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 breakage and shear strength of soil-rock aggregate with six rock contents under six normal pressures were studied from macro and mecro perspectives by large-scale direct shear test, particle observation test and particle sieving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scopic shear strength properties and mecroscopic particle breakage characteristics was established, thus further revealing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rock content and particle breakage on the shear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soil-rock aggreg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rticle breakage mainly occurred near the shear plane. The breakage morphology can be divided into surface grinding, local fracture, complete fracture and complete breakage, resulting from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caused by uneven contact forces between particles. Due to particle breakage, the content of fine particles increased, coarse grains decreased, and intermediate grains fluctuated. The relative particle breakage Br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normal pressure ?n or rock content P5, which accorded with the function of two variabl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ormal pressure ?n, the shear strength τ increased nonlinearly and met the modified M-C strength criterion. When the rock content P5 increased, the cohesive force c0 of soil-rock aggregate decreased,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0 of soil-rock aggregate increased, and the non-linear parameter Δ? increased. Particle breakage was the direct cause of non-linear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soil-rock aggregate.  相似文献   
52.
宽带高频电磁场数据反演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结合蒙特卡罗法,实现宽带高频电磁场椭圆极化率数据的精确反演,确定地下层状介质的真实电阻率和介电常数.反演结果表明,对于均匀半空间和二层介质模型,最小二乘法能够很好地实现反演,而对于三层或更多层的介质,首先利用蒙特卡罗法确定拟合初始模型,再进行最小二乘反演,能够避免收敛到局部极小值,提高了反演的稳定性.为了加速正演响应函数的计算和迭代的速度,采用高密度采样的线性滤波算法,大大加快了该精确反演方法的速度.针对如覆盖区地质填图和土壤调查等大面积确定地质体性质的应用,本文还给出了一种近似反演方法(相位矢量图法),能够快速获取视电阻率和视介电常数,不仅可以为应用提供有用的基础信息,而且可作为精确反演方法的初始模型.  相似文献   
53.
大气圈碳循环的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绚丽  谈哲敏 《气象科学》2000,21(3):400-412
碳元素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元素,而大气中的CO2是生命物质中碳元素的最主要来源,它也是引起气候长期变化的外强迫作用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观测资料表明,在工业革命后,由于人类工农业活动的影响,大气圈中CO2含量增加很快。了解碳的源汇分布,大气圈碳循环动力机制以及碳循环与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了解碳循环在整个地球系统内的作用过程十分重要。本文综合了近年来一关于碳循环在整个地球系统内的作用过程十分重  相似文献   
54.
李玉恒  宋传垚  阎佳玉  刘彦随 《地理研究》2019,38(11):2595-2605
农民增收是体现不同发展阶段农户生计适应性与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本文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了1995—2015年中国农民增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发现了农户生计对经济发展的响应呈现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特征。2009年成为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开始降低的拐点。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增收难问题早在2005年就已显现,东部地区在2012年开始出现农民增收难问题。城镇化发展、地区科技投入均有助于农民持续增收,而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制约了其提高生计水平和获取稳定收入的能力。应着力推进村镇化发展与乡村转型,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为农民自我发展创造机会与平台,提升其生计水平与应对外界发展环境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55.
56.
根据高密度电阻率法相邻两个排列之间有相当重叠部分这个特点,提出将高密度各个单一排列剖面连接组成一个多排列数据拼接一起并进行误差校正.为抑制相邻排列间数据系统误差影响,运用多排列数据拼接系统误差的校正方法,即应用有序聚类法对多排列重叠层分组进行误差校正的一种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说明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并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57.
二妃山垃圾填埋场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对武汉市敦茨口、流芳和金口垃圾场多调研的基础上,对武汉市拟建的二妃山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填埋场的设计和管理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1)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环境存在巨大的潜在危险性;(2)垃圾渗滤液潜在污染危害年限长;(3)场内渗滤液水力梯度和场底防渗层渗透系数的设计管理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8.
青藏高原北部祁漫塔格地区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漫塔格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东昆仑西段,平均海拔4000m左右。2001年作者在该区从事地质调查工作期间,首次发现2处灰烬层、1处牧羊遗址、2处吐蕃文化遗迹、2件石器。这些人类活动遗迹、遗物的发现,为探讨青藏高原远古人类活动及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宝贵资料。现将相关成果分述如下。(1)2001年7月在阿达滩(海拔3700m)发现1处保存于三级河流阶地冲洪积堆积物中的灰烬层,该层长70cm,宽25cm,C14测年为1700多年,该层稍进行发掘,发现9cm2的大块木炭。(2)2001年6月在东沟(海拔3220m处)呈孤包状残留的二级扇阶地上部垮塌层中发现2件石…  相似文献   
59.
产业用地数据主要来源于土地调查数据和经济普查数据,需要有效整合后才能为产业用地管理和调控服务.本文通过对产业用地源数据的分析,利用空间定位的方法为产业经济信息与土地数据建立有效的关联,从实用的角度构建产业用地数据模型,为建立高效的产业用地数据库,提供了数据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60.
世界乡村转型历程与可持续发展展望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基于对国内外文献梳理总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从乡村人口、就业、粮食产量、公共服务角度,系统解析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乡村转型发展的历程,揭示了世界发展由乡村社会逐步向城市社会转型、由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转型、发展效率与公共服务质量逐渐提升的演化特征。研究指出,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地区人口持续、快速减少,加剧了乡村发展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导致乡村衰退,严重影响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强调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亟需高度重视乡村衰退问题,要积极推进村镇化,形成村镇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的城乡地域发展格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来指导乡村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有序实施异地搬迁,鼓励和引导民众“自下而上”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乡村发展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要科学把控乡村转型发展过程,识别并培育打造乡村振兴极,不断提升乡村地域系统应对外界发展、环境变化与挑战的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