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传统的遥感烈度评估方法,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来建立遥感震害指数与地面等效震害指数之间的关系,再经过地面等效震害指数转化为地震烈度,忽略了数据之间的空间相关性。为使结果更加准确,本研究通过建立顾及空间相关性的遥感震害指数与地震烈度的回归关系,并以"四川芦山7.0级地震"为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证实顾及空间相关性的回归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优于普通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82.
美姑河流域公路泥石流物源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位于四川西南部横断山区东部边缘大凉山内部的美姑河流域是我国公路泥石流典型发育的地区之一,泥石流具有规模大、致灾作用强烈、活动频率高等特点。从流域地貌景观、新构造应力场及具有焚风效应的大气环流特性出发对区内公路泥石流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获得了地貌景观造就了流域内地表植被稀少、焚风效应显著、泥石流沟轴向与新构造应力场两个剪切带方向一致(相差5.2°~6.5°)的结论,泥石流发育规律符合地貌发育对抗性原理[1]。作为典型事例,把洛高依打泥石流的物源区分为不稳定物源区、基本稳定物源区和稳定物源区,并首次将物源补给量与不同降雨频率相结合,获取了不同降雨频率(3~5 a一遇、10 a一遇、20 a一遇、50 a一遇和100 a一遇)泥石流最大可供物源量。对公路泥石流研究及治理中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3.
神木县大柳塔地区地裂缝群的发现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神木县大柳塔地区开展 1∶ 5万生态地质填图 ,首次在大柳塔镇附近发现地面沉陷裂缝群 ,其分布范围与煤层采空区吻合 ,延伸方向和采煤巷道一致 ,未来采空区的范围将是可能发生地裂缝的地段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4.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而信息化管理相对薄弱的现实,论述了车载三维数据采集系统对高速公路沿线设施的空间坐标采集和相关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的实现过程,即所有设备在工控机控制下,利用GPS授时进行同步工作,采集汽车平台运移过程中道路及两侧地物目标的立体图像、视频图像、三维点云以及瞬时坐标和姿态参数。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道路及其沿线设施的空间坐标,并基于目标的几何特征和相关属性信息,建立高速公路沿线设施空间数据库,最终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表明,经过原始采集和处理后的空间数据能保证一定的精度,系统的开发基本满足相关部门的需求,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5.
微地域搬运——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形成过程的一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差异溶蚀作用,由碳酸盐岩强烈风化形成的红色风化壳通常表现出独特的剖面构型:风化壳发育深厚、下伏基岩面强烈起伏波动、溶沟和石牙相间展布。以黔中岩溶台地之上发育的红色风化壳——平坝剖面为例,通过宏观地质、地球化学、粒度分析以及矿物学等方法,并以邻近的两个石灰土剖面(罗吏剖面和龙洞堡剖面)作对比,对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讨论,论证了微地域搬运是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尤其是厚层红色风化壳形成过程的一种方式。溶沟部位的风化壳,从风化前锋向上的一定深度范围内,为原位残积风化的产物(残积层);在此深度以上的部分,为地势较高的相邻石牙部位不同风化程度的残积物的搬运堆积(堆积层),也是导致风化指标随深度呈锯齿状波动的直接原因。后者一般组成剖面的主体。风化壳的年代地层学表现为,在残积层,从风化前锋向上,风化年龄由新到老;在堆积层,从下到上,风化年龄由老到新。风化前锋是一个重要的地球化学作用场所,在这一狭窄的界面上,伴随碳酸盐矿物的快速淋失,残余酸不溶物开始了明显分解。而风化壳的后期演化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达到重力平衡的剖面(即风化壳表面平缓、不发生微地域搬运的剖面),在由表及里的风化作用下,从地表向下的一定深度范...  相似文献   
86.
EH4电磁成像系统是结合了CSAMT和MT的一种大地电磁测深系统。兰田张隧道勘察运用EH4对K19+775-K20+675,K22+160~K23+060里程段进行了勘探,查明了两处断裂构造,为设计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达到了预期目的。EH4电阻率成像技术在兰田张隧道勘察中的应用,说明该技术对中深部大型构造的探测效果良好,是长大、深埋型隧道勘察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浅部地层EH4电阻率成像系统解释精度不足,建议在开展工作时应综合运用其它勘察手段加以互补。  相似文献   
87.
本文对日本中部冲绳海沟,小笠原弧的水了海山、爱丽斯泉与太平洋中央海岭威玛斯海盆等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中的热水系,运用C,Ne,N等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并探讨了热水系中碳氮的来源,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
钦防褶皱带的形成及其地质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钦州—防城一带的钦防褶皱带,是中国南方唯一的海西褶皱带,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晚加里东阶段,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不完整拼合,造成具有地槽型沉积特点的钦防线余海槽,与泥盆系为整合关系。海西期,它成为华南海侵的主要通道,随着寰牢山洋盆的打开与华南大陆边缘北西向裂谷系的形成,与右江盆地融为一体,成为它们的东部边界。东吴运动后,在滨太平洋构造影响下,钦防海柄褶皱成山,西侧形成上思前陆盆地并逐渐向西迁移,造成迭置的沉积棱柱体,从而使前期的右江盆地解体为构造性质不同的东西两部份。印支期后,右江盆地和上思前陆盆地同时消失。  相似文献   
89.
研究岩性差异对溶蚀速率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溶蚀试片法估算岩溶碳汇强度的精确度。本文以贵州省普定县为研究区,将埋放地的主要基岩类型(石灰岩与白云岩)制成标准尺寸的试片,并将其埋设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深度下,经过4个水文年的监测后将估算的结果与前人在同一区域使用标准溶蚀试片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相同气候和土壤环境条件下,岩性对溶蚀试片的溶蚀速率有显著影响,且溶蚀速率与岩石中CaO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MgO含量呈负相关关系;(2)石灰岩与白云岩试片溶蚀速率的差异程度受土地利用及埋放深度的调控,整体上石灰岩溶蚀速率比白云岩溶蚀速率大14%;(3)不同岩性试片估算的岩溶碳汇强度相差较大,标准溶蚀试片估算的结果比埋放地基岩试片估算的结果高。故使用溶蚀试片法估算区域岩溶碳通量时应考虑埋放地基岩的岩性,或者对基于标准溶蚀试片的估算结果进行校正,才能准确反映区域尺度真实的岩溶碳通量大小。   相似文献   
90.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的核心,是维系地表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的过度干扰可能会显著改变表层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尤其是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特殊的多孔隙关键带结构也加速了喀斯特地区物质循环及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影响了不同尺度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研究主要综述了宏观尺度(气候变化)、中尺度(人类活动)和微观尺度(微生物活动)的环境变化对喀斯特地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要素变化导致喀斯特地区物质循环受到强烈影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微生物活动及其耦合关系对喀斯特地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研究强调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挑战与方向,即未来应从系统研究(如地球关键带)的视角出发,将多尺度观测-分析与综合模型集成研究并举,从而构建多源多尺度耦合的过程和系统模型,进而为阐明喀斯特系统的演变规律和动力学机制、实现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