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71.
取自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植被类型的6个土壤剖面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表明,表土花粉较好地代表当地植被的组成,区域外花粉百分比低于30%,但桦、杨花粉在植被中的代表性较差;土壤剖面典型花粉类型的埋藏特征表明:在土壤表层8cm以下,花粉总浓度迅速降低。氧化作用对花粉的破坏性最大,花粉浓度随土壤的pH值升高呈指数形式递减,pH值7.6以上,花粉浓度迅速降低,花粉在土壤中的运移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2.
孢粉分析定量重建燕山地区5 000年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利用燕山地区几个主要植物的花粉-气候响应面模型,定量恢复了燕山南部5000a B.P.来的气候变化。5000a B.P.以来,燕山南部的气候曾发生过两次明显的降温事件,一次发生在4500~3600a B.P.,7月份平均气温比今低2.0℃左右;一次发生在2750~1750a B.P.,7月份平均气温比今低3.7℃左右;2000a B.P.以来年均降水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年均降水量比2000a B.P.前减少50~100mm。孢粉分析表明,燕山南部人工栽培板栗的历史可以追索到1600a B.P.,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索到700a B.P.。  相似文献   
73.
孢粉记录的岱海盆地1 500年以来气候变化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根据岱海盆地99A孔1.84m以上地层较高分辨率的孢粉资料,运用中国北方部分科属花粉-气候响应面定量恢复了岱海盆地1500aB.P.以来的七月平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岱海盆地的气候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过渡带特征,1500aB.P.以来,七月平均气温除1500~1300aB.P.时段外,多低于现在;1500~980aB.P.岱海盆地的气候变化为温干-冷湿交替,980~400aB.P.以凉干-冷湿交替为特征,400aB.P.以来变为凉干-温湿的交替。980aB.P.以来,伴人植物草、荨麻花粉增加,表明人类活动加剧。是否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了400aB.P.以后岱海盆地气候变化格局的改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4.
全新世以来岱海盆地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的孢粉学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岱海盆地99A孔11.01 m以上地层较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揭示了该区12 000 cal a BP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 早全新世时期, 岱海盆地受冬季风影响强烈, 气候波动以冷湿、暖干为主, 12 000~11 000 cal a BP为以白桦林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 气候寒凉湿润; 11 000~7 900 cal a BP白桦林退缩, 气候温干; 中全新世时, 主要受控于夏季风影响下, 气候波动以冷干、暖湿为主, 7 900~4 450 cal a BP是岱海盆地森林植被发育最好的时期, 气候温暖湿润, 4 450~2 900 cal a BP森林开始退缩, 气候温干; 2 900~0 cal a BP在气候变凉干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森林植被几近消失.  相似文献   
75.
The study on 82 surface soil pollen samples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cultivated vegetations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Hebei Province indicates that the pollen assemblages from farmlands in the plain have not only their own plant types, but also the pollen components from the nearby mountains. Arboreal pollen percentages and concentrations (dominated by Pinus) from farmlands in mountain area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plain, and it reduce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ing distance away from the mountains. Taking Pinus pollen in Taihang Mountains as an example, its content is 20%-30%, 10%-20%, 20%-30% and below 16% respectively for the samples from the area of 0-50, 50-100, 100-150 and more than 150 km away from the east Taihang Mountains. The increase of Pinus pollen propor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 i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fohn effect.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AP from mountains to the plain in Hebei Province may be similar to the forests clearance by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early historical period. Shrubby pollen proportion is small both in mountains and in the plain, but their major components are different. Elaeagnaceae, Corylus, Ostryopsis and Oleaceae are common in mountain areas, while there are relatively high contents of Rosaceae and Vitaceae in the plain. Herbs content in the plain (about 60%) is 15% higher than that in mountains, among which the Cereals and Cruciferae pollen percentages are 5% and 2% higher respectively. Artemisia pollen percentage in the plain is lower than that in mountains. Since the human activities are weaker in mountain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plain, the general trend is that Chenopodiaceae pollen increases from mountains to the plain gradually, reflecting the raising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fern spores of Selaginella sinensis in mountains a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lain, but it still reaches to about 7% in the plain. The fern spores of Selaginella sinensis are not prone to be spread by wind, indicating that those in the surface soil of the plain may be carried by river water from mountain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plain.  相似文献   
76.
