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01.
本文利用川西高原21个气象观测站近50年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川西高原玉米种植区域的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并基于ARCGIS对川西高原的早、中、晚熟玉米种植进行了农业气候区划。结果表明川西高原玉米种植区域的整体热量资源呈显著的增加趋势,降水资源变化不明显,生产季节内的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适宜不同熟性的玉米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的东部、东南部及中部部分地方。   相似文献   
102.
韩子轩  苏涛  支蓉  封国林 《大气科学》2017,41(6):1316-1331
本文利用OAFlux资料研究了1958~2015年北半球冬季太平洋蒸发量在不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位相下的分布特征,并从水汽收支的角度分析了蒸发量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ENSO主要影响热带东太平洋、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和中纬度北太平洋中部的蒸发量。El Ni?o(La Ni?a)时水汽在北太平洋中部异常辐散(辐合),有利于当地大气水汽含量减小(增大),造成蒸发量增大(减小);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异常的水汽辐合(辐散)有利于蒸发量减小(增大);除此以外,蒸发量在热带东太平洋蒸发量增大(减小)则主要是降水量增大(减小)导致。与此同时,ENSO对上述海区蒸发量的影响还受到PDO的调控,当PDO处于暖(冷)位相时,El Ni?o(La Ni?a)造成蒸发量异常程度在中纬度北太平洋中部显著增大,这主要是由降水量增大(减小)引起的大气水汽含量减小(增大)所致,此时对应着风暴轴异常增大(减小);当PDO处于冷(暖)位相时,El Ni?o(La Ni?a)造成的蒸发量异常程度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显著增大,而这与湿度变化引起的水汽平流异常程度增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3.
2017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我国气候属于正常年景,气候灾害偏轻。全国平均气温10.39℃,较常年偏高0.84℃,7和9月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全国有113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全国平均降水量641.3 mm,比常年偏多1.8%。全国降水冬季偏少,夏季偏多,春、秋季接近常年。全国31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其中多站出现在暴雨少发地区;47站连续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华南前汛期和西南雨季雨量分别偏少9%、4%;梅雨季雨量偏多6%,但较2015和2016年明显偏少;华北雨季偏短10 d,雨量偏少28%;华西秋雨雨量偏多49%,为1984年来最多;东北雨季短,雨量偏少14%。暴雨过程频繁、重叠度高、极端性强,暴雨洪涝损失偏重;登陆台风多、时间集中,登陆点重叠;高温日数多,北方高温出现早、南方高温强度大。其他灾害如干旱、低温冷冻、雪灾、春季沙尘和霾天气影响偏轻。  相似文献   
104.
利用19个CMIP5模式输出资料,评估模式对于拉尼娜事件特殊生命史发展过程的模拟能力。评估结果显示,仅有少数模式可以很好地再现拉尼娜事件缓慢衰减并再次增强的生命史发展过程,而多数模式中拉尼娜事件持续衰减直至消亡。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一个可能导致拉尼娜再次增强的原因是风场强迫作用下的海洋赤道波动过程。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可以建立起"SST—对流—风场"正反馈过程,使得拉尼娜事件再次发展。而模拟能力较弱的模式中正反馈过程无法建立,因此拉尼娜事件最终消亡。另一个可能导致拉尼娜事件再次增强的原因是海洋平均经圈环流的作用。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可以很好地模拟出气候态海洋经圈环流强度,因此海洋平均经向冷平流会帮助赤道地区负海温距平再次增强。而模拟能力较弱的模式中海洋经圈环流强度较弱,因此赤道地区负海温距平持续衰减,最终回归到气候态。  相似文献   
105.
Ⅰ.对多尺度大气环流性质的看法: 局地强风暴的预报,已成为要估算大量经验和半经验参数以确定在预报时间内,在某区域,强对流活动出现概率的一种复杂过程。虽然统计方法在这方面很有用,但它给强风暴的预报人员和研究人员留下了关于对流环流的动力性质及其与大尺度环流之间的关系等许多问题。 这篇论文打算提出与强风暴的预报人员和研究人员都有关的一些问题,并阐述一种动力尺度相互作用的理论,通过这种理论能回答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采用一种问答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6.
利用南京地面站点2016—2017年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 BC)和臭氧(O_3)逐小时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季节BC与近地面O_3的关系。结果表明,高BC(高于平均值)影响下的O_3质量浓度值明显比低BC(低于平均值)影响下的O_3质量浓度值低,这种抑制作用在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且BC与O_3的负相关性在秋冬季显著高于春夏季,而PM_(2.5)与O_3的负相关性不显著。利用WRF-Chem模式,对2017年12月个例开展BC反馈效应对O_3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再次证实BC对O_3存在负反馈影响。其影响机制是:BC可通过抑制边界层发展,使近地面NO_x积聚,从而减少臭氧的化学生成(VOCs控制区);BC可通过抑制边界层垂直湍流交换,减少边界层上部高O_3向下的湍流输送,从而减少近地面O_3;BC可通过减小近地面风速,减少O_3的平流输入,从而减少地面O_3。不同个例的主要控制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107.
这里主要研究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和图形绘制的计算机软件实现问题。到目前为止,许多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包以及专门的观测系统设计软件等都能够实现观测系统图形的显示与输出。但这些观测系统图形基本上是极为简单的显示,对图形不能进行一些个性化的设置,而能够真正用于野外队绘制观测系统成果图的软件却没有,观测系统图形仍然处于手工绘制的阶段。鉴于这种情况,利用VISUAL C 6.0研制了一个观测系统设计和图形绘制软件。该软件绘制的图形不但能基本满足目前观测系统的成图规范,还能根据需要进行合理化的设置。从而可以将观测系统图形的手工绘制转为计算机绘制,并方便地利用打印机或用绘图仪输出,大大提高了绘制观测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经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8.
详细探讨了如何利用通用绘图软件的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编程在地震勘探项目中对物探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在绘图软件中实现自动批量绘制点标记、曲线、区域、文本和图片等图形对象及其复杂组合的基本方法。通过VBA的纽带作用,达到物探专业软件和通用绘图软件完美结合。这种结合能够减轻技术人员手工绘制图件劳动强度,同时它具有快速、精美、灵活多变、容易修改等多个特点。最后以工作中的几个数据处理实例,展示了VBA在地震勘探综合信息图件制作中的灵活运用,在类似图形或数据处理工作中起到了一个良好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本文对卡尔曼滤波方法的基本原理作了简要的概述.并在ECMWF北半球的500hPa高度、850hPa温度、地面气压的0小时分析场上选取因子,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温度和降水进行了预报及对相关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释用数值预报产品对于德阳各站的温度预报具有良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10.
转山子溝口大堡附近向南至杉松河以北地区是一个由侏罗纪岩层构成的构造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