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介绍了武汉市供电局 1 1 0联动报修系统报修单流转子系统的设计思想和主要实现技术 ,着重阐述了报修单流转系统中的通信实现技术 ,包括ATM网终端通信和PSTN网终端通信  相似文献   
72.
边碗红 《地理教学》2014,(3):43-45,38
正一、当前试卷分析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生来看:由于疲于做卷,当教师把批改过的试卷再一次发到学生手中时,很多学生可能早就从心底里放弃了重新接受分析和思考的意愿,认为这类课把正确答案抄写到试卷上就大功告成。倘若教师能换一个角度或者换一种形式加以呈现,学生有可能再次进入思考,从而构建一个较好的课堂交流渠道,把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得以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73.
那曲地区雷暴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6—2011年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所辖7个气象站的雷暴天气历史观测资料,综合运用天气学及线性统计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分析那曲地区雷暴日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的雷暴日数存在显著减少趋势,减少趋势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变化倾向率为每10年减少5 d;那曲地区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为北部多南部少,东部高山峡谷多于西部湖盆;雷暴日数高值出现在东北部,低值出现在东南部。季节分布为夏季最多,春、秋季相对较少,冬季很少出现雷暴;雷暴初日推迟,而雷暴终日提前,雷暴期有缩短趋势。多雷期、少雷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西伸脊点的经度位置、巴尔克什湖东部至青藏高原处高压脊和高原短波槽的位置和强弱上。那曲地区5—9月雷暴日数存在5~10年、20年两种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从不同时间尺度周期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那曲地区将逐渐进入多雷期。  相似文献   
74.
随着运行DOS系统的HP100、HP200等记簿机型的淘汰,探讨了基于Landtech掌上电脑的短程测距记簿程序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应用TURBO PASCAL语言编制短程测距记簿程序的实现方法,并对开发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5.
文章通过对鳌山湾波浪及海流资料的深入分析,对区域水动力环境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通过现场水域悬沙观测资料、沉积物取样及粒度分析资料,结合区域水动力资料,对鳌山湾及周边区域泥沙运动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鳌山湾具有较长的深水岸线,岸滩稳定,泥沙来源少,有岬角掩护和一定范围较为平坦的后方陆域,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介绍了荆州地区自动气象站网的组成及其设计思想。通过对无线电波传播损耗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论述了超短波超规距数据通信的可行性,提出了通信系统的改进方法,为平原地区组建无线电通信网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7.
78.
79.
利用TRMM/LIS 0.1°超高分辨率闪电定位产品, 分析了浙江省及周边地区(117.5~123.0°E, 26~32°N)卫星闪电资料的时空分布特点; 并结合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亚洲大陆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集, 分析了该区域闪电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内闪电平均密度为5.97 f1/(km2·a), 其中陆地闪电平均密度为7.94 f1/(km2·a), 海洋闪电平均密度为2.09 f1/(km2·a), 陆地闪电平均密度为海洋闪电平均密度的3.80倍; 平均闪电密度值逐月变化特征在陆地和海洋区域有很好的一致性, 夏季闪电密度最大, 冬季闪电密度值最小; 陆地闪电密度日变化呈现单峰结构, 海洋闪电密度日变化呈现双峰双谷波形。该区域陆地气温、地面辐射、比湿及降水率均与闪电密度的月变化成正相关, 其中地面降水率和闪电密度月变化相关系数最高, 为0.858 0;气溶胶光学厚度与闪电密度月变化呈现弱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397 8。   相似文献   
80.
页岩气成藏动力特点及其平衡方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页岩气吸附加游离的成藏方式对其成藏动力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特定的储集物性条件与相应的气源压力相匹配时,页岩气藏中游离气具有与根缘气或常规储层气相似的作用力类型,包括生烃膨胀力、连续气柱顶界静水柱压力、连续气柱底界静水柱压力、连续气柱重力、毛细管压力和动水头压力等,而造成气体分子在有机质颗粒及岩石矿物表面进行吸附与游离相态转换的作用力类型则为吸附作用力和解吸作用力。天然气动力类型存在运移动力与成藏动力的区别,页岩气作为源储一体的聚集模式,其运移动力和成藏动力具有方向相反特点。根据页岩热演化程度、生气强度、构造条件、物性条件等,将页岩气成藏划分为4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成藏动力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据此建立了成藏(运移)动力平衡方程,并采用权重系数赋值方法建立了页岩气成藏(运移)动力平衡方程通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