华北平原冲积物孢粉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华北平原孢粉沉积相研究表明,洪积扇和三角洲平原区沉积的花粉较多。花粉沉积浓度多在3000粒/g以上。冲积平原区沉积下来的花粉较少,花粉浓度多在1000粒/g以下。冲积物的花粉浓度可以作为划分不同地貌单元的指标。不同的沉积相存在着不同的孢粉组合。主流相一般沉积的花粉粒很少或不合花粉,花粉植物类型也较少。漫滩、心滩沉积的花粉较多,花粉植物类型也较丰富。边滩沉积的花粉较少,花粉浓度也低。自然堤和泛滥相以含有较多的松、卷柏孢子和当地花粉植物为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识别沉积相的指标。  相似文献   
77.
78.
中国北方典型灌丛群落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来自中国北方20个典型灌丛群落的54个表土样品的花粉组合特征研究表明除蒿及沙棘灌丛外,其它灌丛中的优势植物种类在表土花粉组合中的百分比多数低于20%。阔叶林区灌丛与荒漠区和草原区灌丛表土花粉组合差别较大。阔叶林区灌丛中常有一定量的中华卷柏,蒿属和藜科百分比之和低于40%,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多高于2.0;而草原区及荒漠区中华卷柏很少出现,蒿藜百分比高于50%,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多低于2.0。落叶阔叶林区灌丛花粉组合中,松蒿比(P/A)大于0.1,而草原及荒漠区灌丛则小于0.1,但草原区灌丛蒿藜比(A/C)大于1,荒漠区则小于1。将松蒿比(P/A)与蒿藜比(A/C)、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联合起来可较好地将荒漠、草原及落叶阔叶林区灌丛分开。  相似文献   
79.
中国北方几种主要花粉类型与植被定量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中国北方典型植被类型表土主要花粉类型与植被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205个表土样品分析与植物样方植被调查结果显示: 不同生态类型植被的花粉组合差别明显, 温带落叶阔叶林中乔木花粉多大于30%; 温带草原花粉组合中草本花粉一般高于90%, 其中蒿属、藜科是最主要的花粉类型, 蒿属一般高于30%; 荒漠植被孢粉组合中藜科花粉百分比一般大于蒿属, 蕨类孢子较少出现; 亚高山或高寒草甸花粉组合中莎草科花粉百分比多大于20%. 花粉百分比与植被盖度间关系研究表明: 多数乔木花粉与植被盖度间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灌木花粉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草本花粉相关性较差. 乔木花粉中以云杉属花粉与植被盖度相关性最好; 其次为栎属和鹅耳枥属; 桦属、落叶松属、胡桃属花粉与植被盖度间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桦属花粉为超代表性类型, 桦林中桦属花粉高于40%; 落叶松属和胡桃属花粉为低代表性类型, 花粉含量超过10%, 可肯定当地有落叶松或胡桃林; 松属花粉与植被盖度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为超代表性类型, 只有松花粉含量高于30%以上时, 周围才有可能有松林存在; 榆或杨属花粉与植被盖度的相关系数较 低, 当这两种植物与其他乔木混生时, 花粉不易被记录到, 但只要花粉含量超过1%, 周围存在该植物的可能性很大. 灌木花粉中, 以荆条与植被盖度关系最密切; 其次为榛属、柽柳及白刺, 这些植物不出现时, 花粉百分比一般小于1%; 锦鸡儿和绣线菊花粉与植被盖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蔷薇科、虎耳草属花粉与植被盖度关系不明显. 草本花粉中, 莎草科花粉与植被盖度关系最密切, 当莎草科占优势时(盖度高于30%), 随盖度的增大, 花粉百分比增高, 植被盖度低于30%时, 花粉百分比多低于5%; 蒿属和藜科花粉含量主要与所在区域有关; 禾本科、豆科、菊科与植被盖度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0.
河北滦河流域冲积物花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滦河流域13 个水文站不同时期(枯水期、洪水期、平水期)新鲜冲积物花粉分析表明,冲积物花粉组合受流域内植物花期影响。枯水期木本植物花粉含量高于草本植物,对应春季多数乔木花期。平水期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高于木本植物,对应夏、秋季多数草本植物花期。洪水期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略高于木本植物。洪水期冲积物中的木本植物花粉主要是由雨水片流将春季落入表土的花粉带入河水中所致。燕山地区的冲积物主要系洪水期沉积,所以燕山地区冲积物花粉组合中20%~40%的乔木花粉代表了现在燕山山区20%~25%的森林覆盖率,这为根据冲积物花粉定量恢复古植被森林覆盖率提供了现代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