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探讨地貌变迁与史前聚落的分布关系,分析了禹州浅井剖面的Rb/Sr比值、磁化率和粒度等环境代用指标。结果表明颍河上游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磁化率均值87.7×10?8 m3/kg,Rb/Sr均值0.83)为暖湿的风化环境,在龙山文化时期气候变干(瓦店剖面的磁化率72.5×10?8 m3/kg,Rb/Sr均值0.66)。禹州马沟洞石笋δ18O序列识别了本区在11.2、9.1、5.0 kaBP存在3次气候波动,借助地貌-气候驱动理论,认为颍河上游地区新石器聚落所在阶地形成于11.2~10.6 kaBP前后。龙山文化时期(约4.6~4.0 kaBP)的干旱气候导致禹州段颍河河床不断抬升进而形成高河面时期,使得颍河上中游两岸稻作农业得以快速发展。本区的聚落分布从仰韶文化时期的地貌封闭型转变为龙山期的开放型,并形成多处大型城邑聚落,然而4 kaBP的降温和洪水过程摧毁了颍河上游平原地区多数史前聚落,本区的城邦文化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2.
开封古城黄泛沉积形成的“城摞城”奇观为文化层重金属积累与污染分析提供难得的材料。在开封市城区(师专钻孔和医专钻孔)和郊区(金明钻孔)分别获取25 m连续岩芯,大部分按10 cm间隔分样,共获得657个沉积物样品。用ICP-MS和AFS方法测定样品Pb、Cd、Cu、Zn、Hg、As、Ni、Cr和Co含量。结合地层14C年代数据、考古发掘及历史文献记载,建立不同朝代文化层年代框架,开展文化层重金属积累与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师专、医专和金明钻孔均存在战国、宋金、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和清代6个文化层。文化层大部分重金属发生不同程度富集,以Hg富集最为明显,城区钻孔明早期以前文化层达到强富集至极强富集水平。绝大多数文化层发生了重金属轻度至中度污染,中度污染发生在城区钻孔的宋金文化层。城区钻孔的最主要污染重金属是Hg,其次是Cu、Pb和Zn;郊区钻孔的主要污染重金属是Cd、Cr、Hg和Pb。不同朝代文化层重金属污染程度与其人口密度呈正相关。明早、中、晚期文化层污染程度逐渐减轻的现象可能与明朝开封城复兴与频繁的黄河泛滥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