿胀,腹部两侧肌肉出血,解剖后可见半滑舌鳎肠道、肝脏等组织器官亦有大量出血。经API鉴定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该菌在绵羊血平板上呈现β型溶血,人工回归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半滑舌鳎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5×10~(4 )CFU/g。对48种抗菌药物的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菌株PSC0601对氟苯尼考、氯霉素、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壮观霉素、头孢哌酮等20种药物具有较高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对半滑舌鳎具有较强致病性,可导致肝脏、肠道等器官发生出血性坏死,引发鱼类死亡。本文通过对该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以期对鱼类养殖过程中由该菌引起的爆发性疾病提供药物防治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4.
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GIS的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实现了矿产资源信息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统一管理,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决策支持。本文介绍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包含的工作模块、各个模块的功能结构以及采用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945.
龙门山断层地震周期及其动力学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断层面上引入速率-状态相依摩擦本构关系、考虑铲形逆冲断层几何结构特征、断层下盘和上盘中下地壳及上地幔为黏弹性介质、上盘上地壳为弹塑性介质,本文用二维有限元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龙门山断层上大震准周期复发行为、分析了断层上地震孕育位置、地震周期不同阶段的应力/应变场演化特征.不同于近垂直走滑断层上的地震周期行为,大陆铲形逆冲断层上的构造应力的积累和释放过程更复杂、有其独特性.我们得到如下认识:(1)铲形逆冲断层上的地震复发是准周期行为.(2)龙门山断层最大库仑应力位于断层17~20 km深处,应力长期积累和同震释放都在此深度最大,说明地震会在此处孕育、发动.(3)在断层破裂的深部和浅部,同震滑动大小和构造应力释放大小并非同步,而是差异悬殊.(4)地震仅部分释放区域积累的应变能,断层上盘上地壳顶部和底部的褶皱、破裂等永久变形形式也是释放应变能的重要形式.(5)应变能密度增量的演化图像分为:震间、同震、震后期,清晰反应了龙门山断层附近的地震动力学过程.(6)地震发生除释放能量外,同时也对近断层的中地壳和断层底部有很大的应变能加载;这些加载,在震后期可能通过震后滑移、余震或中下地壳乃至上地幔的驰豫形变用几十年时间释放.以上对大陆内铲形逆冲断层上变形特征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其地震周期行为中评估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46.
企业所有制结构与中国区域产业演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贺灿飞 《地理研究》2021,40(5):1295-1319
以技术关联性与技术复杂性为标准划分出四类区域产业演化路径,利用2000-201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集成新产业识别方法,考察了中国不同地区产业演化路径的差异性并分析了企业所有制对区域产业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区域产业演化具有路径依赖性.2000-2016年,路径依赖型新产业占新产业总数的70%左右,路...  相似文献   
947.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沉积岩的早新生代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洋俯冲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岩浆弧东部出露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研究大陆地壳组成、生长和再造的理想窗口。本文选择早新生代的变质沉积岩——石榴子石矽线石云母片岩和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榴子石矽线石云母片岩由石榴子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矽线石、石英和金红石组成,峰期变质条件为730~750℃和0.78~0.81GPa。片岩和片麻岩中的锆石由继承的碎屑核和变质边组成,变质边给出的~(206)Pb/~(238) U年龄为51~72Ma,继承碎屑核给出的~(206) Pb/~(238) U(或~(207) Pb/~(206) Pb)年龄在314~3286 Ma之间,并具有340Ma、550Ma、1100~1200Ma、1500~1600Ma和1800Ma年龄峰值,表明这些变质岩的原岩可能形成于晚石炭世。本文研究表明,冈底斯弧东段的古生代沉积岩在早新生代的碰撞造山过程中被埋藏到约25km深的中-下地壳,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由此导致了岩浆弧中-下地壳组成和同碰撞岩浆岩化学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948.
城市三维模型的建立能够全方位并直观地给人们提供有关城市的各种具有真实感的场景信息,较之平面二维数据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新一代海量影像处理系统"像素工厂"可以生产高精度的DSM和TDOM,为数字城市三维建模提供更为精确的基础数据,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DSM和TDOM的城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949.
基于ArcGIS Server针对城市交通信息提供地图和实时路况的发布,首先分析了ArcGIS Server的架构,阐述了富客户端、Flex和REST的概念。对使用ArcGIS Server构建B/S结构发布方法和原理进行了说明。针对城市交通信息的发布,给出具体的发布框架和发布数据优化策略。最后以杭州市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例实现交通路况的发布和实时路径网上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供足够的GIS分析功能,并且在交互效果上明显优于以往的传统Web。  相似文献   
950.
陕北地区突发性暴雨和系统性暴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赵榆飞  杜继稳 《气象科技》2005,33(5):413-418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诊断分析技术对比分析了陕北地区4次突发性暴雨和2次系统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①突发性暴雨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南北摆动,东西移动不太明显的形势下;水汽主要靠暴雨出现以前大气低层输送和聚集;上升运动是由于高层急流中心右后方的强烈辐散形成的,上升运动和突发性暴雨同步加强;低空能量锋生强度大,体现为雨区能量较环境能量突增的过程;不稳定能量聚集明显偏多,能量主要聚集在中高层;中尺度系统比较深厚.②系统性暴雨出现在副热带高压系统性西进北抬或东退南压的形势下;水汽主要靠暴雨过程中的补充;垂直运动是由于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形成的,垂直运动在暴雨出现以前形成;能量锋区比较深厚,锋区相对弱,体现为低能气团代替高能气团的过程;不稳定能量聚集相对较少,能量主要聚集在中低层;中尺度系统较为浅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