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敦煌盆地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小燕  冯起  李宗省  郭瑞  贾冰 《中国沙漠》2015,35(3):715-723
基于敦煌盆地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 (δD、δ18O和d-excess),结合GNIP降水同位素监测资料和HYSPLIT 4模型对降水后向气团传输路径模拟结果,对敦煌盆地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敦煌盆地降水δD和δ18O存在明显的季节效应,即降水δD和δ18O具有夏高冬低的变化特征;同时降水δD和δ18O表现出显著的温度效应,温度每升高1 ℃,δD增加6.89‰,δ18O增加0.92‰。敦煌盆地局地大气水线(LMWL)为δD=7.45δ18O+2.72(R2=0.98),受降水二次蒸发的影响,其斜率和截距均低于全球大气水线(GMWL)。降水d-excess受当地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偏正,夏半年(5-10月)偏负。从全年来看,敦煌盆地降水水汽主要来源于西风输送,冬季和春季受极地气团的影响,夏季部分降水事件受西南季风和局地再循环水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43.
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全球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土壤中水盐运移过程并对其进行精确模拟对于监测、评价、治理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盐渍化具有重要意义. 介绍了国内外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水盐运移模型, 包括对流弥散模型(CDE模型)、流管模型(STM模型)和美国国家盐渍土改良中心开发的HYDRUS模型等3种物理模型以及相关的模型参数研究;两种系统模型: 传递函数模型(TFM模型)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对相关模型的原理、异同点、优缺点、适用性及应用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指出目前模型在发展和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同时对未来模型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44.
额济纳绿洲土壤入渗特征与土壤状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壤水分入渗是自然界水循环中的重要部分,土壤水分入渗与土壤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应用Guelph渗透仪测定了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并分析比较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测得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额济纳绿洲的几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其大小关系为:西戈壁>七道桥保护区沙枣林>二道桥胡杨林>林工站棉花地>二道桥柽柳林>梭梭苗圃地;通过因子的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影响土壤入渗的因子被归类为三个主成分,分别为土壤疏松程度因子、土壤水分因子、容重和阴阳离子总量因子,它们的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427%,其中粘粒质量分数因子对于土壤入渗的影响最大,土壤中阴阳离子总量因子和容重因子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5.
结合甘肃环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滑坡易发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其对环县境内9处典型滑坡的易发性进行了评价。所建模型不仅反映滑坡地质灾害各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且体现滑坡易发性评价过程中的层次性和全面性;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较吻合,具有较好地实用性;为其它地区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的评价和防治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6.
赵志刚  王鹏  祁鹏  郭瑞 《地球科学》2016,41(3):546-554
东海盆地处于西太平洋俯冲带前缘,是发育在华南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以晚白垩世-新生代沉积为主的新生代盆地.东海盆地性质是在活动大陆边缘减薄陆壳之上的,由于洋-陆俯冲消减所引起的张裂、拉伸作用而形成的弧后裂谷型盆地,是西太平洋众多“沟-弧-盆”体系的一部分.东海盆地陆架外缘隆起控制着东海盆地的演化过程,该地质单元形成于晚白垩世,是陆缘隆起和增生楔的复合体,中新世后由于菲律宾海板块的活动而解体为现今的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隆起.结合对陆架外缘隆起的研究后认为,东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演化历程具有3大构造阶段,即:第一阶段,古新世-中始新世西部坳陷形成发展期;第二阶段,中始新世-渐新世东部坳陷形成发展期,其中,中晚始新世太平洋板块的转向是东、西部坳陷构造迁移的分界点;第三阶段,中新世-全新世,东海盆地进入到菲律宾板块影响时期,原先的构造格局开始分解.   相似文献   
47.
斜坡地基上高填方边坡产生的侧向极限土压力是重力式挡土墙设计中一个关键因素。为了简化计算分析该土压力,基于墙后填方土体的折线型"越顶"失稳破坏模式,采用极限平衡方法建立了滑动土体及其与墙体之间土体的受力分析模型,推导了墙后侧向极限土压力计算表达式,利用极值原理得到了极限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将所提出的方法应用于衢宁铁路屏南车站斜坡地基高填方工程,计算结果表明,与塑性极限分析法所得的侧向极限土压力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以内;同时,给出了填方坡面倾角、墙背倾角、自然斜坡面倾角、填土内摩擦角、墙背外摩擦角等对墙后侧向极限土压力的影响特征。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8.
受气候暖湿化和冻融作用的影响,近年来西藏东部地区的山体滑坡多发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利用有效手段对滑坡灾害隐患开展大范围调查与早期识别。以藏东317国道矮拉山地区为例,利用小基线集时序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分别对2017年3月—2019年7月期间Sentinel-1A SAR升、降轨数据集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分析,获取了该地区滑坡体隐患的分布情况,并讨论了滑坡历史形变演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域较为稳定,滑坡隐患主要集中在山谷两侧,升降轨InSAR提高了滑坡监测识别的准确性和覆盖度;冻融滑坡形变过程与降雨型滑坡存在差异,呈现平稳期和失稳期交替出现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形变过程主要受冻融和降雨影响,两者共同作用加速坡体变形。实验结果验证了InSAR技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监测手段的不足,可在高山冻土区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9.
极端干旱区天然植被耗水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采用自动控制仪器对极端干旱地区不同植被的单株和群落的蒸散发进行了长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在生长期内单位叶面积上月蒸腾量8月最大,10月最小,蒸腾量呈单峰型,在4—5月树干单位面积液流通量为0.13~0.15 L·cm-2·d-1,6月为0.294 L·cm-2·d-1。在晴朗无云的条件下,柽柳灌丛蒸散速率变化呈单峰型,在生长季节日蒸腾量为63.48 L,平均日蒸腾量为0.349 L。梭梭日蒸腾量与土壤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在生长期总蒸腾量为344.66 L。骆驼刺、苦豆子和胖姑娘蒸腾量月变化具有共性,各月和年蒸腾量的总量骆驼刺最大,苦豆子居中,胖姑娘最小。最后推算额济纳三角洲全年植物蒸散发总量为2.43亿m3。该定量数据的测定为确定区域层面上的需水量和区域生态需水计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0.
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调查资料, 在综述沙漠湖泊与高大沙山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了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模式及高大沙山的形成机理. 结果认为, 沙漠湖泊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不是当地降水和周边雅布赖山-北大山的降水形成的地表洪水, 而是南部青藏高原(包括祁连山)现代大气降水、冰雪融水、高原湖水的远源补给. 补给模式为高原富含CO2气体和CaCO3的入渗水, 通过深大导水断裂通道形成的区域地下水流循环系统, 源源不断地自南向北运移到沙漠地带, 地下水在通过沙漠湖泊区弧形"叠瓦状"垂向导水构造断裂向上越流过程中被广泛分布的岩浆岩加热, 沿断层溢出地表形成湖泊群, 同时导致水中CO2的释放和CaCO3的沉积, 形成钙华体. 高大沙山的形成机理是深层地下热水向上越流补给了沙漠覆盖区, 在承压水头以下形成鼓丘状的沙漠地下水, 承压水头以上, 水蒸汽继续向上运移并被凝结在沙粒表面, 未被吸附凝结的热水蒸汽继续向上运移并被吸附在新沉积的沙粒表面, 形成湿砂层并接受更新的沙粒沉积, 如此反复循环, 则沙丘高度不断增加, 逐步形成高大的固定沙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