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8 毫秒
81.
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鹤  金凤君  刘毅  丁金学  许旭 《地理学报》2011,66(10):1332-1342
基于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利用线性规划和ArcGIS 空间分析等手段,对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进行了优化。首先,研究确定了影响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各评价指标,建立了由4 大类11 项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以全国 337 个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在科学评价各地市石化产业布局潜力的基础上,遴选出151 个地级行政单元作为线性规化模型优化选点的基础。然后,基于151 个地级行政单元,利用最大化覆盖模型,识别出100 km、200 km和300 km 3 组服务半径约束下中国炼厂布局点的最佳布局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结合中国炼厂分布的实际情况,最终优选出适合中国当前最优布局的52 个炼厂布局点。最后,研究利用ArcGIS 空间分析手段,分别从服务的空间范围和服务的社会经济要素角度,对优选的52 个炼厂布局点进行空间效应模拟,并提取了各炼厂布局点服务范围内的GDP和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原油消耗强度的估算,研究最终确定出中国炼油能力和乙烯产能空间组织的最优结果。  相似文献   
82.
新疆绿洲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超  雷军  金凤君  张小雷 《中国沙漠》2012,32(4):1148-1153
基于对脆弱性概念的理解,在对绿洲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的界定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新疆绿洲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绿洲城市规模越大,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越大;②在不同发展类型城市中以工业、石油开采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脆弱性较大,以商贸、旅游和农畜牧业加工为主导产业城市脆弱性较小;③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呈现出东疆>北疆>南疆的特征;④绿洲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对环境污染、能源和水资源消耗量等扰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一特征对绿洲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更为显著。最后根据不同城市脆弱性特征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83.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 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 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通过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国350 个地级单元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上处于低耦合低协调状态, 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经济区和中部重要人口产业集聚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高, 远西部和东中部偏远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低。根据各地级单元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现有国土划分为经济环境和谐区、经济环境磨合区、经济环境拮抗区及经济环境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通过对4 种类型区的工业结构分析后发现, 不同类型区工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环境和谐区工业以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经济环境磨合区工业主要以机械装备制造和部分污染性的冶金、化工、电力产业为主;经济环境拮抗区工业则以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发电等污染性行业为主, 是中国污染性行业最集中的地区, 也是未来环境质量面临最大风险的地区;经济环境低耦合区工业则以初级产品加工和生产为主。  相似文献   
84.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4,33(3):582-588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主客二元论的价值观主导下,开启了向自然大踏步进军和无节制索取的进程,创造了一系列有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空间行为范式。在享受自然福利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人文福利,使人类傲然屹立在其所居住的星球上,但维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境况并不像期望的那样乐观。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切入,阐释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的基本内涵和特质,归纳总结了空间福利的表现形式。分析了人类发展到现代其生存空间面临的系统超载、状态失衡、功能失序三大空间福利困境;提出了营造空间福利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85.
对不同尺度区域的交通发展研究是交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中国不同区域间公路网络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仅在31个省级行政区尺度上考察这种差异存在较大局限性;在地级行政区尺度上的研究能够更加精确地考察公路网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公路网络相关的9个指标,运用加权平均法构建区域公路网络综合评价模型,对地级行政区尺度公路网络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划分为三级区域,空间上具有东、中、西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其次,选取7个区域经济相关指标,构建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模型以及区域公路网络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模型,证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后,通过计算协调指数,对333个地级行政区公路网络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并划分为“超前”、“协调”和“滞后”三类区域。其中滞后区域与第三级区域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公路网络发展水平较低且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地级行政区有92个,是未来中国公路网络优化升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86.
政府部门以政策或法律手段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进行管制和协调是促进区域经济实现效率和公平并举的重要手段。针对我国目前主要以政府文件形式的区域政策法律效力不强、容易导致相关利益部门寻租行为等缺陷,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制定条文清晰、行为界定明确、奖惩措施明确的区域经济开发法律对于区域管理的有序高效具有重要作用。鉴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区域管治经验基本成熟,并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和推动区域和谐发展的法规政策,对我国区域管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通过对这些国家已有和现存区域法律的法律体系构成、法律体系差异、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解析,以期从促进我国的区域管治法制化、规范化的角度为完善和促进我国区域法律的建立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7.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spatial socio-economic structures and influences regional accessibility.This paper defines transport dominance from three aspects:quality,quantity,and advantage,measured by density,proximity,and accessibility indices.County is the basic unit for analysis.The results reveal:(1)Transport dominance statistically follows a partial normal distribution.A very few counties,1.4%of the total,have extremely high transport dominance which...  相似文献   
88.
以两广地区35地市为例,构建了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分别计算出了35地市工业、资源、环境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拟合,通过协调度计算模型,对两广地区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①工业发展、资源投入与工业环境污染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广地区各地市工业发展、资源投入与工业环境污染具有显著差异.广东各地巿工业发展、资源投入与工业环境污染强度总体高于广西各地市.②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与经济发展呈一定的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协调性越差.两广地区各地市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广东各地市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总体不如广西,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协调性最差;广西省内部各地巿协调性差异不显著,而广东各地市协调性差异显著.③协调是相对的概念,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没有绝对标准,分析协调性必须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虽然广西各地市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较好",但仅是一种低水平的较好状态.  相似文献   
89.
省级区域铁路货运联系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相似文献   
90.
环南海区域发展特征与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凤君  姚作林  陈卓 《地理学报》2021,76(2):428-443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合作框架正催化全球经济版图格局发生剧烈演变,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需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以环南海区域为战略基点,在深入研究区域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建设“中国+东南亚”战略性一体化经济区的可能性并付诸实施。本文以环南海区域为重点,结合区域发展重点指标描述了其整体发展特征,利用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和贸易结构重合度指数,对环南海区域产业与对外贸易的结构性特征进行了剖析,并刻画了环南海区域核心增长区域的空间网络特征,最后讨论了环南海区域构建多元一体化经济区的前景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 2000—2017年环南海区域主要发展指标增长态势强劲,发展速度和质量远超全球同期平均水平。② 在全球产业转移周期阶段与空间路径的双重驱动下,环南海区域形成了“澳新港—粤闽台文马—滇桂琼泰印菲越—缅老柬”四大梯级发展格局。③ 环南海区域11个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和贸易结构重合度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兼具“横向一体化”和“纵向梯级化”复合特征;产业结构与全球贸易商品结构呈现出“高端化”和“低端化”并举的态势。④ 环南海区域已经形成九大核心增长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产业和出口商品类型呈现相似性和互补性。⑤ 展望未来,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及其引致的全球价值链重组将构建起深度匹配地区资源禀赋特征的区域一体化生产—消费网络,而城市群、高速交通等空间实体所构建的“点—轴”空间网络和“内—外”开放合作政策平台也将更好保障一体化经济区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