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8篇
  免费   263篇
  国内免费   308篇
测绘学   125篇
大气科学   249篇
地球物理   224篇
地质学   770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对测氡仪器进行定期校准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基于用国际公认的计量传递仪器AlphaGUARD P2000F作为氡气溯源仪器及其自带水氡测量组件对三套DDL-1型电离法测氡仪使用水中溶解氡进行校准实验。实验结果和用固体氡源校准三套仪器的结果与仪器出厂校准结果进行对比,两种校准方法的K值相对误差均小于5%,达到目前地震监测氡观测技术要求。实验结果表明,水中溶解氡代替固体氡气源校准,可以解决目前固体氡源校准中存在的运输困难、维修技术要求高、国家环保部门监管严格等问题,为地震氡观测仪器校准技术找到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2.
【目的】研究异养鞭毛虫(Paraphysomonas sp.)在不同密度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中的生长状况,探讨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摄食及抑制作用。【方法】实验共设6个铜绿微囊藻密度,分别是0、250×10~4、500×10~4、750×10~4、1 000×10~4和2 000×10~4cells/mL,研究异养鞭毛虫与微囊藻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异养鞭毛虫主要行异养生活。在铜绿微囊藻密度为250×10~4~2 000×10~4 cells/mL时,异养鞭毛虫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为98.00%~99.69%。单个鞭毛虫对微囊藻的摄食率为13~49 cells/d。异养鞭毛虫的密度和生长率随铜绿微囊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在铜绿微囊藻密度为500×10~4~1000×10~4cells/mL时,异养鞭毛虫密度为21×10~4~24×10~4cells/mL、生长率为0.6~0.74 d-1。但是,铜绿微囊藻密度过高也不利于异养鞭毛虫的种群增长,在2 000×10~4 cells/mL密度时,异养鞭毛虫的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其它密度组。【结论】异养鞭毛虫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种群增长,其生长的最适微囊藻密度为500×10~4~1 000×10~4 cells/mL。  相似文献   
973.
974.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护理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98例,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所采取的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中医综合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的痉挛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3.88%(46/49),高于对照组的75.51%(37/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痉挛情况恢复良好,肌张力1级与1+级患者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中医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痉挛情况,极大地提高患者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75.
针对东南亚地区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城市扩张关联驱动要素的问题,该文通过提取研究地区城市主体建成区和不透水面,分析其城市扩张特征,然后从城市不透水面、城市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GDP)3个方面,探讨2010—2015年6年中东南亚地区城市扩张状况,并对其城市扩张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扩展强度与城市不透水面变化强度、城市人口增长率和人均GDP年增长率均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02、0.747和0.700,表明城市不透水面的增加、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水平提升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东南亚地区城市扩张及其强度。通过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和分析得出多因子定量回归模型精度相对较高,说明结合多个城市扩张驱动因子共同衡量城市扩张变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76.
视频图像中运动目标的检测及跟踪一直是视觉分析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针对教学楼内摄像头固定、背景基本不变的情况,提出了一种行人检测跟踪及统计算法。首先根据背景差分法初步提取行人目标,然后将行人目标二值化,最终通过阴影去除、膨胀、腐蚀等一系列图像预处理操作去除光线变化及噪声的影响,得到较完整的行人目标,并改进了基于质心跟踪的行人目标跟踪方法,采用基于矩形中心的方法实现了行人跟踪与统计,使之更适应教学楼行人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实现对行人目标的较完整提取、对目标运动方向的较准确判断和对行人的较精确统计,为教学楼行人疏导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77.
基于WOD13(World Ocean Database 2013)的温盐观测资料,分析了对马海峡断面和日本海内一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利用水团组成混合比的方法探讨了对马海峡断面处的水团组成对日本海内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影响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表明:对马海峡断面上水团组成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整个水层被高盐水占据;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出现高温低盐水,底层为高盐水,次表层为表层低盐水和底层高盐水的混合水体;春秋为过渡季节。日本海断面上,秋季温盐分布最为复杂,表层为高温低盐水,次表层为高盐水,其下为低温高密水。两个断面季节变化对比可以看出,夏季对马海峡断面处的水团组成会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上的温盐分布。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和次表层水是秋季日本海断面表层50m以浅出现低盐水的主要原因;对马海峡深层高盐水主要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50~150m水层,混合比可达0.82;其下为日本海固有水。夏季对马海峡处水团组成的年际变化也会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年际变化。长江流量较大的年份,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和次表层低盐水的核心盐度值偏低,秋季其在日本海断面上的混合比就高于其他年份;对马海峡底层高盐水在日本海断面上混合比的年际变化则决定于其影响水层上的流场结构和温盐分布。  相似文献   
978.
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为例,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因素进行分析及预测,结果表明:农户参与意愿强烈,73.48%的农户有愿意参与;农户户主年龄、农户务农收入占比、贷款利率、农户家庭总收入以及农地总面积对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且农户户主年龄和务农收入占比越小、贷款利率越低,农户家庭总收入以及农地总面积越大,贷款意愿越强烈。论文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对应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9.
黑潮热输运对我国沿海区域气候变化及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基于JCOPE2(Japan Coastal OceanPredictabilityExperiment2)模式1993—2016年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计算了通过台湾岛以东24°N KET(Kuroshio East of Taiwan Island)断面的黑潮热输运,分析了其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结合ONI指数(Oceanic Nino Index)探讨了其与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KET断面黑潮热输运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夏季较大,秋冬季偏小;年均值为1.98 PW(1 PW=10~(15) W),标准差为0.18 PW,热输运强年为1996—1997年和2015年,热输运弱年为2000年, 2002年和2013年。超强ENSO过程对黑潮热输运有显著影响。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台湾岛以东黑潮热输运明显增加,热输运极大值超前ONI指数极大值约5~10个月。利用方差分析得到流速方差项对KET断面黑潮热输运总时域方差贡献最大,解释了热输运总方差最大值的77%,其次是温度与流速协方差项以及温度方差项,分别解释了热输运总方差的15%和6%。  相似文献   
980.
利用FNL全球再分析资料(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探空资料对2019年6—9月位于中国华北地区20个站点共5种型号(CFL-06、GLC-24、TWP8-L、CFL-03、CLC-11-D)的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进行了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各型号雷达均具有较强的探测能力,但不同雷达在水平风资料数据获取率以及有效探测高度上差异极大。不区分天气状况时,所有型号雷达均为V风质量优于U风质量。TWP8-L雷达U风测风质量相对最佳,CFL-03雷达紧随其后,GLC-24雷达U风测风质量最差,V风质量则差异不大,U风数据使用前需进行偏差订正以及质量控制。风廓线雷达观测对于降水较为敏感,降水使各型号雷达数据获取率在底层减小,中高层增加,增幅最大达到53%,但探测能力加强并不代表测风质量增加,统计结果表明降水是造成U风平均误差以及均方根误差较高的重要原因,其中,GLC-24、CLC-11-D雷达对降水最为敏感,降水状态相较于非降水状态均方根误差增幅均达到了5.5 m/s以上,降水情况下的U风及V风资料需进行进一步质量控制才可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