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地理格局演变与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凤君  陈卓 《地理学报》2019,74(10):1941-1961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地理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理解其演变特征与规律对未来的交通建设与国土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系统梳理中国交通建设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和GIS等分析方法,探讨了国家交通地理格局的演变特征与空间效应,并从演进阶段、空间结构与秩序等视角系统归纳了中国交通地理格局演化的基本规律。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的交通建设已开始进入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新阶段,建设模式由早期资本驱动的“规模扩张型”过渡为创新驱动的“质量提升型”,发展方向从优先发展向综合协调发展转变;交通网络的快速建设和扩展改变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其所营造的空间收敛与空间优势格局,与经济社会空间布局形成了耦合效应,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空间结构演进,传统以发展轴线为中心的国土开发结构将逐渐转变为以大都市和城市群为中心的网络化国土开发结构;交通地理格局的演化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规律,中国当前处于系统结构完善阶段向级联秩序分异阶段过渡的时期,经济社会空间形态从轴线结构向轴—辐结构转变,初步形成了级序有致的网络体系;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成熟,宏观尺度上的各类功效空间结构与级联秩序将逐步趋向成熟与稳定,最终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42.
中国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模型与实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宇  李小云  董雯  洪辉  何则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2019,74(6):1063-1078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经典问题,也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际地理学研究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命题。人地关系在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时代内涵,如何科学表征中国现代人地关系的状态,是精准认知现代人地关系进而寻求协调人地矛盾路径的基础。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在梳理中国现代人地关系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框架,从人类活动的施压强度、核心资源要素的承压能力、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力度以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4个层面选取表征指标,秉承分级评价、逐级修正的思想,以县级单元为基础对全国层面的人地关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异性及依托核心城市群布局的特征,而核心资源要素的综合支撑能力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且土地、水、核心能矿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强度四者之间的空间错配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紧密区多集中在胡焕庸线两侧及青藏高原西南部,全国层面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大约85.56%的区域人地关系状态以宽松为主,但是局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西部地区人地关系相对宽松,但人地系统演进的等级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3.
中国交通枢纽空间布局的评价、优化与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交通枢纽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交通枢纽布局对于构建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交通枢纽的布局优化问题历来是交通运输工程学和交通地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当前有关交通枢纽布局的研究多局限于同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乃至互相矛盾的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研究首先确定影响交通枢纽布局的各评价指标,建立了由3 大类20 项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全国337 个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利用最大化覆盖模型,在科学评价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潜力的基础上,识别出80 km、120 km、160 km和200 km 4 组服务半径约束下中国综合交通枢纽的最佳布局数量及其空间分布,从中归纳交通枢纽布局数量同目标函数值之间的一般规律,并最终优选出适合我国当前最优布局的42 个交通枢纽。研究对优选的42 个交通枢纽进行等级体系的划分和空间效应的模拟,分别从服务的空间范围和服务的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所服务的国土面积、人口和GDP均优于国家规划集成的枢纽。  相似文献   
44.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3,32(11):2163-2169
空间既是一个生产要素也是生存的基础,“建构与充填空间”既是人类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科学的空间组织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生态文明发展转向的关键,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健康的持续增益是其基本出发点。本文系统阐释了人类进行经济社会空间组织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功效空间建构和空间经济社会行为组织与空间福利的关系,剖析了空间组织的经济、文化和环境三大增益效应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功效空间建构和级联系统营造是维系空间福利的两大空间工具,前者体现个体的功效,后者体现整体的效应。  相似文献   
45.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4,33(1):191-198
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存在于空间中,并按照“趋利”的本质特性游离在空间中,形成一系列物质空间景观形态和作用关系表征的空间关联模式。如何看待行为与景观、行为与结构、行为与空间功能间的关系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我们所感知的客观世界是在空间逐利行为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综合体。为了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是放任空间行为任其对空间结构的塑造,还是通过建构功效空间来约束空间行为?哪个更有利于人类生存空间所体现的安全、健康和发展福利的保持?人类文明走到现在,恐怕向后者的转向是必然选择。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思考,从分析人类的空间创利、逐利和寻租等空间行为切入,阐释空间趋利的基本特征与形式,及其体现的空间福利效应;剖析了生态文明转向趋势下功效空间组织和空间行为约束的必要性和机制;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行为模式、范式,进而导出功效空间建构与组织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46.
本文研究了全球石化产业的演进历程及特征,探讨了其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归纳总结了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研究认为,全球石化产业经历了萌芽阶段、美国独霸阶段、西欧追赶阶段和生产全球扩散阶段4大发展阶段,技术、原材料、市场、跨国公司、政策等因子是影响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全球石化产业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以美欧等核心经济体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推动型”、以拉美和东亚地区为代表的“进口替代型”和以中东北非地区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  相似文献   
47.
本文从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健康发展角度出发,以分析预测中国与朝鲜半岛间潜在的运输需求为基础,阐述了构建中国与朝鲜半岛陆路交通联系对完善东北亚和黄海经济区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意义;构想了组织陆路交通联系的地域模式,并简要评价了不同模式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潜力。提出了以“轴-辐”模式组织中国与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联系是最合理的观点。  相似文献   
48.
以地理学家为主导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凤君 《地理学报》2007,62(10):1120-1120
2007年8月2日国务院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进行了批复,8月20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的主要领导介绍了有关情况。这标志着由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大区域规划正式实施。地理学家在这一规划的研究、编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9.
新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特别是2020年伊始全球新冠疫情深度冲击全球,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文分析了“后危机时期”的全球化发展导向和策略转变,以及全球化脱钩、区域化与本土化、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摩擦与冲突等新全球化的显著表征,认为全球化发展已发生转折并进入新的周期与阶段。为充分应对新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客观总结新全球化的主要表征与整体趋势,准确把握新全球化对于全球经济地理和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与挑战,顺应全球第五次产业转移深度影响全球经济地理演变的总体趋势,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和生产-贸易网络,在顶层战略谋划中兼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效率与公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这既是有效管控和妥善应对新全球化阶段性转折和结构性弱点的必然举措,更是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彰显中国全球性大国地位、勇于承担引领全球发展重担的负责任表现。  相似文献   
50.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融合和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科融合与交叉是当今科学研究的趋势之一。本论文阐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性;概况了学科经济化、社会化和生态化发展历程和特点,总结了经济社会快速革新背景下学科的技术化新特征;分析了经济社会变革与技术进步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可持续问题聚焦趋势和技术导向发展趋势,介绍了在这两种趋势下学科与经济区位研究、社会公平研究、生态要素研究、信息技术研究相关学科的深入融合方式;预测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将可能出现关注个体的理论创新、基于空间数据分析的技术创新、融合新产业的应用模式创新以及重视生态要素的理念创新;尝试提出了新区位理论、空间定制、地理业态等创新思路及促进学科创新的实现途径。并以此文纪念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的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